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介技术已经被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凭借其操作方便、服务社交一体化的特点迅速深入人们生活,人们也获得了不一样的实践内容和新的生活体验。为了探究大学生微信的使用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本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发现目前研究虽然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微信使用强度和微信的功能使用情况这三个维度对微信使用和亲子关系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但是存在着层次浅、理论与实证分离的问题,许多研究脱离生活实践中的关系网络,缺乏整体性。因此,本文在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同时,引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展望,便于以后学者在社会学、传播学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使用;家庭亲子关系;社会关系网络
二、正文:
(一)研究背景
微信自问世以来,以其功能齐全、社交私密、经济实用、操作方便等优势迅速占领国内社交软件市场。当今的大学生群体的出生时间分布在95年到00年之间,他们经历了移动智能终端从无到有,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过程。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构成了微信用户的主要群体之一。同时作为远距离家庭的重要组成人群,微信成为他们进行远距离家庭通讯的主要工具之一。微信朋友圈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平台,实体空间的在场以虚拟方式呈现在微信上,亲子、朋友、熟人进行着即时互动。微信使用还跨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创造了全新的“存在感”。微信正在浪潮式地卷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正在融入生活的每一个场景,正在重塑人们的交往模式与人际网络。随着中老年微信用户不断增多,家庭互动与交流开始步入社交媒体时代。微信使用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日益扩大,微信的介入无疑将家庭交流植入一个新的场景中,并且使亲子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家庭亲子亲密度相关研究
关于“家庭亲密度”的界定至今尚未定论,学术界也有诸多与之相关的测量量表与标准。依照Olson的说法,家庭亲密度在情感上联结着家庭成员,亲子亲密度作为家庭亲密度指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衡量家庭亲密度指标的一个重要成分[20]。父母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发展心理、生理与社会性等属性,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支撑条件(Perosa L, Perosa S.)[21]。吕青、汪冬冬认为,家庭成员表现出了由选择共同需求向选择亲密关系过渡的阶段性特征,多样的关系模式和互动方式让后家庭时代的家庭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
2.微信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
(1)国外关于社交媒体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
早在1995年,JP.Barlow等学者就提出互联网的出现会使人们远离现实生活场景,沉溺于虚拟空间,导致现实交往弱化,会削弱现实生活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但Kavanaugh、Carroll(2005)等学者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与人们主观感受的生活质量呈正比,并且互联网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交流关系。学者T.Tsai-Hsuan等(2016)从技术接受度视角研究社交应用的使用对祖父母和孙子女间代际家庭互动的影响,研究者通过Memotree平台的使用验证社交媒体对家庭交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可供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交流满意度有正面影响。Giuseppe O.longo 也认为,技术是重要的人类亲密关系塑造者。亲子间远距的信息互动是存在因地理空间距离、交流时间不固定等因素与普通家庭的沟通交往方式存在些许差异,而微信这种社交软件的流行让亲子交往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微信这个聚合了新闻信息接收与检索、移动支付、语音图文和视频同步传输、交友购物等多种功能的应用,在2011年诞生后迅速成为覆盖全球范围的移动社交平台。网络的介入,理论上促进了亲子间的交流,网络交流的便捷能够为家庭成员提供使用一致语言和建构积极的个体间的沟通关系的可能性,降低了交流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亲子代双方的交流意愿,家庭成员在网络上捕捉到的情感甚至比线下交流时更加丰富(Andreassen,2017;Siibak & Tamme,2013)[23],也就是说,网络媒介促进、强化了代际互动,重塑了家庭成员尤其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处模式。
同时,也有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网络媒体,例如微信的过度使用会对家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强制性的裹挟感和自我碎片化感受削弱了年轻人跟家庭的关系,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远距离的家庭成员即便依靠社交软件与亲人保持通讯联系、获得情感支持,但这种感情无法跨越时空的距离感,是非常脆弱的(Wilding,2006)[24]。在社交媒体时代,中老年微信用户持续增多,微信为亲子沟通提供了一个简单易得的渠道,但同时亲子间也面临着技术操作鸿沟、使用强度不同及交流意愿差异等诸多问题。随着其功能的完善,微信游戏、微公益等新功能也陆续上线,学者们对微信的使用情况研究、使用动机研究、微信依赖研究也在持续更新。
(2)国内关于社交媒体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
国内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的,并总结出一些关于网络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互动规律和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从微信使用功能、使用动机、自我揭露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微信自带的功能对一定人群、一些关系的影响,如微信表情符号的信息传递、微信红包的收发、微信朋友圈的运用、好友分组的使用,都影响着家庭的关系、代际的传播。媒介的介入对家庭信息场景建构造成了影响,其中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力更大。大家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自得其乐(何志武等,2015)[7]。微信的群聊功能,促生了家庭群的诞生,给家庭成员提供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相处方式。吴静(2018)认为微信使得家庭关系从地缘结合走向了“情感云结合”[8]。在微信的家庭交流中,父母通常表现得比子女更为积极,他们希望通过技术实现对子女的情感粘合。而微信社交场域中典型的点赞和收发红包活动,会让父母与孩子逐渐习惯量化的情感表达,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彼此之间现实世界的互动,随之会冲淡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微信凭借着自身优良的技术,在信息系统领域获得了不可替代的优勢,它提供了一个远距家庭互动的新场景,这种场景帮助远距家庭成员削弱异地孤独感,巩固现有的家庭关系(吴炜华、龙慧蕊,2016)[9]。
