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很“忙”

2022-04-29 22:14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筐子益智苗苗

我刚接手了一个大班,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已养成了不错的整理习惯,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玩具材料,孩子都会自主根据标签的提示将它们整理归位。这个班正在使用的区域活动材料的整理标签很特别,是趣味题形式的,题目贴在材料柜上,答案则贴在材料筐上,孩子只要答对题,就知道该把哪个材料筐放在哪个位置了。这些趣味题都与孩子近期学过的知识有关,比如,学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概念,就出现了“红+黄=□”这样的题;学了相邻数,就出现了“1,2,3,□,5”这样的题。这一做法是从中班时延续下来的。小班时,标签是被设计成实物照片样式的,而这类趣味题起初是被设计成纸牌类配对游戏投放在益智区的。渐渐地,教师发现,孩子们去益智区大多玩汉诺塔、棋类游戏等,这些自制的纸牌游戏材料乏人问津。教师觉得,通过这样的趣味题帮助孩子巩固知识经验是有必要的,于是就想,能否把原来采用的实物照片标签改为趣味题标签?这样,孩子在整理材料的同时自然而然就复习了这些知识。我接了这个班级后也陆续根据孩子学过的知识并结合孩子的兴趣,设计了不少趣味题标签,内容包括拼图、手影、象形文字、按规律排列图形、单双数、数的分合等。

一次区域活动后,苗苗抱着一个材料筐站在柜子前左看看、右看看,见我走过来,便回头看着我,说:“我不知道这个筐子要放在哪里。”我一看,苗苗抱着的材料筐上贴着数字“4”,而柜子上有一处位置的标签是一个分合式“6可以分成2和几”。苗苗如果能答出这道题,就能知道手里的筐子应该放到这个标签所对应的位置上。我没有直接告诉苗苗这个筐子应该放在哪里,而是引导苗苗自己发现其中的对应关系:“你看看这个标签上有个‘4’,这是柜子上哪个题目的答案呢?”苗苗看了一会儿,摇头说:“我看不懂,我不知道。”我想起来,苗苗前段时间因为生病请了许多天假,她也许是缺少相关的经验,不理解分合式的含义;也有可能是苗苗虽然理解分合式的含义,却不理解这个分合式所隐含的数字“4”与手上材料筐的标签数字“4”的对应关系。这时,我看到昕昕正好走过来,昕昕昨天就在这个区域玩,游戏结束后,他把材料整理得又快又好,我还表扬过他,我想,昕昕一定知道怎么整理。于是,我叫住昕昕,请他帮一帮苗苗。昕昕一下就找到了这筐材料的摆放位置。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这筐材料应该放到这个位置上的?”我原本以为昕昕会说,他知道6可以分成2和4,那么这个分合式的空格里就应该是“4”,这与苗苗手里筐子标签上的数字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找到材料筐的“家”了。没想到昕昕的回应是:“贴了数字4的这个筐子就是放这个位置的。”昕昕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也就是说,他只不过是记住了贴有标签“4”的筐子所对应的摆放位置,而直接忽略了柜子标签上的趣味题。

这是个别情况还是一种普遍现象呢?为了观察孩子在整理时究竟是不是通过解答趣味题找到材料筐的正确摆放位置的,我在益智区做了一个实验。那天,我在区域活动前先拍照记录了益智区多个材料筐的正确摆放位置,随后悄悄调换了柜子上各个标签的位置。等区域活动后孩子们整理完,我发现只有一小部分筐子的位置随着其所对应标签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了,其余大部分筐子依然被放到了老地方。可见,负责整理的孩子可能根本没注意到柜子上的标签换位置了,他们早已牢记各个筐子的摆放位置,不再依靠标签提示了。

假如出一些新的趣味題、换一批新标签,会怎么样呢?恰逢班级开展新的主题活动,益智区更新了一批材料,我便又做了一次实验,将益智区的所有标签都换成新的,并根据孩子当前的经验水平提高了趣味题的难度。后续几天,我观察到,在益智区玩的孩子发现标签和材料都换成新的了,已无法根据原来记忆中的位置来整理了,便开始观察和思考,最后一般都能找到各材料筐正确的摆放位置,只不过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而别的区域因为没换新标签,在那里玩的孩子早已整理完毕了。

标签是用来帮助孩子自主整理的,从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我感觉使用趣味题标签似乎有利有弊。利在于,这些趣味题涉及多领域的学习,给孩子们提供了巩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这不正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吗?弊在于,这些题目有一定难度,孩子们要花费较多时间思考,以至于降低了做事的效率。在生活中我们整理物品遵循的是方便原则,那么,像这样在整理环节给孩子出难题,不就与真实的生活场景不一致了?我们看到,孩子们一旦找到并熟悉了材料筐的摆放位置就会忽略标签上的趣味题,如果没有标签孩子们也会整理,那么标签还有必要存在吗?由此,我产生了困惑,我们为整理环节设计标签的初衷是什么?是否有必要把标签设计得那么复杂?从孩子的发展考虑,如何设计标签更合适?

您遇到过此类问题吗?如果是您,会如何应对?

猜你喜欢
筐子益智苗苗
配对:花花袜,一双双
益智主题乐园
爱帮忙的蜡烛
年的传说
益智大比拼
逃狱
愿者上钩
高塔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