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典 于佳楠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给中国钢琴改编曲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作为培养人类正确思想以及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合。本文针对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中的民族风格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点及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让人们深入了解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风格,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提供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钢琴改编;中国化;民族风格;发展
钢琴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当时在国外掀起了一股钢琴创作的浪潮,钢琴这个乐器本身的艺术特性与功能特性使很多音乐方面的学者认识到钢琴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在国外留学的学生纷纷认识到,必须要从作品创作入手,才能使这门外来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可以溯源两个方面,一方面而言,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想要进行完整而全面的钢琴独奏作品创作十分困难,另一方面,中国本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为钢琴改编曲目及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因此,对民歌和民乐进行改编,就成为中国钢琴创作的主要方向。从现有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钢琴作品的改编创作方向不仅在短时间内提高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数量,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音乐艺术风格的钢琴作品,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国音乐的审美意蕴与风格,在进一步降低听众赏析钢琴作品难度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拉近了民众和钢琴古典艺术之间的距离。
(一)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点
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第一,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钢琴演奏一直与时代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很多音乐方面的专家逐渐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改编了大量的钢琴曲谱。如《变奏曲》《云南民歌五首》等歌曲,这些都表现了少数民族的革命热情以及不怕危险的精神;又如《梅花三弄》《百鸟朝凤》将近年来少数民族发展的具体情况完全反映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在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的发展中窥探,这种倾向和侧重离不开时代发展的痕迹。第二,民族民间的风格特点,《云南民歌五首》就是由民间元素与钢琴作品融合而成,其具有丰富的民族元素以及钢琴作品的优雅感。而《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则是将民间元素与传统的歌曲结合而成。我国音乐家利用自身无穷的智慧,将民族特有元素融入到歌曲当中,让整个歌曲的改编具有良好的民族特色,受到很多人民的热烈欢迎。第三,多种形态的艺术特点。中国钢琴的创作和改编作品融合了中国的社会生态和不同文化内涵,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部分著名的钢琴音乐家利用自身专业知识,采用西方现代的作曲方式改编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进一步对钢琴作品加以创新,如《蝶恋花》中以滑音与颤音为基础,再辅以唢呐独奏技巧作为载体,将音乐创造出不同的音乐美感,借助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将我国本土优质的民间音乐演奏出来,让新的技术与我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点钢琴演奏技术的形成。
(二)钢琴改编曲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我国本身的器乐艺术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本身具有着中华民族特殊性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制作工艺和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多声部的和声功能类乐器一直是其短板。而钢琴的到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钢琴的兼容性以及其具有的观赏价值——黑白相間的琴键、充满魅力的琴声、特殊的器具光泽,都为国内的音乐家们带来了新鲜而不同的感受,可以说中国的钢琴创作改编作品最大程度利用了钢琴的优势,让这个乐器在国内沃土深深扎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改编不仅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传播出去,更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此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中国钢琴音乐进行改编,将钢琴的立体结构艺术与现代音乐技术相融合,进行有效的创新,更好地保护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让中国音乐能够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一)线性的旋律
为了将民族旋律中原有的空灵感和轻盈感保存下来,中国钢琴创作改编作品往往会将完整的民谣应用到改编当中,再将改编后的钢琴歌曲和民族元素、西方钢琴技巧相结合,最终营造出新颖、独特的气质。比如:在著名的钢琴作曲家李英海的作品《日落鼓》中,将原来歌曲的旋律完美的保存下来。让整个改编后的钢琴曲演奏出了浓厚的民族风格以及连贯的音乐美感,从情感表达方面更符合听众的审美。同时在旋律和声部分,李英海用五度乐律取代二部或四部和声,这种处理方式结合了中国民族调式的运行模式,对提高中国民族音乐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我国,有很多著名音乐家都非常擅长创造具有民族元素的钢琴曲,有一些作品甚至被评价为民族特色音乐的代表作品。又如在《百鸟朝凤》当中,就将唢呐的主题元素在音乐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不仅保留了原有曲子的各种元素,同时将曲子整体形象编创的十分灵活生动,让整个音乐形象瞬间赋予了生命,极大地丰富了钢琴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
(二)写意的结构
中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多民族的融会贯通与多元繁荣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底色,这也是前文提到的,成为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改编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的重要原因。根据有关人员对中国钢琴改编音乐进行分析,发现很多作品都是采用选择性方式改变,而不是盲目的坚持,虽然作品从某个角度而言有一定的偏差,甚至会在旋律上出现冲突,导致旋律很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但依然不影响听众对于此类作品的喜爱。比如:《寄生草》是陈培勋先生花费自己大量的心力创造出来的作品,《寄生草》将广东民间的一些元素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给整个音乐营造活泼的气氛,深入了解春天的美好气息。但在旋律上面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作曲家将西方技法与中国元素相融合,这不仅让作品充满了民族风格,还具有强烈的新奇感[1]。
(三)丰富的音色
