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史料参证下桂林将军桥的重新发现

2022-04-29 05:42尹文军
广西地方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洞南溪安溪

尹文军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1)

桂林城区见载于方志的历史桥梁有十余座,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变迁,除了小东江上的花桥,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将军桥就是其中的一座。将军桥历史悠久,其源可上溯至唐朝五代时期,它曾是南溪山一带的代称,至今桂林仍有将军桥社区、将军桥小学等实体名称。但绝大多数桂林人没有见过将军桥,据《桂林市交通志》记载:“将军桥位于桂林市南郊南溪河上,原名安溪桥。为双拱石桥,桥旁原有殿宇,建于何时不详。传说五代时南汉谋取桂州(州治在今桂林),彭彦晖作为楚王马希广派遣的指挥使驻守桂林,于此设关守卡,多次打败南汉进攻,后因此改安溪桥为将军桥。……抗日战争时期桥毁于战火。1965年在旧址建成仿赵州桥桥型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同时建桥亭1座,又名白龙桥[1]。”这也是桂林文史界的普遍看法。也就是说,将军桥从1944年起就已消失,现在只能空闻其名而不见其实了。本文试以方志结合旧照片、古画作、历史地图等,对将军桥的历史及现状略作考证。

一、方志史籍中的将军桥

南溪山是桂林名山,“南溪新霁”名列桂林续八景。南溪山最早于唐宝历二年(826)为当时的桂管观察使李渤开发。当时山前应该是没有桥的,李渤在摩崖石刻《南溪诗序》中说:“桂水过漓山,右汇阳江,又里余,得南溪口。溪左屏列崖巘,斗丽争高,其孕翠曳烟,逦迤如画。右连幽野,园田鸡犬,疑非人间。泝流数百步,至玄岩。”可知晚唐游人到南溪山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北宋《太平寰宇记》“南溪山”条写道:“其溪东注于桂江,合流泝五里却合阳江,直抵隐山,萦带二十余里,通舟楫于三江之上下。”[2]亦有南溪山通水路之意。

关于南溪山前有桥的最早记录,当出自南宋刘希旦的摩崖石刻《白龙洞题诗》:“人说洞中有白龙,至今一变已遗踪。凛凛金莲桥下水,融融瑞日岭南松。油然能至行云盛,沛矣尤来布雨浓。乘风直上青霄后,留得浮烟敛碧峰。”白龙洞前有溪流,名曰金莲港,其水常清,可濯可汲。又题:“金莲柄柄出桥东,寂寂四围山色中。漓派远连湘派绿,汀花近接野花红。鸢飞鱼跃皆昭著,质异香殊总化工。惟有风尘俱费染,君子身心便不同。”从这两首七律中可知,白龙洞下有溪流(即南溪),溪流的一段名金莲港,在金莲港的西边有桥横跨南溪,桥名不详。

明洪武年间陈琏编修《桂林郡志》,在桥梁一节记录了十座当时存在的桥梁,其中“六里桥”的注释为:“在城南白龙洞前,俗呼为将军桥[3]。”这是将军桥在方志中的最早记载,从此“白龙洞前”既是对将军桥的定位,也成为将军桥的标签。《桂林郡志》的记载相对简略,只记录了名称和大致地点,明嘉靖年间张鸣凤《桂胜》的记载就详细多了:“漓南流至斗鸡山,南溪之水自西南来,出山阴入漓。从水口上泝白龙、刘仙,登岸径便白龙,洞前将军桥下,水中有泉,甘冽宜茗。稍东为金莲港,每夏秋间,其花盛发,摇漾水面,郁若金粲,亦临泛佳处。”[4]这段文字与刘希旦题诗、《桂林郡志》遥相呼应,不同之处在于提到将军桥下有泉,这就留下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将军桥下的水域,究竟是溪水还是泉水?

明末徐霞客来到桂林,南溪山是必游之处,他在《粤西游日记》中写道:“东南一里过南溪桥。南溪之山,高峙桥东,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绕山东北入漓去〕石梁跨其上,即所谓南溪也。白龙洞在山椒。”[5]在徐霞客的笔下,南溪之上横跨有石桥,名字叫“南溪桥”,并未提及将军桥。“南溪桥”这个名称仅见于徐霞客所载,按理说从明初直到明末,将军桥一直都载于方志中,徐霞客后来看过《桂胜》,却未校订“南溪桥”之名,难道认为南溪桥和将军桥本来就是两座桥?或者“南溪桥”为“安溪桥”之讹,徐霞客是受到“土人”(即本地人)口音不准所误导。

