徐蓉
【摘要】数学表达关涉内容众多,教师需要做梳理设计,整合表述内容,组织数学活动,关注数学推理,强调知识对接,引导学生对数学现象做介绍,组织学生对数学问题做讨论,都能够将学生带入表达阐述环节,在思维整合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小学生表达基础普遍较弱,教师对学生表达缺少清醒认知。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表达的机会,能够有效提升其语言表述的结构化、系统性、深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达;结构化
一、整合内容,提升生本表达有序性、结构化
教师有意识整合一些数学表达的内容,要求学生做有序性表述,适时渗透数学思想,理清解题思路,都能够帮助学生做表述结构化设计,以提升其表达水平。矫正思考角度,创造思考环境,教师从更多方向做教学设计,能够产生丰富激发动力。
1.解题思路做梳理
数学问题梳理和解析有逻辑性、关联性,学生进入审题、解题、验算环节后,其思维呈现结构构建状态。教师鼓励学生对解题思路做梳理和归结,让学生主动表述思维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解题路线,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整合表述内容,让学生有序性陈述,能够顺利激活学生学习心理。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加法》,教师先示范操作,利用小数进行加法演示,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并设计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列竖式进行小数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计算器和笔算的小数加法有什么区别?学生有操作经历,自然有更多操作体验要介绍,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起来,教师深入到课堂,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做出引导,鼓励学生系统讲解解题思路。学生回馈积极: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特别注意小数点对齐,其他操作遵循自然数加法规则进行,在书写时,也要注意小数点的标记。小数笔算和计算器操作有太多不同点,但其关键点还是小数点标注,计算器输入小数时要特别小心小数点的输入,这样才能得出最为准确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做小数加法列竖式和计算器计算小数操作的介绍,给学生提供表达机会,因为学生有相关认知积累,自然能够做出对应解读,学生重点强调小数点的作用,说明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更为理性,能够抓住要点,其介绍表达带有有序性、结构化特征,表述训练效果显著。
2.渗透思想做展示
数学思想渗透无处不在,教师组织学生对数学思想应用做介绍,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数学认知内化。学生对数学思想做表述,属于逻辑思维构建行为,教师针对性做指导和组织,要求学生对数学思想应用情况做展示和归结,都能够促使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学生解读数学思想应用,这是典型的学法总结,教师让学生有序表达,能够获得丰富学习效果。
教师执行教学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对学生学习现实做客观评估,及时做出教学调整,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在与学生积极交流对话中传授数学思想。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教师设计一组小数大小比较的题目,并对小数大小比较的原则进行讲解,学生有自然数大小比较的认知积累,自然能够顺利进入到小数大小对比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讲述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能够给出正确的介绍:小数大小比较要先看整数部分,如果分不清大小,再看小数部分十分位的数字,如果还不能分出大小,再看小数部分百分位,以此类推,最终确定小数大小。很显然,教师指导学生做小数大小比较介绍,自然渗透分类、推理、归化等数学思想,学生在解读介绍过程中建立系统数学认知。教师整合数学训练任务,为学生创造有序表达机会,促使学生自然进行数学思想阐释,其数学逻辑思维逐渐形成。
二、组织活动,强调生本表达模式化、结构化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操作活动、实验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述的机会,也能够强化生本表达能力,如果能够推出表述模式,无疑能够发挥重要助学作用。
1.操作互动做讲解
数学操作内容极为丰富,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讲解操作过程、操作方法、操作效果,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思想梳理的机会,同时提升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学生进行数学操作时,需要考虑操作顺序、操作原理,还要对操作效果做观察总结,这都是数学思想的运用,利用语言加以梳理和表达,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其学科认知的内化。
教师推出数学操作任务,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为学生带来深度思考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做操作讲解,无疑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思想梳理机会。如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表信息,要求学生对这些数据做具体分析,然后设计数学调查活动任务: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校各个年级男生、女生人数,列出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学生对这个调查任务很感兴趣,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做调查,列出调查数据,制作成调查图表,然后尝试做条形统计图,对这些数据做直观立体处理。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做积极互动评价,针对展示成果进行专业介绍和解读,学生都能够快速进入到数学表达环节。一个调查任务,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机会,教师适时做出引导和组织,为学生创造表达解读的机会。
2.实验原理做介绍
数学实验设计、组织、实施需要逻辑构架,学生进入实验后,要展开探索性学习,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中建立数学新知。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体验做介绍,能够帮助学生做学习回顾,也能够促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做梳理,以提升其数学思想构建水平。实验原理有更强逻辑推理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做数学表达,可以自然形成结构化认知。
教师对教学内容做深度发掘,推出一些数学实验操作任务,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做教材阅读,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进行自行探索,利用平行四边形图形做拼接设计,展开数学实验操作。学生领受任务后,开始深入研究相关内容,自然进入到实验环节。教师对学生学习操作情况做观察,适时做出方法指导,确保数学实验如期进行。在实验归结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做实验原理介绍,点燃课堂互动气氛。学生主动解读实验操作环节,对实验结论进行展示和解读,教师对学生实验原理介绍情况做专业点评,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从学生解读情况能看出,教师任务设计是比较适合的,给学生带来不少学习启示。学生在做实验介绍和梳理时,自然渗透数学思想,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展开,并从实验梳理过程中建立学习认知。
三、关注推理,促使生本表达系统化、结构化
