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凌飞 李倩倩
[摘 要]《春江花月夜》(1957年版)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典舞女子独舞。舞蹈作品由内而外地展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魅力。本文将阐述“形”与“神”在这部舞蹈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此来探究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形神之美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5-0167-03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舞蹈,是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发展而来。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中国古典舞的历史背景及审美特征
(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周代的礼乐至汉代、两晋乃至唐代的宫廷乐舞燕乐,后延伸发展至宋元时期,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舞以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和民族民间舞蹈为基础,再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精炼与整理,并在时间的沉淀和艺术实践的检验中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批舞蹈从业人员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杂技、武术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整理,同时吸收、借鉴西方芭蕾的训练范式,创造了一套符合中国古典特色和中国民族审美文化的舞蹈训练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学科。这种柔中有刚,刚中济柔的独具东方韵味的古典舞蹈,以其独特的审美形态,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此后陆续编排出《鱼美人》《小刀会》《宝莲灯》和《春江花月夜》等一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范式的优秀舞蹈。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舞从仅限于戏曲舞蹈研究的范围中走出去,涉足于中国古代的石窟壁画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出土文物的舞蹈图象资料,并且借鉴芭蕾舞和敦煌舞,创新、编排出《丝路花雨》《仿唐乐舞》《文成公主》等优秀作品,从而增强了中国古典舞的生命力。舞蹈家唐满城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舞应该摆脱传统戏曲的束縛,从书法、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审美规律。中国古典舞以腰为轴心,以圆形运动轨迹为基本动作,这样能拓展、丰富其运动空间。[1]在此基础上编排了《梁祝》《黄河水》和《木兰归》等美不胜收的古典舞蹈作品。这些舞蹈作品突出了雍容大度、精巧严谨、清新明丽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美学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1.形神之美
形神之美是东方古典舞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之一,东方古典舞在演绎时注重“形、神、劲、律”等的艺术追求,从“形”与“神”的角度来讲,中国古典舞强调内外的有机统一,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动作形态和神韵,要符合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中国古典舞在审美特征上同时兼具民族传统,力图从形体运动规律中抓住传统精华,在形方面,要求“拧、倾、圆、曲”;在神方面,要求“以神领形”;在节律方面,强调“以腰为轴心”并且沿圆形轨迹运动的基本规律;在力度与节奏方面,特别注意大小、轻重、缓急等反衬对比。[2]以此体现中国古典舞细腻圆润、刚柔相济、触景生情的特点,同时充分展示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与韵味。
2.动势之美
“圆”在中国古典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呈现出动势之美是中国古典舞的核心诉求和审美表现。其所有的动作、动势与姿态都遵循“圆”的运动轨迹,它以腰为轴心,带动整个身体形成圆形的运动轨迹,精炼出立圆、平圆、八字圆三种路径,同时要求舞者在节奏上表现出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美学艺术风格,极大程度上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古典舞的回味空间,使舞蹈变幻无穷。中国古典舞历来讲究“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的运动规律。在此动势中,“圆”的审美特征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例如“云肩转腰”“燕子穿林”“云手”等动作中都有体现,从动态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古典舞中“圆”的艺术特征,使舞蹈不仅具有由内而外流畅、自然、清晰、稳重的美感,而且给观众留下了和谐统一的整体印象。
3.意境之美
在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思想中,既注重外在形式又强调内在精神,要说形神兼备是它的精神内涵,那它的外在形式就是意境之美。舞蹈的意境美在舞蹈作品中的表现,常常是在对生活场景、思想情感、内心活动的传达基础上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舞在整体氛围上的美表现在“意境”之中,具有整体性和可知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对舞姿、神态、舞蹈场景的创设以及视觉情景交融的特写、描写等手段,来营造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意境美。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使之仿佛身在其中和舞蹈作品融为一体,获得了更为真实的观感与体验。
