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钦佩案例中这位教师对于教育的用心之细、之深。案例中呈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探讨。
1.标签需要“减负”
案例中的标签确实很“忙”。忙为何意?不仅说明任务多,而且反映了效率低。那怎么办?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明确标签最核心的任务,删减不必要的任务。
标签被用于协助幼儿整理物品时,其核心价值指向生活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标签被用于呈现益智题时,其核心价值则落脚在数学等领域概念、知识的习得与巩固。两种价值看似可以兼顾,但案例中的幼儿身处区域活动結束后整理物品的情景中,显然,他们的注意集中于如何高效地整理。由此便不难理解案例中幼儿昕昕为什么答非所问,告诉教师“就是放这个位置的”。儿童的大脑会把重复的操练转化为儿童自动化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其他更高阶的思维活动。此时,标签所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协助幼儿高效地整理物品。
若想获得数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幼儿完全可以在其他情境中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地学习,而不必紧赶着在专门为整理而留出的时间里进行。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一个整体,他们的学习与发展也是一个整体,所以教师不必纠结于非要幼儿在某一个活动、某一个片段里实现“全面”发展。所谓的“优化”一日生活,不应是简单的“既要”“又要”的叠加,而应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改进。
2.教育也需要“呼吸”
儿童的教育与其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倡导生活化的教育。儿童的幸福生活应是悠然自得、如小溪般自然流淌的。日本著名教育家仓桥惣三先生这样描绘他所推崇的教育场景:幼儿园本该是这样的,教师千方百计地努力工作,但幼儿全然感觉不到自己在被诱导着、被指引着,他们的生活完全是其自己的生活,如流水般一天天地过……幼儿教育的真谛就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的生活真正如流水般连续流动起来。
我想,“流水般连续流动”的教育,就是有呼吸、有生命力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努力”的是对儿童真正幸福生活的追寻。要让儿童的生活充实而不失留白,让儿童可以自由“呼吸”,可以自己调整步调和节奏。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交付给对儿童的发展来说不可或缺的紧要事。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王瑜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