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雯萱 赵雨嫣
摘要:在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需增强财务自主权,进一步加强统筹管理经费的能力,由此可见推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顺应国家发展要求的一项行动,也能减少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时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选取评价指标,以期通过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评价指标
引言:
在政府及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政策的不断修订与颁布的同时,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高校“强化绩效,动态支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由于高校与企业的性质不同,选取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时需要结合不同高校的特征,逐步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制定明确的预算目标。
1.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特点
绩效评价常运用于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状况,近年来诸多学者针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展开研究。考虑到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相比于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更注重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因此,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指针对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预算执行等方面进行考核,选取一系列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用评价方法,量化表示高校的财务状况及发展能力。
1.1暂无统一评价标准
不同高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拥有不同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获得的教育经费也并不统一。因此,无法用统一模型对所有高校进行绩效评价,需要考虑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等不同定位,结合考虑高校办学规模等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评价标准。
1.2注重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方面
对企业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时,由于多数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将核心指标定为“利润”,此时可以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二级指标衡量利润水平。而高校具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等建设任务,选取二级指标时,可选取科研经费增长率、授权发明专利增长率、国家级重点学科数等。
1.3满足多方相关者的需求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需要考虑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例如当地政府、与高校达成合作关系的企业及社会组织、教育部门等,如教育部门更加关心科学研究层面的情况,当地政府更加关心人才培养的进展。针对上述不同需求,在进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时需要具有多样性、全面性的特征,采取多种指标,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2.我国高校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2.1顺应国家相关政策要求
2018年,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出台,要求“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2020年10月《预算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在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因此,我国高校在当前的政策下必须开展绩效评价工作,顺应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
2.2减少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
高校的利益相关方通过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可为日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政府部门可根据高校反馈的评价结果,进行教育经费的分配及政策的扶持;与高校达成合作关系的社会组织及企业,参考评价结果可以及时调整合作关系,制定更恰当的合作条件。由此,利益相关方可减少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能更加高效的进行判断和监督,也可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并吸收更多合作伙伴。
2.3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高校相关经费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及科研取得的事业收入。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通过评价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将资金运用到更合适的方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节约有关成本,促使高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问题分析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显示,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891亿元,占比高达80.91%。此外,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37241元,在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最高一级。以上数据可表明我国对推动高校发展的投入力度之大,高校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运用绩效评价体系得出评价结果并对日后的财务工作加以改进。但当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仍存在下列问题:
3.1高校预算评价制度不健全
当前,贯穿预算全流程的管理体系构建不完全,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项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不明确。与此同时,高校在开展预算评价工作时未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选取指标过于单一,缺少更加有效性的评价手段。以J高校为例,在进行预算评价时,只选取总收支比和预算执行率等财务方面的指标,并未根据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教书育人的特点进行全面评价。不同指标之间也未设置权重比率,未能体现指标的重要性,也不能满足政府部门、合作的社会组织及企业和社会大众的不同需求。最后,部分高校重开头轻结果,关于绩效评价结果未设置对应的奖惩制度,使得财务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有所缺乏,不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
3.2高校预算计算不科学
高校内多数工作人员缺乏预算绩效管理意识,非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时参与度较低,仅为机械式完成工作。同時,多数高校尚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该项工作均为财务部门牵头完成,负责收集相关部门的材料再进行统一汇总填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财务知识储备不足,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不了解具体业务的流程及重要环节,例如科研项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预算编制时需要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协作完成。因此在编制预算时容易出现差错,导致编制结果缺乏科学性,资金分配与学校发展进度相脱节的情况出现。
3.3高校预算绩效监控不到位
