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减负提质

2022-04-28 02:22:32王桂芳山东省龙口市镜心学校26571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提质习题知识点

王桂芳(山东省龙口市镜心学校 265715)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减负”和“提质”就好比“鱼”和“熊掌”一般都是需要又难以兼得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二者兼顾,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致使课堂变成了“一言堂”;有的教师重视锻炼学生的解题技能,把数学课堂变成了“题海战场”;也有的教师对“双基”的理解不到位,忽略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守旧的、落后的,与教师观念的滞后有直接关系。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减负提质”呢?

一、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突破点进行减负提质

教师是人类文化与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个性的塑造者,在教学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的“减负提质”,就必须提高自身素养,给自己“加压”。第一,初中数学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学生,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优秀思想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而不能惩罚、体罚学生,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自尊,让减负减压工作适得其反。第二,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素养和执教素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教育理念,通过培训等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在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之后,才能为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奠定基础。

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点进行减负提质

课堂是知识传输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是变相的“减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减负提质”。

1.知识呈现

知识呈现的要点有两个——灵活多变和以质取胜。灵活多变,就是要多方位建构,引导学生回味解题过程,通过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的境界,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题目本身拓展到题目的内涵与外延上。以质取胜,就是不以量取胜,而对题目本身进行挖掘,合理设置、巧妙引导。例如,在“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将几个课时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已知一个二次函数为y=x2+x-6,求解以下问题:(1)做出函数的图像;(2)写出该函数的顶点、对称轴、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3)该方程是否有实数根?(4)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分解因式;(5)解不等式x2+x-6<0,x2+x-6>0。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学生对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层层递进,实现了深度学习,更好地形成了知识网络,加深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做“减法”,或至少不再一味做“加法”。随着多轮课改的实施,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有的教师未能及时舍弃那些已经被课标删除的知识,而是不断给知识点“加码”,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情境设计

好的情境设计可以把枯燥的公式、图形变得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不会注意到时间的流逝,而是从情境中脱出后才意识到原来已过去好久了,而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无疑是高效的、成功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能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也是减负提质的体现。

在设计情境时,教师需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审视和定位,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情境,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一道“圆周角”的习题为例:某海洋馆的横截面图如图1所示,海洋动物展柜位于圆弧AB处,游客甲位于圆心O点,游客乙位于圆弧上的C点。回答以下问题:(1)甲乙二人的视角∠AOB和∠ACB是什么关系?(2)如果丙位于圆弧上的D点,丁位于圆弧上的E点,丙丁二人的视角∠ADB和∠AEB是什么关系?这一题目的情境虽然符合知识点要求,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较远——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海洋馆的构造,教师再补充海洋馆知识,反而是给学生增加负担。也有教师舍弃了题目中的情境,改为单纯讲解知识,又使得教学比较枯燥。

图1

对此,教师重新设计了问题情境:在一次班级足球比赛中,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着向对方球门发起进攻,甲同学带球到A点时,乙处于B点(见图2)。问:甲自己射门更好呢,还是将球传给乙同学射门更好?同时还设计了一个短视频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样的情境设计更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起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图2

3.提问技巧

捷普洛夫说,思维始于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进步,才能把学生的聪明智慧激发出来。教师不仅要仔细研究教材,更要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智慧,以问题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因材施教,对不同思维能力、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别提问,如对学优生的提问要侧重拓展延伸,引导其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或设计质疑性的问题;对后进生可设计新旧知识衔接类问题,让其顺利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2)教师要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枯燥、抽象的,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以理解的方式习得知识,而非通过大量重复性的练习来习得知识,是减轻负担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在学校中,一个同学听到了一个谣言,如果他在1小时后把这则谣言传递给不知道这个消息的2名学生,那么,这一谣言传遍全校(500人)需要多长时间?传遍全城(500万人)又需要多长时间?这一去伪问题就是2的几次方的问题,这样有趣的问题设计,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学习有理数的乘方相关知识。

4.例题习题

教材上或教师自己设计的例题、习题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些题目的教学贵精不贵多,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追求熟练,而是在不同的尝试中有所启迪和收获,实现数学思维突破。在“用配方法解方程”知识点的教学中,设计以下习题:

习题1:(1)x2+14x+____=(x+7)2;(2)x2-3x+____=(x-1.5)2;(3)x2-9x+____=(x-____)2.

习题2:代数式“x2+10x+____”,如何填写横线才能使该代数式变成完全平方式?

习题3:通过解答上述问题,能否发现常数项与哪一项有关?

习题4:根据发现的规律,把“x2+px+____”配成完全平方式。

在上述问题的依次思考和解决中,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清晰,实现了对“用配方法解方程”知识点的掌握,思维深度、广度都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以优化作业设计为突破点进行减负提质

作业是减负政策的重点关注内容,在以往,数学作业是学生们的一大负担,甚至给人以“浩如烟海”的感觉。为了落实减负增效要求,教师要舍弃题海战术,优化作业设计和评价,强调作业的“质”,让作业更有趣味性和创新性。例如,在学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作业:联系生活实际,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描述生活中的事例,并标注频数和频率。这样的作业设计就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权,学生可通过调查和分析来完成作业,以完成作业为契机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到“减负”和“提质”的“双赢”并非不可能,教师必须弄清楚“减负”和“提质”的辩证关系,从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着手,在知识呈现、情境设计、提问技巧、例题习题四个教学环节和作业设计着手进行权衡和考量,做好“加减法”,真正把“减负提质”落到实处,促进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提质习题知识点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2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为城市提质而歌
西江月(2020年1期)2020-01-19 01:17:50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