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品析

2022-04-29 09:50李佳录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性形象性

李佳录

[摘要]音乐为表现性时间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经过了人类客观的渗透、主体的想象,发展出了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音乐,如声乐、器乐;中国传统音乐、西方交响乐、拉美音乐和非洲原始音乐等。而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有声的历史,时代的写照。起源于数千年前,奔走于中华民族之间,言善、言恶、言忠良。深嵌于中国传统文化框架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又独具特色,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着、高声放歌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修辞;音乐移植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41-03

本文浅析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中,其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是如何体现的?在中华民族音乐中,作曲家的想象怎样幻化成演奏者的想象,当代的发展与创新是笔者执笔写作的初衷,文中将一一详谈。

一、中国传统音乐简介

中国传统音乐是华夏民族,祖祖辈辈从古至今,创造继承发展而来。它承载着华夏民族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的努力奋斗,也烙印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勇敢。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疆域广袤。东北方居住着,性格爽朗的东北人;到了秦岭一带,便居住着爱吃馍馍的陕北人;到了江浙沪一带就生活着轻声细语的江南人;最后带到了我国的西北部,这里孕育着具有异域风情的新疆人民。不同地方的人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也不尽相同,所以便造就了我国多种风格不同的音乐。

如东北音乐中的二人台、陕北音乐中的秦腔、江浙沪一带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新疆音乐,等等。说到东北的二人台音乐,它大多节奏强烈,风格也十分热烈欢脱,好似东北人幽默的性格。就算音乐中讲述的是,妹妹送情郎依依不舍之情也会让人不禁感慨,年轻人的爱情,是那样可爱青涩,在离别的氛围中也能感受到东北人大大咧咧与乐观的特点。其次是陕北音乐,陕北地区千沟万壑,土壤稀薄,降水稀少。比起北方的农业,陕北更多的是畜牧业,在黄土高原上时常回荡着后生们拉牛嗓子回牛声。通讯也并不发达,所以妻子们也时常需要喊着丈夫回家吃饭。所以造就了高亢醇厚,节奏自由的陕北音乐。还有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音乐,其特点多为婉转温柔,就像水乡人民说的吴侬软语一样,不紧不慢,悠然自得。江南一带自宋朝起,迁客骚人便揽物于此,江南音乐的细腻婉转,便是对水乡人民小生活最好的见证了。最后是新疆音乐,新疆音乐因地域和民族等关系,所以更加贴近于波斯音乐。一反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偏音升降音较多,音乐整体反映的内容也大多是雪山、泉水以及游牧民族放牧生活。节奏上,大多也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单拍子和复拍子,而大多采用混合拍子的节奏。

除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性,在中国民族音乐中也少不了传统乐器的存在。如拉弦乐中的二胡、吹管乐中的竹笛和唢呐、弹拨乐中的阮和扬琴,还有很多的民族打击乐。如果说二胡是一位老者纵观古今的陈述;那么竹笛便是飘入天空中青年人的吟唱;如果说唢呐是伴随着中国人的始终;那么阮弹动的,便是中国命运中的一波三折;最后,伴随而来的便是中国打击乐的宏伟壮阔。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基本特征

(一)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形象性

每个种类的艺术种类都离不开鲜活的艺术形象,形象性为艺术基本特征之一。任何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1]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每一种音乐风格,每一首曲子,每个音乐形象都不仅仅是供人消遣消遣的娱乐。而是代表着作曲家的思想情感,代表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主观思想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结合,客观因素在主观因素中的消融。如北方主题曲《喜看丰收景》,此曲讲述的是农村秋收农忙的季节,作者看到农民们干劲十足地收割着颗粒饱满的小麦,喜看这一年的好收成,被此情此景深深感动,所以创作了这首《喜看丰收景》。此曲整体曲风气氛欢愉,好似忘记了劳动的疲乏。这便是作者的主观思想在客观因素中的统一,作者期盼着农民们一年的辛苦有一个好的回报,而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后通过音乐的形式抒发出来,塑造着鲜活的音乐形象。在北方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中,都是靠农业满足,这首作品不仅反映着简单的秋收农忙,而是对我国亿万万农民生活的音乐呈现。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概括性,又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情感,用乐观豁达的风格,加以诠释。在当代诸多流传的中国民族音乐中,创作于建国后期尤为诸多。那时的中国,还未有今日之强大,还在努力探索奋斗的阶段,不同于美国欧洲国家的发达。虽国情并不富有,但当时的中国传统音乐大多反映祖国的繁荣昌盛,山河娇好,人民生活兴旺。在这些音乐作品中,透露着民族音乐家们对国家建设的美好期盼,对中华民族的自信,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清有朱自清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抗日时期,有冼星海、鲁迅的救亡图存;今也有青年艺术家们对祖国的热爱。这便是中国传统音乐及艺术家们的气节所在,以艺术为念,以国家为傲。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性