当前高校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只关注于项目结束后验收阶段的核验,大多缺少事前和事中的过程性管控,更多的是注重事后监管,缺乏顶层对工作的统领作用。若在预算执行前期,资金使用不合理,投入过快或是投入过慢,在预算执行后期项目即将完工时将会出现“虎头蛇尾”降低未完成部分的质量,或是资金分布不合理过多使用在项目后期的情况出现,这将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的最终评价结果。此外,在进行预算绩效的监控时,管理部门更加关注整体数据,对于不同项目支出细节的分析管理较少,运用在同一项目在资金支出上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绩效评价的结果。
4.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4.1绩效评价指标的特征
4.1.1全面性
考虑到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和使命,因此财务部门在指标选择时要从全局角度出发,立足于教书育人的特点,多维度、多层次进行规划,不能像企业一般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4.1.2科学性
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学习领会政策要求,选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2020年通过的《预算法实施条例》,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部门决算和预算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因而在指标选取时需要加入契合相关要求的一系列指标。同时,选取指标需要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及发展进程,如M高校的优势学科为农学,为农业机械化做出诸多贡献,在评价M高校预算绩效时需要结合该高校的办学特色,如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经费投入占比,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针对性。
4.1.3经济性
在选取指标时也需要考虑经济效益,不宜选取过多指标,综合考虑指标需求选取的数量,获取指标所需数据耗费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在经济层面上是否可行。若选取的某一指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且重要性程度较低,此时可以考虑是否放弃该指标。
4.1.4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相结合
在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时,除了要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也需要结合选择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即考虑是选择比率还是总量。若A高校办学规模远小于B高校,在本硕博毕业生人数这一项上评价结果就将稍逊一筹,但不能以此简单的判断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有所不足。
4.2指标的选取
4.2.1财务管理层面
高校资金来源渠道众多,利益相关方也较多,资金运用于不同项目之中。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础,制定合理资金使用计划,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因此,本文选择预算执行率、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总收支比来进行评价,可以分析学校经费的来源及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①预算执行率
预算执行率=当年支出决算数/预算支出编制数
②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
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本年高校自筹经费收入增长量/上年高校自筹经费收入。
③总收支比
总收支比=决算收入/决算支出
4.2.2科学研究层面
高校致力于教书育人,在国内外各类高校排名榜单上,科学研究的成果都占比较大,从论文发表数、发明专利数,到重点建设学科数,再到高端学者数都是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高校所处排名及影响力,更能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提升。
①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增长率
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增长率=本年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增长量/上年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数
②授权发明专利增长率
授权发明专利增长率=本年授权发明专利增长量/上年授权发明专利数
③高端学者数量
高端学者数量=院士数量+国家级人才计划(如长江学者等)数量、
4.2.3人才培养层面
高校通过教育手段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众多人才,满足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也鼓励本校学生参与考研,培养一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高校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创造意识、社会责任、国际视野,进一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毕业生就业率、研究生录取率及毕业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参考依据。
①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当年就业人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
②研究生录取率
研究生录取率=当年研究生录取人数/当年毕业年级本科生总人数
③本硕博毕业人数
本硕博毕业人数=本科生毕业人数+硕士生毕业人数+博士生毕业人数
4.2.4国际交流层面
“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任务之一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因此需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学习其他国家高校的先进经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也需要我国学生和留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例如众多高校建立的交换生制度,推动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因此,下列指标也能分析高校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
①留学生占在校学生之比
留学生占在校学生之比=留学生总人数/在校学生总人数
②留学生经费支出增长率=本年留学生专项经费增长量/上年留学生专项经费数
③国际合作研究派遣和接受人数
4.2.5资源配置层面
在高校资源得到合理高效运用时,才能满足师生在生活、学习方面的需求,提供足够的师资队伍、固定资产及一定的住宿条件,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因此在资源配置层面选取下列三项指标。
①专职教师与学生比
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专职教师总人数/在校学生总人数
②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本年固定资产增长量/上年固定资产总量
③生均校舍面积
生均校舍面积=校舍总面积/住校学生总人数
五、结束语
在当前建设“双一流”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财务工作越来越复杂,重要程度也越来越高。解决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通性问题,提升高校财务人员预算绩效评价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高校内部而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对国家而言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财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婧,陆萍,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2(16):22-24.
[2]宫景玉.高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20(15):121-127.
[3]陈良宇.基于AHP-CRITIC的J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19.
[4]张川,张景可.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末端溯源”探索[J].财会通讯,2022(04):3-7.DOI:10.16144/j.cnki.issn1002-8072.2022.04.028.
作者简介:
程雯萱(1998-),女,汉族,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研究生在读,会计方向。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學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C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