中国民族乐器特殊而丰富的音响效果来源于我国底蕴深厚的多民族文化,劳动和生产为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个性与共性,让民族民间音乐也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魅力,也同样体现着我国的多民族、多元化的审美意识形态。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基础,来创新和丰富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风格,这是大部分作曲家应用最多的创作方式。比如:在《日落鼓》音乐作品中,李英海就是采用了民族乐器的音乐特色来创作,将整个音乐作品分为11个部分,其中将结尾、节奏变化、主题等部分采用了中国民族乐器来模拟声音,如琵琶、古筝等,将声学效果充分发挥出来,营造了优雅的音乐意境,受到很多中国观众的欢迎。同时由于这种特殊的音色处理方式,让我国钢琴改编曲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符合我国长久以来对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2]。
(四)唯美的曲式
中国钢琴创作改编作品的曲式变化多样,通常带有明显的中国乐曲元素的结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它理解为是以不同音乐元素作为基础,进行逻辑组合,构成不同的音乐曲谱。曲式作为整个钢琴改编曲目的重要环节,能够将其中的风格完全展现出来。最早出现在古典时期,当时的西方音乐已经出现了较为严密的艺术结构,如陀螺仪曲式、奏鸣曲式等,这对钢琴作曲家的作曲观念有较高要求,以大局为重,在理性逻辑思维中开发音乐主体以及模式布局。但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比,其音乐结构并不固定,段落组织偏向于自由灵活,主要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绪。通常将中国曲式分为多阶段音色变化、两阶段、一阶段音色变化等形式[3]。而中国在钢琴改编早期就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理解,为避免音乐结构的单一化,通常采用两个以上的阶段音乐变化,又被人称为二项式,它具有非常特殊的结构特点,主要由两个重要的音段组成。而三段音色变化则是由三个不同的音段组成,比二段音色变化更为复杂。以上两个不同的音色变化让中国钢琴改编曲更具民族特色,给观众带来多样化音乐美感[4]。
(一)演奏手法借鉴
民族文化赋予钢琴改编曲丰富的资源,中国民族音乐与乐器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以及艺术表现力,其中含有多样化音乐内容,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心中。钢琴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镇静乐器的代表,它与中国民族乐器在风格上有较大差异,为了能够在整首音乐当中将中国民族风格体现出来,需要将中国乐器和西方乐器有效结合。但在实际创作当中,中国很多作曲家在其中融入了民族乐器,在整个改编钢琴曲谱时,要提前熟悉这些民族乐器所代表的艺术风格,以这些艺术风格作为元素,进行大胆的创造,让通过民族乐器改编的音乐能够满足钢琴演奏,符合我国人们的审美需求,让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能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真正实现钢琴艺术的创新[5]。
(二)多声语言汇合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要侧重于横向音乐节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音乐旋律,给作曲者带来丰富的元素。在整个音乐的结构当中,旋律可以说是音乐的重要元素,而音律通常作为每个音乐组合的基础,只有将音律与旋律充分的结合,才能营造出具有多变风格的音乐,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而音律和谐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决定了钢琴作品的风格以及艺术色彩。在整个中国钢琴曲改编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不仅要将传统音乐当中的旋律线条美感展现出来,还要体现钢琴的多声乐。通过正确的和声以及复调构成丰富的旋律线,让钢琴改编能够逐渐向多音方向创作[6]。
(三)复调处理创新
通过以上几个部分对钢琴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钢琴改编作曲家将西方复调音乐技术融入进来,以单线条为主体表达了中国人本身具备的感情色彩,给我国音乐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在具体应用过程当中,中国钢琴改编曲将不同类型的复调音乐技巧与中国传统五音旋律模式相融合,经过专业人员不断摸索与反复加工,制作出了具有多思维的钢琴音乐作品,将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给现代人带来丰富的艺术生活。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梅花三弄》,其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结构,将梅花的清新脱俗呈现在观众面前。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不断演进,人们对于钢琴改编音乐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丰富的民族元素,还要具备美妙的意境,这同样是钢琴改编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7]。
总 结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改编曲想要彻底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就必须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当中,如戚继光精神、雷锋精神等,带领观众通过钢琴改编曲能够充分了解我国优秀文化,为观众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同时可以对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启示,即注重对中华民乐意味、意境、意象等审美思想与审美趣味的传承,采用多种形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融合,赋予中国传统音乐更为丰富的形式,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作、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扩散到全世界,让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注释:
[1]张佩宜.现代语境下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教学研究——以七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03):121—130.
[2]赵赟韵.“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以三首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音色研究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01—106.
[3]杨卫军.电影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作品赏析与艺术价值——基于《共产儿童团歌—简易钢琴变奏曲》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2):3879—3880.
[4]陈慧敏,金英花.地方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探究——以双钢琴改编曲《魔法师的弟子》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97—102.
[5]陈文学.民歌元素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融合与运用——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J].参花,2019(09):95.
[6]张 娟.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演奏技法探析——以舒伯特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圣母颂》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9.
[7]赖永慧.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以20世纪60~70年代中期钢琴改编作品为例[J].民族音乐,2019(04):8—10.
[收稿日期]2021-10-09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110165008)。
[作者简介]李文典(2000— ),女,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于佳楠(1987— ),女,博士,辽宁师范大学讲师。(大连 116029)
(责任编辑:韩莹莹)
邮寄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850号辽宁师范大学南院 李文典
电话:19804217999 邮箱:1391165597@qq.com 陈勇代理3159137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