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赤符
我藏有一万五千册图书,其中一千五百册为线装古籍。这些古籍除少量家传外,都是多年从本地文化市场的地摊上淘来的。这些来自民间的古籍大多破烂不堪,不修复就只是一堆破旧的故纸,而国内修复古籍的人才极少、修复的要求条件极高,专业人士也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修复一本,这都不是我们寻常老百姓能做得到、耗得起的。于是我自己研究修复。在修复古籍的实践中,我还自创了一套方法,按“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几百册,效果还不错,速度也快,三四十页一卷的常常一天一本。下面以我修复家藏古籍的镇宅之宝——《古文渊鉴》为例,介绍我的古籍修复经。
我与《古文渊鉴》结缘于2004年,在一个文化市场的地摊上。一次,我一眼望见一个外地人的地摊上杂乱的“民间文物”旁,搁着一捆一两尺高的线装书。由于时间较久远,书的装订线大多断了,一些书的封面书页破损、脱落了。我取了一本一翻,眼前一亮,装着随意地问价:“多少钱?”“三块(指三百元)。”“买了。”我也不还价,立即付了三百元钱(当时三百元还值点钱),把书提走了。书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六十四卷的《古文渊鉴》,是康熙编印赐给大臣阅读的,真不知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这部书竟流落到了家乡常德民间的地摊上!
买来后我立即开始修复工作。整理了大概三分之一的书页时,我发现自己的技术与所需的物质条件都还不具备,勉强为之,这部珍贵的古籍会被毁掉,于是我把修复工作停了下来,这一搁就是16年。2020年7月,我已经退休11年,以当时我修书的道行与经验以及各方面的物质条件,我感觉大致修复它是可以的了,于是重新开始这项工作。经过6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让这部古籍得以重生——从一捆破损的故纸变成了一套装订成册的接近原书的耀眼古籍。
先说一下书衣的修复。封面、封底称为书衣,“人靠衣裳马靠鞍”,我修复《古文渊鉴》自然看重其封面、封底。我决定采用原纸复原旧貌,但经历三百年的时间,原《古文渊鉴》的封面、封底,连破损的部分加起来供一半书用都不够。于是我把完好的双面书衣纸剖为两张,再把其中很多破损的修补好,共得到74张原书衣纸,我用其中40张制作封面,另34张加上6张近色纸制作封底,在这些原书衣纸下面粘贴上近色的双面咖啡色彩宣封里作衬(购不到同色宣纸),不但基本上恢复古籍书衣的原貌,还使书衣较原封面、封底更厚实。我在封面、封底内还加上了白色宣纸衬页,一起很好地包裹、保护了古籍。
再说说破损书页的修复。《古文渊鉴》需修复的问题很多,较普遍的是糟朽、虫蛀与残缺。我修复书页使用的是一种最便捷的方法——一衬救百损。我在每张书页下衬上一张大小颜色近似的纸,利用这张衬纸作业,糟朽、虫蛀与残破等都能以衬紙为依托修复。步骤是:一、准备好衬纸,每张对折好,确定中线;二、将要修复的书页反放在厚玻璃板上,再将对折的衬纸的正面与书页的中线对齐;三、按住对齐的衬纸,翻开中线附近的衬纸,均匀地涂抹固体胶,用软毛刷在衬纸中线把两页纸刷平粘合,使之成为这页书的“中梁骨架”,支撑起破损的书页; 四、每半页半页地翻开衬纸,一处处对准古籍书页糟朽、虫蛀与残缺处,在相对应的衬纸上涂抹固体胶,将衬纸覆盖在要修复的书页上,用软毛刷轻轻把衬纸与书页纸刷平粘合; 五、对书页每处糟朽、虫蛀与残缺的地方,一处处依次按四、五所述步骤进行操作,这样能又快又好地把一页破损的书修复完好。
然后说说缺页与残缺书页的修复。经历漫长的岁月,很多古籍都有缺页,而有缺页书就不完整,影响到古籍的价值。我购到的这部《古文渊鉴》缺页极少,但首册缺“龙文牌记”与前2页序,还有一册书上部残损,缺“眉批”文字。修复缺页,首先得找到所缺书页与残缺书页的原件。这原件多数都能在别的复刻本中找到,或在网络上搜索到,经过多方努力,《古文渊鉴》的缺页与残缺书页我都找到了。找到后我把相关原件的页心部分制作成图片并复制下来,粘贴到一个Word文档上,然后进行一定的设置。
最后说一下书夹板的制作。《古文渊鉴》是一部大书,64卷装订成整40册。为保护书,古人用多副书夹板将书夹放其中。原书的书夹板已不存在,但我曾在网上的图片中看到它的形制。我决定仿制4副书夹板,把40册书夹放保存。多年前一次黄昏,我在所任教的大学校园散步,偶然在毕业学生甩卖物品的地摊上看到两本6开本的册页,册页的封面、封底蒙着印了云锦纹图案的绸布,显得典雅而高贵。我一看,封面封底正好可改成4副书夹板,一问要价,学生只要了很少的钱,我高兴地买下了。册页在家中一放多年,现在书修复完成,我就动手用册页的封面封底来改制书夹板。
这套康熙时内务府印制的《古文渊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为该书制作时不计工本,用纸、墨、装帧都求最好,因此在当时的价值就很高。然而当我在地摊上以300元购得此书时,怎么也想不到:后来在一次拍卖会上,一部3函24册清康熙内府刻的64卷的《古文渊鉴》4色套印本,竟以44万元成交!今天我以此《古文渊鉴》为“镇宅之宝”,并非在于它能卖出如此高价,而在于我对它的喜爱,在于我希望以它寄托我家世代“书香传家”的家风。愿子孙后代珍藏此书,一代代都爱书,用文化濡养自己,以知识服务社会,将书香代代传下去。也希望我的古籍修复经,对家有需修复的古籍又想自己动手修复的藏书者有所帮助。
编辑/欧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