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我国竞技人才培养以及竞技游泳可持续发展和竞技水平持续提高,该研究对当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竞技游泳发达国家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特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结合实际,提出世界竞技游泳发达国家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1)立足国情,做好顶层设计;(2)大力促进游泳运动普及,增加游泳人口基数;(3)改变单一体校模式,加强体教融合;(4)建立一体化的训练体系。
1 前言
游泳项目是国际体育比赛项目中的金牌大项,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游泳项目就有金牌数32枚;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更是达到了35枚。作为奥运会金牌大项,我国对竞技游泳运动发展也十分重视,不断提升游泳竞技水平,力争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游泳强国林立的世界竞技游泳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近几届的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伦敦奥运会取得了5金2银3铜,里约奥运会取得了3金2银1铜,东京奥运会取得了3金2银1铜。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游泳项目可持续发展以及游泳竞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因此,为促进我国竞技游泳可持续发展以及竞技水平持续提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建设游泳运动强国,本研究对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竞技游泳发达国家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
2 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本人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深入游泳训练队调研,与竞技游泳运动员及教练员和管理人员访谈,深入调研当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2.1 培养体制
目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具有一致性,主要以国家队和省队以及各级体校为主,即一种线性、相对封闭的培养模式。但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及采取一些措施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是在2020年8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全面部署加强体教融合,其中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措施有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效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可以看出该文件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改变以前那种单一化、封闭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另外,近年来,在国家层面以及各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革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比如部分省市将游泳运动项目列为体育课必学项目以及中考体育选择项目,建设游泳项目特色学校、试点学校,开展大中小学生游泳竞赛等。
但是,虽然我国对竞技体育以及竞技游泳后备人次培养体制做出了一些改革,但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培养的竞技游泳运动员只有1900余名,可见当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基数少、培养效率不高。另外,对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稳定性调查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流失率达70%以上,即从小就练习游泳的人员只有少数能升入到更高层次的竞技游泳训练,能升入高水平竞技游泳队的则更少。对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放弃练习游泳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学业是首要因素,其次为家庭不支持,再次为没前途。
2.2 培养过程
调查发现,中国青少年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学习游泳,且主要的学习途径为社会培训班。目前具备恒温游泳池、开设了游泳课的中小学占比还比较低。对我国青少年游泳学习内容进行调查发现,第一阶段大致为下池(水)、水中行走、呼吸练习、学手臂动作、抱膝盖浮体、浮游展体漂浮、蹬壁滑行;第二阶段为岸上四肢举动模仿练习、分段练习、技术改进、竞技教学。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游泳教学主要重视技术教学,对游泳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游泳有关知识的教学不注重。
另外,当前以专业运动队和体校为主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运动员的专业学习主要为依靠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安排学生到其他学校接受文化学习,或者安排其他学校的文化科目老师到运动队或体校教授文化课程,这种方式虽然对游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发挥了作用,但这种模式下的文化学习系统性不足,且与其他学校的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并且,在运动队主导的模式下,往往将运动训练及竞赛放在主要的位置,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重视不够。在对教练员的访谈中,竞技游泳教练员提出,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最佳的选材年龄在10到12岁之间,但这个年龄段正好是学生小升初的关键时期,运动员以及家长不得不在游泳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做出有倾向性的选择。因此,当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中,“学训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2.3 选材情况
调查发现,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选材的主要标准有《儿童少年游泳运动员选材标准》《运动员科学选材》《年龄组训练大纲》等标准,主要选材指标可以分为身体形态类,主要包括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身高体重指数、指距-身高等;机能类:心率、肺活量、憋气时间等;素質类:纵跳、坐位体前屈、体后屈等;专项类,主要有四种泳姿50m配合计时、1500m自由泳计时等;教练评定,主要有水性和水感全面检查等。
进一步对当前教练员选拔游泳运动员人才的主要途径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最主要的一条途径为比赛、下级运动队输送以及自己从中小学寻找和他人推荐。
但是,在对各级运动队之间的人才输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人才输送率为6.1%,二线队伍向一线队伍人才输送率为1.96%。因此,可以发现,我国竞技游泳下一级队伍向上一级队伍人才输送率较低。
3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特点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为世界三个竞技游泳发达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为奥运会游泳项目金牌大户,日本在亚洲也是顶尖水平。这三个国家的竞技游泳水平高与他们重视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三个国家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能够深入了解他们之所以成功的秘诀。
3.1 美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特点
3.1.1 游泳人口基数大
美国作为当前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的体育强国,国民对体育十分热爱,游泳项目也概莫能外。据统计,美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将近一千万人,参加游泳训练的学生超过7万人。
3.1.2 以学校作为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主基地