此后雍正《广西通志》、嘉庆《广西通志》的记载相对简略,只记录为“将军桥,在城南六里白龙洞前”。嘉庆《临桂县志》关于将军桥的记录较为详细,似乎是为《桂胜》留下的疑问作出解答:“将军桥,在城南六里白龙洞前,今涸。又有水桥名安溪桥。按《通鉴》:五代湖南马氏屯兵于此,以拒南汉。将军之名或起于此。”[6]光绪《临桂县志》原文照录。两部县志都提到了将军桥名称的由来。

然而通过分析史料,这个说法十分牵强。查《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所载:“楚静江节度副使知桂州马希隐,武穆王殷之少子也。楚王希广、希萼兄弟争国,南汉主以内侍吴怀恩为西北招讨使,将兵屯境上,伺间密谋进取,希广遣指挥使彭彦晖将兵屯龙峒以备之(桂州溪南有白龙洞,在平地半山上)。”[7]首先,《资治通鉴》的原文是“龙峒”,“白龙洞”是元代胡三省的加注,并非司马光的原意。因为白龙洞早在唐代就由李渤定名,司马光作为治史大家,不太可能将白龙洞称为“龙峒”;另外楚军在北,汉军在南,按说彭彦晖应据南溪之北而坚守,他却屯兵南溪以南的白龙洞,放弃河流之地利,效仿马谡守街亭,兵法上说不通;而且就算彭彦晖曾屯兵白龙洞,他也没有如诸多资料所说或死战不屈,或爱民如子,似乎是一个正面英雄人物。《资治通鉴》记载南汉大军未至,楚国蒙州刺史许可琼“方畏南汉之逼,即弃蒙州,引兵趣桂州,与彦晖战于城中,彦晖败奔衡山”[8]。也就是说,彭彦晖是被自家的逃兵打得一败涂地,逃回湖南去了;打的地方也并非白龙洞,而是城中。因此说将军桥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这位败将,于理不通。其次,“南溪”被胡三省加注为“桂州溪南”,两个加注都出现明显错误,可见胡三省对南溪山不甚了解,才造成如此失误。

虽然嘉庆《临桂县志》据《资治通鉴》所载推测将军桥的得名可能与彭彦晖有关,但是对于此说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因此用了一个“或”字。而嘉庆《临桂县志》“杂记”卷中的一则逸史则更接近真相,这是关于唐末桂州押衙乐源被桂管观察使杜式方等人冤杀,死后向仇人一一索命的传说。文末写道:“今桂州南门外源死处,方丈无草,人因为立乐将军祠,祀之。”[9]1934年卢湘父在《桂游鸿雪》一书中记述其游白龙洞:“过将军桥,桥外有将军庙……此庙与桥,是否为乐将军,固未可知,而庙门已零落不堪矣。”[10]将军桥得名于将军庙,而将军庙最早跟这位乐源将军相关联,似乎更加可信。

二、旧照古画中的将军桥

嘉庆《临桂县志》第一次提出了二桥说。至晚不过嘉庆年间,白龙洞前出现了两座桥梁,一座是旱桥,叫将军桥;一座是水桥,叫安溪桥。经过对史料的认真梳理,结合老照片和古画,并进行现场勘查比对,可以确定两桥说是成立的。水桥安溪桥横跨南溪,旱桥将军桥之下为泉水。《桂胜》记载“白龙洞前将军桥下,水中有泉”,这个泉就是白龙泉,在今天白龙桥的东南侧。白龙泉最早为李渤所导,当时以“新泉”称之。李渤对这潭泉水非常喜爱,《南溪诗》中曾提到它:“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岩泉孕灵秀,云烟纷崖壁。”另一首更著名的《留别南溪》,则饱含对南溪山和白龙泉的眷念之情:“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明代曹学佺《广西名胜志》亦提及:“将军桥桥下有泉,甘洌宜茗。”[11]明代杨尔曾撰《新镌海内奇观》谈到白龙泉:“碧流涓涓,出藻荇间,注桥而下,即李公所作新泉也。”[12]明代魏濬《峤南琐记》则进一步推崇道:“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13]

从以上记录来看,明代的白龙泉是相当有名的,跟现状相比,水量充沛,足以隔断通往白龙洞的上山道路。因此需建一桥横跨于其上,以利交通,而泉水则“注桥而下”。时至清嘉庆年间,泉水日竭,水域也越来越小,终于龟缩于一隅,而横跨其上的将军桥则变成了一座旱桥。只有这样解读,才能契合诸多明清史籍的记录。

仅从嘉庆《临桂县志》记载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似乎还缺少证据,怎么能证明白龙洞前有水、旱两座桥?桂林市档案馆编纂的《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一书中,收录了20世纪40年代桂林“二我轩”拍摄的老照片,有一张南溪山远景比较清晰,该书这样标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溪山。两座石桥并列跨江。画面右前方三孔石桥即是将军(白龙)桥,画面右下角有一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与拆毁年代不详,从位置上看,即是今八一桥前身。”[14]这段解说描述了南溪山前有两座桥。