艺术离不开主体性的作用,艺术作品自身的主体性,也带给其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2]艺术家的主体性,就带给了艺术作品生命性。在艺术的精神产业链条中,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都具备主体性的特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创作中,艺术家也同样将自身内在尺度运用到客观对象中去,将自身主体性物化成符合美的规律的艺术作品。但中国传统音乐不同于交响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音乐根本之所在,是因为在其创作中,中国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内涵、广袤的疆域,带给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主体性。它具备着神秘东方的含蓄美,也散发着属于中国的泥土芳味。在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倾向,又具备着自身的主体性。

如月琴大师冯少先先生为主奏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黑土情》中唱的“这块黑土啊,是生我的黑土啊!它是那样湿漉漉,那样热乎乎啊!这块黑土啊,是养我的黑土,埋着我的血和汗,泪水和幸福啊!”在这首作品的演奏中也运用了大量的东北劳动工具如簸箕、锹等。作为打击乐,乐手们也哼唱着东北劳动号子,这短短的一首曲,几句词。对于像冯老先生这样对于有过上山下乡或是田间劳作的老者来说,承载着多少的青春岁月,多少的人生美好啊!就是这样炙热的情感,也造就了此曲独具东北特色主体性与审美性。而当沪剧、婺剧、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一响起的时候,也一定会引起数万生长在南方的海外华人的思乡情。鲁迅先生曾说过,“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所感不尽相同。在我国南北音乐风格差距较大,每个欣赏主体的喜好,生活背景,文化素养各不相同。所得所感更是千差万别,或是炙热或是淡然。但相信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归属感是不可缺少的。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性

谈起中国传统音乐独具匠心的审美性,不得不谈到其自由性。相较西方交响乐曲式结构的严谨规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则更为自由。如独具中国特色的散板节奏,有拍子的架构,但更加注重的是演奏着内心的节奏,只要演奏者心中的音乐没停就不能按照曲谱结束。且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加花变奏的演奏手法也十分常见。如江南丝竹乐中的《六板》,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绎、再创作,或是天气、环境、演奏人员的变更,就推演出了《老六板》《中花六板》《三六》和《慢三六》等各具特色的曲目。[3]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也提到,“艺为心之表,心乃物之君,心物一元,心乐一元。”中国传统音乐除其根植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外,不同其它音乐审美价值的因素之一,便是其无可比拟的,随心而动,随心而舞,随心而音的自由吧。

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修辞转换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作曲家的想象转换成演奏者想象的这一过程。对于演奏者来说都经历过这一转换过程,但又因其抽象性难以名状。从修辞这一角度来看,对于演奏者来讲,首先就是要判定作曲家的修辞,作曲家的意图,其所要传达的或喜或悲,或嬉笑或怒骂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演奏者更要充当欣赏者角色。但作曲家的判定,也只是给演奏者一种趋向。而后,演奏者需根据这种情感修辞去寻找首先能够感动自己的音乐。如竹笛独奏曲《秦川情》,此曲讲述的是八百里秦川的风土人情,陕北人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节奏由慢渐快,情绪由舒缓、悲凉,逐渐过渡到欢快明亮。就好像努力做好一件事,从开始的付出历经着无尽的苦楚,到日积月累后的欣欣向荣。其实不同的演奏者心中也装着不同的情感修辞,小伙子们演奏时可能心中装着心爱的姑娘,为了给她幸福的生活而努力打拼,快马加鞭的奔向幸福。学生们可能心中装着梦想,咬着牙在艺考中摸爬滚打,最后坚定的走进了大学,梦想成真。在作品的诠释中,一万个演奏者心中存着一万个小故事。作曲家与每个演奏者主体性、审美观不尽相同,但大家都传达着人们自身心中深藏的情感。且在判定修辞的过程中,又可细分两类:时间修辞与空间修辞。时间性修词便是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是春的乍暖还寒,夏的烈四炎炎,秋的金黄甸甸,也是冬的腊梅冰颜。空间性修辞又可分为若干类,如近景修辞,远景修辞,自然修辞或人文修辞等。当面对熟悉的近景修辞时,出现的也许是家门前的一条小河,一场少数民族的篝火晚会。近景修辞都会引导演奏者,或欢乐或平静的描述。当时判定为神秘的远景时,也会自然而然的带给演奏者一种轻轻的朦胧感。当两者转换,近景渐变成远景,或是远景渐变成近景,根据情绪中的转换也许就变成了渐强与渐弱。至于自然修辞与人文修辞,就是需要去判定曲中描写的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场景。曲中世界是自然界,就要表现出自然界的纯净;是人类社会,就要传达人的灵性。或繁或简,在修辞的角度来看,作曲家家的想象幻化成演奏者的想象,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判定修辞的过程。