美国游泳训练大都在学校里,游泳后备人才与其他学生一样进行文化学习,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进行游泳训练,通过校际比赛达到培养后备人才的目的。美国高等教育是美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中坚力量,也是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全美各大学大都有自己的学校游泳队,学校体育赛事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能够为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美国高校则通过丰厚的奖学金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体育人才。此外,美国学校将游泳作为课余训练项目,广泛发动学生参与进来。
3.1.3 游泳教学及训练注重趣味性和系统性
对美国游泳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美国游泳教学主要是先学会自救的本领,后才教泳姿,强调以“生存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内容。
3.1.4 建立了一体化的训练体系
将游泳训练营分为三类,分别为奥运动员训练营、后备人才选拔训练营、普及提高训练营。参加第一类训练营的为世界级的运动员,第二类为各年龄组的佼佼者,第三类为具备一定游泳技能的游泳练习者。每个训练营设施完善,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能得到科学的训练,且几乎所有的训练营都非常注重科研的运用和开发。
3.1.5 培养效益高
相对于我国的政府主导型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美国的社会主导型充分发挥了社会的功能,减少了政府的开支,美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训练都是由学校和训练营完成,通过学校之间、俱乐部之间的比赛来进行选拔。并且美国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让运动员在保证自己学习的情况下投入到游泳训练中,所培养的竞技人才在退役后也能有很好的出路。
3.2 澳大利亚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特点
澳大利亚建立竞技游泳后备人才长期发展模式,简称,简称LTAD(The 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模式。
3.2.1 推动全民游泳
澳大利亚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游泳促进”计划,在19世纪90年代,又要求小学4-6年级增加游泳教学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并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体育组织建立了一整台服务于青少年游泳参与的工作机制,强调游泳运动所蕴含的游戏、享受和自我表达等。1989年,澳大利亚将游泳项目明确为联邦政府的主要资助领域,为青少年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注入更多地资源。在20世纪,澳大利亚制定了游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计划,计划明确通过全国性体育组织保障全国86万儿童青少年游泳参与机制。
3.2.2 建立完善的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各年龄组游泳运动员多年培养模型,而是建立游泳运动员发展路径,构建起完善的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系统性。
3.2.3 注重游泳后备人才的综合培养与生涯服务
在青少年竞技游泳运动员训练中,除了进行游泳训练外,还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参加比赛而耽误的学习,学校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补习。重视运动员的生涯发展,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其合理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退役后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和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3.3 日本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特点
3.3.1 游泳在学校广泛普及
游泳项目在日本学校中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游泳赛事,学校给与学生参加及组织游泳活动经费上的支持,学生养成游泳锻炼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日本游泳后备人才基本是在学校。
3.3.2 学习游泳时间较早
日本青少年学习游泳一般在四五岁就开始了,相比我国青少年普遍6-7岁才开始学习游泳,提早了1到2年。
3.3.3 专业化训练水平高
向竞技游泳发达国家学习,并取其精华,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比如,日本竞技游泳运动员普遍身高不高,但他们通过加强技术方面的训练进行弥补,动作舒展柔和、技术合理细腻,重视比赛频率,训练十分刻苦。
3.3.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
日本采取的学校培养模式未给政府造成负担,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都是在学校中完成,包括国家队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也都是在学校训练的。日本做到了游泳训练和学习两不误,竞技游泳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和其他的行业精英一样参与社会竞争。
4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特点对我国的启示
4.1 立足国情,做好顶层设计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提出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奥运会游泳项目金牌有30多枚,而我国近几届奥运会最好成绩是5块,因此游泳项目是我国在奥运会上继续开拓夺金领域的重要方向。我国要制定竞技游泳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近期和长期目标以及措施,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另外,针对当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比如人才输送率低、人才流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政策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游泳竞技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4.2 大力促进游泳运动普及,增加游泳人口基数
从美、澳、日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在竞技游泳项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涌现出竞技游泳人才,这与他们推动游泳运动项目的普及具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促进游泳运动项目普及,增加游泳人口基数,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扩大人才的选拔面,并通过科学的选材机制,让具有游泳天赋的人脱颖而出。
4.3 改变单一体校模式,加强体教融合
相比我国当前的政府主导培养模式,美、澳、日三国均是社会主导模式,前者为体校培养,后者为学校和社会培养,以学校为主要载体,不仅培养效率高,发挥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并降低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單一的体校培养模式不利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为学训矛盾的一个现实制度因素,因此,通过体教融合,整合体育系统资源,以学校作为培养、挖掘、训练竞技游泳运动员的主阵地,能够提高培养效率和社会效益。
4.4 建立一体化的训练体系
一体化一是建立通畅的升学、“升队”机制,即畅通体育特长生升学机制,通过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建立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让下一级运动员能够顺畅升入更高级别的运动队。一体化而是训练内容的一体化,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和内容的游泳训练。
4.5 加强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辅导
通过体教融合解决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文化学习的问题,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其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在退役后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作者简介:王奕达,(1999.0-),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运动机能学
(作者单位:美国加州浸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