虽然微信代际互动促进了一种双向的、良好的交流模式,对无法经常见面的人来说微信聊天弥补了线下无法交流的缺失,线上的互动给家庭成员造成了一种特有的陪伴感和安全感,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微信这种数字化平台会造成家庭成员的数字化情感依赖,子女与父母在微信上的沟通毕竟不是面对面的互动,通过文字或者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也是选择性的、非全面的,其真实性也并不完全。总的来说,微信的通讯功能仍然是其作为即时通讯社交软件的主要功能,聊天交流也是大学生与父母相处中最重要的环节,零经济负担的微信渐渐成为电话、短信通讯之外最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在大学生和父母间形成重要的桥梁。
二是发现在微信这类新媒体的使用上,亲子之间存在明显的代沟,但代沟并没有使家庭关系恶化,反而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文化反哺现象也从中孕育。莫铮(2011)也提出,对某些家庭来讲,网络热词的使用对于家庭沟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微信的出现对代际互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用微信沟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有共同语言,对网络热词、时事热点等的理解差异也会更小[10]。
三、小结
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的交往属于远距亲子间的信息互动,这一互动模式的特点是地理空间距离、交流时间不固定。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不与父母处于同一个地域空间,亲子交往状况难免受到影响,且学业、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诸多重要组成都需要通过微信这类社交媒体进行,因此,微信使用与大学生及父母亲子亲密度间的关系研究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深入。
总的来看,已有研究都有一个共同预设——现代性范畴的功能主义范式,认为社交媒体是传播工具,它的价值体现于它的独特功能——跨越空间的远距离传播,而研究则集中于这些功能如何改变了人的生活。除了大量有关微信使用的策略性讨论,学术研究集中于微信支撑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上,即微信作为媒介对于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功能上。虽然现有的研究已经较好地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微信使用强度和微信的功能使用情况这三个维度对微信使用和亲子关系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但仍有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互脱节。大部分经验研究的文献都是基于功能主义的预设,缺乏对于微信使用如何建构人们新的日常实践体验,推动社会变迁的研究,缺乏对于微信使用深层次影响的探究。而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少,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
(2)有关微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多数研究聚焦于微信信息传播方面,对于微信使用情况的整体性思考有待深入。微信使用贯穿了公域和私域、现实和虚拟、线上和线下,很多研究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缺乏“主体间性”思想的指导,没能把微信使用放到人与人交往中的生活实践,亦即关系网络中进行研究,因而没能较为完整地描绘出微信使用的具体图景。
因此,笔者建议运用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对亲子关系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尝试对互联网技术的传播效果做出较为全面的考察,在实践上探讨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及其对亲子关系质量的影响情况,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父母和家庭就如何增进亲子间的了解與沟通、缓解亲子焦虑以及构建新型的家庭亲子关系提供现实依据,从而使亲子双方能够适时调整、适应彼此的角色变化,尽可能减少微信使用对亲子关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往后学者可以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方面的努力,进一步深入当前我国关于互联网传播效果的研究,拓展传播学的研究视野,丰富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资料,从而为我们研究家庭代际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春阳,周劲.经由微信的人际传播研究(一)[J].新闻大学,2015(06):50-60.
[2]方婧,陆伟.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热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志,2016,35(02):157-162.
[3]靖鸣,周燕,马丹晨.微信传播方式、特征及其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4(07):41-45.
[4]李闻,冯锐.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J].今传媒,2016,24(11):34-38.
[5]王卓玉.微信平台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2):113-119.
[6]吕青,汪冬冬.后家庭时代的家庭:复杂适应系统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何志武,吴瑶.媒介情境论视角下新媒体对家庭互动的影响[J].编辑之友2015(09):10-15.
[8]吴静.论微信群对中国家庭权力关系的重构[J].现代传播,2018,040(003):164-166.
作者简介:
尹孜(1999-),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南京审计大学本科在读,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
基金项目:
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微信使用对大学生家庭亲子质量关系的影响研究》20211128702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