四、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作品移植

宋瑾老师曾谈过关于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梅音与《梅花三弄》的音乐改编移植问题,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还有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中国乐器演奏的一些西方曲目,中国传统音乐演奏者根据西方曲目的基本旋律、节奏框架,再结合自身民族乐器的特点改编而成的作品。如二胡,竹笛声等乐曲曲目中近些年来增加了《流浪者之歌》《野蜂飞舞》《查尔达什》等曲目。不同于西方乐器的十二平均律固定调结构,中通传统乐器大多为五度相生律首调结构。所以因其乐器不同,在这些曲目的呈现中都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变化音程关系,从而会激发民族乐器一些新的潜能或是创作出一些新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然而这种移植还都算是一种对经典曲目的传统移植,现在也有许多青年演奏家们做出了一些当代的创新,将中国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进行了一些改编和移植。北京师范大学主题青年演奏家胡帅老师,在他的竹笛独奏曲作品中,以中国音乐风格为前提的背景下,大量的引用了爵士乐、美国乡村音乐等一些元素,如《上》《夏天》。在最近的CCTV器乐大赛中,这些曲目也走进了专业标准的视野。还有作曲家隋立军先生在民管弦乐《关东序曲》中,也加入了迈克尔杰克逊摇滚乐中的节奏,让美国流行音乐与东北音乐进行了一次奇妙的邂逅。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移植中,最大胆的应该是近些年来中国传统乐器对于二次元音乐的移植。虽说专业技巧上并不难,但这种移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的一次新颖的结合。如对初音未来、《火影忍者》等亚文化形象、亚文化作品的衍生音乐互译。这种两种音乐的碰撞,使中国传统音乐走进了更多青年人的视野,并且形成了文化输出。其实对于这种大胆的音乐移植也伴随着较多批评的声音,认为不伦不类,也有人认为失去了民族音乐自身的风格。但有一次胡帅老师的文章中谈及过这个问题,他谈到这样一句话,“我想把中国传统音乐丢失的观众找回来”。这些音乐作品移植,贴切地说更是顺应时代的创新。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输出,音乐的的传播更加的快速。宋谨老师曾谈到:“当代背景下中国人有着骡子的耳朵。”,人们对本民族的音乐开始陌生,听一些西方的音乐反倒更加熟悉,时间长了相对于本民族音乐更加能欣赏带有西方元素的音乐。然而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匹战马,凝聚着中国情感、中国智慧的中国传统音乐也不会消沉。以音乐信息的传递为主导元素,其它各元素相互融合,使得欣赏者收纳与内化,演奏者与欣赏者心灵上得到交流,唤起人们心中深藏的情感与审美愉悦。[4]时代变了,便跟着时代的步伐革故鼎新,展现中国传统音乐音乐强大的时代感与包容性,谋发展的同时,但一刻都不曾忘本。今后的中国传统音乐定能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值得研究音乐的从事者作为一生潜心研究的事业,也希望其更能适应当代时代的发展,上能代表国家形象,下也能走进平民百姓家、青年人的生活中去。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民族音乐土气,更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西洋乐器。可掺杂在自身血液中的音乐不是土,而是中国人的踏实与本分。也相信会有一天更多的人可以真正的走进中国传统音乐,近观其道、气、心、舞、悟、和。寻找中国音乐的含蓄美、生命性与其中的和之道。本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演奏修辞的考量,以及当代中国传统音乐中移植问题。进行了逐一论述,音乐是一门看不到、摸不着,又直达人心的艺术。作为一名中国传统音乐为好,中国古典美学为业的音乐生,将永远本着艺无止境的初衷,永远热泪盈眶的追逐艺术。

注释: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

[3]詹皖.论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色[J].艺术百家,2004(05):143—145.

[4]宋维.论音乐表演艺术的视听性[J].艺术评鉴,2021(17):176—178,185.

(责任编辑:张洪全)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性形象性
歌唱中的形象性和语义性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说理也需要“形象性”——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摭谈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浅谈小学古诗词的阅读教学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