经仔细辨认,可以发现更加丰富的信息。在照片右上角,出现了三座石拱桥,最醒目的单拱桥为1927年左右修建桂荔公路时所筑,当时没有专属名字,俗称“新桥”,也就是现在的八一桥,这座公路桥将本来折了两次90度的古代官道一举拉直;远一点的三孔石拱桥,就是跨南溪的水桥安溪桥;在安溪桥右侧靠近白色山门的地方,还有一座单拱桥露出了一角,这座桥就是旱桥将军桥。

不过,这张老照片只有一个若隐若现的拱桥局部,还需要更多的佐证。另一张约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末或50年代的照片,是从东向西拍摄旱桥将军桥,可以看到右边的水桥安溪桥已经被毁,不复存在了。此外还有另一张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南溪山宣传照片,通过与“二我轩”照片的对比,发现桥边的护栏石消失了,桥面也略有下陷。但桥北侧和西侧的道路都完全吻合(北侧和西侧的道路,实为南乡地区通往桂林城文昌门的官道),与南溪山东峰的透视关系也对应得上。这座石拱桥,就是嘉庆《临桂县志》记载的将军桥,它并没有毁于桂林保卫战,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的照片中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方志和老照片,古画也是可以借鉴的资料。清道光年间,桂林本土画家罗辰绘有《桂林山水》画册,画册有二十二幅,表现桂林各处名胜,基本上囊括了桂林最经典的景观,其中“白龙洞”一幅形象地描绘了南溪山前的景色。在这幅画中,三孔水桥就是安溪桥,而单孔旱桥将军桥为通往白龙洞的必经之地,右侧延伸向远方的是古时官道,路上、桥上行人匆匆[15]。通过与老照片的比对,可以看到画作既写实又富有美感,体现了罗辰深厚的艺术功力。

三、将军桥的现状

既然20世纪50年代的照片还有将军桥的身影,并没有如当代各种文献所说毁于桂林保卫战,那么它仍然可能尚存于世。笔者对此展开了现场调查,在白龙桥以南约十米、靠近登山道的地方,发现有一个小的石拱被覆盖于道路下面,桥的东西两侧都用混凝土拱券各加宽了1米左右,夹在混凝土拱券中间的,是一座纵联结构的单孔石拱桥,拱宽4.5米,拱跨4米,拱高1.85米。因桥下被填高作为通道,两端部分券石被掩埋,根据券石的露出高度推算,实际拱高应为2.1米左右。券石之间局部可见石灰浆填充。从料石风化程度和造桥工艺来看,这是比较典型的古代石拱桥。石拱桥桥面部分加厚约1米,桥面加宽约2米,当是开辟为公园后,为了平缓白龙桥坡度,同时拓展桥梁宽度,方便游客通行的结果。

石拱桥的西侧还可见原来水域的毛石驳岸,桥东侧约十米即为现在的白龙泉,泉水水位略低于桥下道路20—30厘米。根据现场的勘查情况,结合方志记载,再比对老照片和古画,可以得出结论:虽然桥上道路被加厚加宽,桥下地面被填高,但依然可以认定这座桥就是嘉庆《临桂县志》记载的将军桥,也就是我们在老照片上看到的旱桥,其主要功能是跨越白龙泉漫出的水域。

这片水域不一定是自然形成,可能是人为刻意引导,目的就是为了在山门前建一座石拱桥提供水源,这是中国传统营园造景的常见手法,多用于寺观。为了营造与凡世截然不同的氛围,寺观往往会在山门前建造一座桥,让人一过此桥便进入不同的世界,如北京白云观、潭柘寺,桂林华盖庵等。根据《桂林市志·宗教志》的记载,历史上南溪山的佛寺有白龙寺,道观有大道观和三清殿等[16],白龙洞前的将军桥,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一座寓意大于实际功能的桥梁。至于南溪之上的水桥安溪桥,虽兼有寓意和交通功能,但由于早期南溪山的浏览路线都是走水路,从漓江上溯南溪,因此水桥落成的时间反而晚于将军桥。

当然,白龙洞前短短的十余丈距离,建有两座桥梁,的确容易混淆人们的地名概念,因此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对这两座桥都以将军桥统称,或者两座桥都俗称将军桥。但最晚到清嘉庆年间,两座桥分别有了官方定名,而其中的一座桥即将军桥,仍然保存至今。这是将军桥的幸事,也是将军桥这一区域地名的幸事,更是桂林历史文化的幸事。我们期待这座既著名又古老的桥梁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有朝一日可以重见天日,再次回到世人的视线中。

猜你喜欢
龙洞南溪安溪
干杯!
预防病毒
去北陵公园怎么走?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游义龙洞
安溪铁观音秋茶飘香
最后放手的人最疼
偶尔矜持,偶尔放肆
龙洞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