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旨归

2022-04-29 00:44:03郭婷婷
理论观察 2022年12期

摘 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坐标资本主义社会,亲历了资本的凶残和暴力后,不懈追求的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波澜壮阔,探索出的一条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以往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具有高度偏向性,利用“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来满足少数资本家对自由全面发展的欲望,以资本家的自由和发展代表全体人民的解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鄙视西方模式的冷漠无情,开创了具有高度人本精神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根本价值追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在理论层面、历史层面、现实层面具有高度逻辑共通性。

关键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本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2 — 0005 — 0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华,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理想,为整个人类社会指明发展方向。真正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马克思为缓解饱受资本压迫的劳动者的痛苦而虚构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而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行性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宽了更高阶人类文明形态的实现路径,创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式,指引人类文明向“自由”“全面”双重维度拓展,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人的本质真正复归奋斗。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方法论观点预判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考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致力于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新型现代化道路[2],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的“中国式”化解。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致力于实现人和劳动产品的同一性。在马克思主义人文视域内,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不应是对立的关系,也不应是逐渐疏离的关系,本质上应是统一的关系。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与劳动者抗衡,甚至成为剥削压迫劳动者的残酷工具,意味着“他给与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和他相对之。”[3]资本主义描绘的未来幸福王国,实际上掩盖了“少数人的暴政”这一真实面目,将自由全面发展变成了极少数资本家的专有权利,这种通过建立在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痛苦之上来实现少数资本家自由全面发展的资本主义建构空间,是无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打破西方现代化模式笼罩的阴影,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艰辛的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艰难历程闪耀着璀璨的人性光芒,以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生产的目标,为实现人和劳动产品的同在筑牢坚实根基。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自由”和“全面”两个维度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认为,劳动者不应与其本身的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者要有自由控制劳动行为的权利,要通过劳动获得自我肯定、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要让自己的体力价值和脑力价值自由发挥,而不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4],也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迫”[5]。劳动应处于劳动者的主观意愿,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安排劳动时间,让整个社会充盈着以劳动为乐趣的轻松气氛,“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6]。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7]。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升,同时还包括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力和其他社会权利都得到充分的尊重。[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实践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依靠人、开放人、发展人,保持国家、政府、市场、个人的多主体平衡状态,不过分强调个人牺牲的荣誉感,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尊严和价值的满足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致力于让人民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9]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昭示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未来走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伴随着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以物质生产条件为社会更替的逻辑切入点,推演出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支撑主体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内在动因,即“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0]“现实的人”的需要引起了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不断循环,加速了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在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不发达,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劳动者受等级制度的压迫,仍处于人对人依赖的历史时期,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存在认知盲区。在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历史时期,分工高度发达,商品交换打破地域界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将人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其华丽外表下掩盖的是贪婪的剥削面目,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抨击了前两个历史时期对劳动者精神和肉体的折磨,高度重视劳动者的话语权,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光芒。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新的发展阶段[11]”,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奋力创造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真正的人的现代化。这与历代社会主义革命者所坚持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逻辑

中国现代化道路面临很多选择,当时国际格局中呼声最高的无疑是西方现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模式强调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倡导个人主义,追求资本逻辑引导下的利润最大化,其本质上是在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服务的,这在人口基数较大、经济基础薄弱、社会贫富差距大、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考虑到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在道路选择上一直警惕和抵制“西方中心论”的干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中国场域。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伴随着生产力进步而渐进式实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划分没有拘泥于“私有制”这一片面的标准,而是从人的自由个性这一本质属性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进行考察。因此,马克思在历史的衍进中总结出人的发展的三个形态,从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下的人的独立性再到人的自由个性。“现实的人”的价值和尊严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得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实践是同频共轨的,人的进步与生产力的进步是双向度的改变关系,实现人类的解放必然伴随着社会形态向更高级别的演进。某种程度上说,对自我异化的否定之否定与自我异化是在同一条路上完成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是在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必须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并置于时代发展的新语境中把握其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实现了对过去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观的扬弃,又在新时代取得了新的阶段性进步。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其他模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狭隘之处。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奉若神明,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各国实际发展情况的差异性、特殊性,否定了全球文明的多样性。资本既是积极力量又是消极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学习西方资本的文明面,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变革、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创设自身现代化建设的获胜核心。然而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内核,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3]西方资本对于剩余价值以及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所提倡的对于劳动成为必需品的追求,而已经使劳动者整体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变成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符号,自觉性和自由度下降,变成了如动物那样被动适应外界的存在[1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丧失了“现实的人”这一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头脑清醒,汲取苏联是因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失败的教训,重新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信心。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宽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浩荡的革命奋斗历史,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疆拓土的拼搏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经历了几十年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的淬炼,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屈辱历史,将广大人民群众从剥削压迫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人民”成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亮底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近代以来被剥削、被压迫的经验教训,意识到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源头,果断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新方案。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了独立且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领人民走出粗衣粝食的温饱困境,迈向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接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解决绝对贫困的历史性难题,在几经时代考验的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脱贫奇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真理光芒,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时空坐标和语境语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是中国人民的专利,而是全世界人民的福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世界的时空语境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求實现“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现实的人”的价值主体,为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提供科学引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里所提及的“人”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主体,是现代化的参与者,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马克思作为阶级矛盾突出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亲历者,终其一生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主张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将全人类从阶级压迫、生活资料的短缺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处理国内问题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宗旨,把人民的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砥砺前行。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的践行亮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底牌,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的崇高境界。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求实现全中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6]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为了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采取与发展规律相契合的措施,力求“通过由低到高再到更高阶段的发展过程使人的需求与发展水平得到不断的跃升。”[17]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相当一部分,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使我国长期面临城乡差距危机,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华民族谋振兴,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地坚持带领全体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始终不懈地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了资本主义“过度压迫他人、无限索取自然”的自私做法,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僵局,打通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共同的障碍。中国式现代化不单一是实现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更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还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直崇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求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定义除了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还包括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突破政治、文化、伦理、信仰的界限,挣脱“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的束缚,使人与人交往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变得更为开放、平等、自由。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饱含天下情怀,极具国际格局,胸怀世界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为实现世界大同表明中国态度。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8],致力于构建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面临着文明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现代化道路“病毒”不断滋生,如何为世界文明现代化道路“诊断”,找到源头症结,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全人类的理想,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趋势,创造了人与人、国与国交往的新范式,为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搭建桥梁。

综上所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串联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线路,是社会主义文明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理想。它的智慧光芒跨越时空阻隔,在新的时代坐标上谱系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格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DNA,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在最前沿。

〔参 考 文 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董朝霞.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向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J].党政研究,2022(01):52-58.

[3][4][6][7][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411、649、294、78.

[5]刘同舫.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J].江汉论坛,2012(07):41-44.

[8]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共产党员,2008(14):1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29.

[14]刘光顺,顾玉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四個全面”的最终价值依归[J].理论月刊,2015(12):11-1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60.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1).

[17]刘卓红,刘倩.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的三个维度:内在意蕴、当下形态与实现思路[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6(07):10-18,97.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

〔责任编辑:秋 水〕

收稿日期:2022 — 12 — 03

作者简介:郭婷婷(1999—),女,辽宁盘锦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