二、《春江花月夜》的编创背景及取材立意
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1957年版)是由我国知名编导家栗承廉编创,国家一级舞蹈演员陈爱莲表演。1959年,在维也纳首次演出便荣获金奖,并在舞蹈界引起轰动,被评为中国经典剧目。
(一)栗承廉与陈爱莲生平
栗承廉(1932—1993年),在11岁开始京剧科班学习,兼修了武丑、武生、武旦等行当,具有较深的戏曲功底。曾就职于中央芭蕾舞团和北京舞蹈学院。根据戏曲舞蹈动作创编出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被评为“20世纪中国当代舞蹈经典”剧目。此外,还包括《牧笛》《东郭先生》《鱼美人》《天鹅湖》等作品。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兼具中国戏曲的韵味,同时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
陈爱莲(1939—2020年),中国当代杰出的舞蹈表演艺术家与教育家,也是中国新舞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缔造者之一。她1954年考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以出众的身体条件和生动的表演逐渐崭露头角。自1957年起,她先后表演《蛇舞》《灯舞》《鱼美人》等大批的优秀舞蹈作品,以其鲜明、纯正的民族风格在舞蹈界享有盛誉,成为中国舞坛的领头羊。在1995年,创建陈爱莲舞蹈学校。舞蹈艺术家陈爱莲在中国现代舞蹈史上赫赫有名,被誉为“东方舞蹈之神”。
(二)创作背景
古典舞《春江花月夜》是舞蹈编导以同名乐曲和诗歌为基础的融合与创新,并赋予崭新的艺术形象。乐曲《春江花月夜》原是上海大同乐社的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一首四柱乐曲。该乐曲表现的是太阳落山时人们在笛声和鼓声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动人场景。编曲家诸信恩赋予这首曲子新的诠释和新的艺术形象。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表达了对生命的真挚情感,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舞蹈编导将舞蹈、音乐、诗歌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春江花月夜的诗境与舞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它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传承,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它能给观众带来非凡的审美体验与艺术享受。
(三)取材与立意
古典舞蹈《春江花月夜》以同名乐曲取材,并以诗人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名句为创设意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舞境,依次呈现出“初展面容、江边闻花、夜听鸟鸣、水中倒影、向往幸福”五个舞蹈片段。[3]展现了一位少女在春夜月下江畔,手持洁白羽扇徐徐漫步、翩翩起舞,她时而羞涩用扇遮脸,时而好奇探身闻花,时而欢乐如蝶飞舞,时而恬静如莲绽放。通过婀娜的舞姿和含蓄的神韵,细腻地刻画出少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清新雅致的春夜佳人图。
三、舞蹈《春江花月夜》的形神之美
“形”是指中国古典舞运动过程中的外在动作,表现为舞姿的不断变化和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联系动势。舞蹈艺术需要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所以在中国古典舞中“形”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媒介。“形”不仅是舞蹈表现的基础,更是神韵展示的载体,无“形”则无舞。
(一)“形”之美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1.体现在动作语汇上
舞蹈作品的核心和主体部分要数动作语汇,因此,在舞蹈作品中,准确把握舞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动作语汇是非常重要的。舞蹈作品《春江花月夜》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地将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身法和韵律运用到了极致。并以中国古典舞中的“手眼身法步”作为舞蹈表演的主要支撑,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形态的审美意蕴,又完美地诠释出舞蹈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首先在“初露面容”舞段中,一位妙龄少女手拿一对洁白的羽扇缓缓走来,她优美地起舞,仰胸旋转羞涩地躲进羽扇间,像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只见羽扇微微颤动,露出少女的俏丽容颜,带着妩媚,展现出少女的姿态和形象。随着音乐的旋律,少女推开羽扇起身后,双脚平挪、步伐横移、配合缓慢而舒展的翻身,舞姿轻盈好似飘荡在云端。就在这一呼一吸、羽扇开合之间,少女双脚由脚后跟至脚尖左右交替而平稳地向前行走,运用了中国古典舞中摇步、匀步和花邦步来表现少女在花丛中漫步以及在江边游走赏景的状态。其次,舞者在表演的身法中做强化表演,比如在“江水照影”舞段,运用古典舞技巧点步翻身,身体下前腰,手臂平展,以腰带动转,将照水影时婀娜的身姿和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次,在“江畔闻花”舞段中,少女似乎是寻着花香而来,双手持羽扇扶在腰间,后运用古典舞小的八字圆动律,身体逐渐去沉向前,踏足倾身闻得花香。这些动作的姿态和步伐正是运用了中国古典舞中的“摇步”“卧鱼”“圆场”“云步”。整部舞蹈中也含有“圆”的美学元素。舞蹈动作动势选用的是脚下的“圆场”、身体上的“平圈”、调度中的“圆形”。这些元素用来突出和展现少女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少女时而像一只飞鸟似的展翅,时而害羞地合上双扇形,时而展臂探海,时而拖步轻旋,还有双臂侧平举手拿双扇、半遮笑脸的经典动作,这一系列动作,运用了戏曲中浓烈的叙事性动作语言,呈现出“初展面容”“漫步花丛”“水中照影”“向往幸福”等动态画面。舞蹈作品在动作语汇与形态的塑造上相辅相承,真正达到触景生情、感人至深。