数学有众多公式推理、数量关系梳理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语言表述,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化,形成系统性学习认知。关注数学推理,为学生表达系统化创造条件,教师需要做出理性判断,以提升学生表达结构化。
1.公式推导做梳理
数学学科有大量公式、定理、推理、推论等内容,这些数学理论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求学生对公式推导做梳理和介绍,为学生提供推理机会,促使学生做系统性、逻辑性、结构性表达,对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有积极影响。逻辑推理需要数学思想支持,数学表达需要语感支持,教师对数学表达技巧方法做归结,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无疑是比较明智的设计。
教师组织学生做公式推导时,要让学生有意识做操作介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先拿出剪刀裁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继续裁剪拼接,组成长方形,利用直尺做测量,计算其面积。学生观看教师操作后,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产生兴趣,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通过操作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快速行动起来,很快就进入到实践操作环节。在总结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自行介绍操作原理,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原理。学生有操作经历,对推导过程最为熟悉,自然有话要说。教师指名让学生做集体发言,将推导过程进行详细介绍,组织其他学生做互动评价,课堂学习变成互动讨论,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
2.等量关系做讨论
数学等量关系梳理,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步骤和思考。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数学阅读、数学讨论、数学分析、数学梳理,对相关数量关系进行分类、对接处理,建立更多数学联系,形成完整的数学逻辑体系。学生进入数理关系梳理环节后,需要对数学思想做整合处理,教师组织学生做相关讨论,能够激发学生数学表达积极性,以提升数学表达的结构性。
教师推出一些数学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的机会,也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梳理和对接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特别是数学等量关系的归结,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具体问题:花匠要用22根长度为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坛,应该如何操作呢?学生拿到这个任务后,会展开一系列思考,教师做具体调查,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展开课堂互动讨论。有学生说,这里只是给出一个数据,而长方形的形状需要长和宽两个数据才能确定,这样看来,这个花坛的形状是不唯一的。也有学生说,既然给出这些木条,就可以围成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思考和规划,这样可以获得最佳设计效果。学生对数学等量关系做梳理,给出一些解决方案,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积极参与到问题讨论之中,对数学等量关系做重点考量。
四、对接旧知,赢得生本表达深刻性、结构化
学习新知需要旧知支持,教师组织学生做知识对接时,不妨鼓励学生做语言表述,介绍知识衔接情况,做思维梳理和整合处理,以提升思辨深刻性。教师要求学生做旧知梳理和新知对接,为学生数学思索延伸创造条件。
1.新知融合做解读
数学新知学习要建立在旧知基础上,教师适时做新知、旧知对接设计,组织学生对知识运用情况做归结,介绍具体的操作情况,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在知识渗透、思维梳理、表达呈现中建立数学认知基础。特别是数学表达,这是学习归结、思想反思的表现,教师鼓励学生做知识对接反思,解读操作过程,做好思维梳理,体现数学学习的深刻性、多元性。
学生认知基础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把握,以便做出最适合的设计和组织。如教学《小数的乘法》,教师先让学生做小数加法算理的介绍,然后对整数乘法法则做梳理,最后推出小数乘法内容,让学生结合旧知做创新探索,对小数乘法算理进行梳理和介绍。学生有旧知支持,对小数乘法相关内容做阅读和思考,很快就找到小数乘法的基本原则,并主动参与班级互动环节,对这些算理进行重点解读。小数加法、整数乘法为学生顺利进入小数乘法做好铺垫,教师组织学生做算理讨论,为学生提供深度发掘和思考的机会,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组织活动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对旧知的利用是自然行为,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做旧知新知对接处理,无疑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其调动组织效果显著。
2.透过现象做剖析
透过数学现象看本质,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和目标追求。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一些数学表象不能做深入思考,教师适时做出引导,组织学生对一些数学现象做归结处理,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内化的契机。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实验、数学研讨等,都能够渗透数学思想,教师布设讨论任务,提出剖析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学术性研究,学生积极响应,在主动表达中成长学科综合认知。
教师组织学生对一些数学现象做透视分析,让学生主动掌握数学原理,这是比较深入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成长。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教师先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字母表示数的案例,然后推出一些数学公式和带有字母的算式,让学生对这些字母表示的数据做深度思考,揭示出字母表示数的实质。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接触时,只会将字母看成一个固定的数。如A栋楼,这个A就是表示固定数字“1”,后来做深入思考之后,特别是结合数学算式中的字母做分析,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数不再固定,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实质有了更多认知。如长方形面积公式:S=a×b,这里的字母显然不是具体的一个数,而是代表一个数学概念,其范围是极为宽广的。教师适时做出指导,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和思考,对全面提升其学习品质形成重要支持。
小学生数学表述训练至关重要,教师要重视数学表述内容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做数学表述,体现数学逻辑性、系统性、有序性、深刻性,追求数学表述的结构化,完成数学认知的顺利构建。学生表述基础普遍较弱,这是基本学情,教师要做出针对性组织和调度,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述机会,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孔祥林.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培养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5(05).
[2]陈琳.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的培养路径研究[J].学苑教育,2020(04).
[3]朱文.小学生数学表达结构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28).
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小学生数学表达结构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