2.体现在服饰装扮上
舞蹈《春江花月夜》从外在形象上来说,采用了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手法,表演者一身气质典雅的淡蓝色长裙服饰,肩披一层轻盈的淡蓝色轻纱飘带,微风轻轻拂过,一袭长裙摇曳生姿,纤腰微步,似皓腕于轻纱,仙气十足,举手投足间,如风吹扬柳般柔美,给人带来一种宁静的感觉。头饰为蓝白相间的桃花、头顶一朵娇艳艳的红色花朵,斜插碧玉瓒凤钗,一束及腰丝绸般的黑发随意散落在腰间,同时佩戴水滴形的圆形耳饰,满眼春意盎然,肌肤如玉般柔润细腻,手持一对洁白的羽毛制成的扇子,更显得风姿绰约,优美动人。这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外在表现和服饰,在那曲调柔顺,情调平和的旋律之下,将一位中国古代少女形象塑造得灵动活泼、惟妙惟肖。
(二)“神”之美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神”即内在的神态和韵味,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所在。中国古典舞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准确地画龙点睛,将神韵转化为具体的形式,让观众充分了解和感同深受。舞蹈作品需要传情达意,若舞蹈动作动态只注重外在的“形”,就会缺乏感染力。它需要表意言情,离不开面部表情中眼神的运用,即所谓“神”的显现。
1.体现在情感的显现上
舞蹈作品的创作不只是一种思想的传递,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舞蹈艺术作品中,情感的展示与传达都是必不可少的,往往情感的变化会决定舞蹈作品的方向,犹如画龙点睛一般,能使人物、事物更加传神。《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少女形象,在情感的表达上,表现了少女的内心世界、思想品格和情感活动。舞蹈作品整体上充满了情感。它描绘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妙龄少女,在春夜沿着江边散步,触景生情,期待未来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在“初展面容”舞段,她的眼睛柔情似水、脉脉含情,表达了她对春夜月下美景的喜爱;在慢板音乐中她在月下江畔的游走,蕴含着她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舞步中有很多连续的旋转动作,体现了少女对现在身处美景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以神領形、情景交融、舞姿优美,如一首精美的抒情诗篇,蕴含着浓浓的情感。
2.体现在舞者对眼神的把控能力上
中国古典舞蹈的精妙之处便是能够准确地画龙点睛,将神韵化作具体的形式让观众认识和感受,舞者需首先对人物情感深刻理解后,方能通过眼睛准确地传达出来,把人物复杂心境具象化,让观众看得见。舞蹈演员陈爱莲恰是通过眼睛准确地传递出了古典舞《春江花月夜》中的舞蹈韵味,其强调“先眼而后头”,在眼神的引领之下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将眼睛的处理分为“放神”“送神”两种方式,充分体现对于舞蹈作品中“神韵”的感性化理解及体系化编排。在舞蹈《春江花月夜》中表情神态贯穿于始终,一位懵懂的少女在春意盎然的月夜闲庭信步,首先“初露面容”时眼神缓慢地从右向左钻出羽扇,表现了对春夜月色的期待;其次,“漫步花丛”时眼神的上下游走,呈现出少女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次“江畔闻花”时,少女寻着花香眼神始终不离开花,双手持羽扇扶在腰间,踏足倾身闻得花香,满是对花的怜惜和爱护。每一段都有不同的神态表达,细腻而准确地描绘了一个少女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关于《春江花月夜》在神韵上的体现,表演者陈爱莲认为,一方面是从生活的体验出发,艺术来源于生活,人生就是体验,舞蹈演员首先要有切身的体会,历经人生多重体验,像七情六欲、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等,情感上要有共鸣共振,让自己成为自己,才能在舞蹈表演中准确把握。她将自己作为少女去感受舞中少女在春夜江边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是从人物的性格出发,在塑造人物时,要知道此时你正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扮演什么角色,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出于什么原因。要根据舞蹈作品的主题呈现出相应的动作与姿态,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角色、性格、情感和意义。而陈爱莲从青年时期起,就能根据女性的年龄、身份、境遇从而分析出女性的喜怒哀乐。[4]可见,陈爱莲对人物分析透彻,对表演有积极的影响。这两点都极大地塑造了表演者对眼神的把控能力,将有助于舞蹈语言诉说情感世界,同时也必然加强舞蹈的表现力。
结 语
中国古典舞的“形神之美”在发展传承的道路上不断丰富与完善。“身法”与“韵律”也在中国古典舞中不断衍生与发展,更加生机勃勃。舞蹈作品《春江花月夜》(1957年版)中的动作语汇和服装设计,对于中国古典舞蹈形之美的展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演者在人物情感方面的表现和对眼神的掌控能力,充分证明了“神”的内涵。在整体舞蹈表演中,体现出“形神兼备”的整体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视角,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舞文化底蕴的深厚、审美视角的独特,“形神之美”的传统美学范畴早已令人刻骨铭心,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
注释:
[1]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5.
[2]唐满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J].文艺研究,1991(01):152—154.
[3]袁培尧.试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象特征[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60—62.
[4]戴爱莲口述; 罗 斌,吴静姝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3:28.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