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兰
(郑州工商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足见题目之于文章的重要性。当前,众多中文期刊都会提供英文版的目录和(或)摘要,既有国际化交流和方便检索的需要,也有提升期刊地位和层次的考量。随着翻译研究全面展开,标题翻译在近十年逐步成为热点。以关键词“标题翻译”在CNKI 数据库检索,1981 至2018年7月共有819 项。从时间分布看,2006年之前年度论文总数基本在20 篇以下;2007年开始,迅速增加到每年40 篇以上。从研究对象看,主要为新闻标题(324 篇)、学术论文标题(94篇),其他文学、影视作品等标题亦有不少。文化类期刊尚未受到较多关注,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相违背。研究层次看,大部分研究多是“从个人经验或个人直觉出发……缺乏对标题语言本质和英语标题语用特征的了解”[1]。
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桥梁作用,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中国文化能走出去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传播学视角下的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需考虑可能影响译本的诸多因素,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考虑译文能否赢得受众,达到传播效果[2]。本文以《寻根》杂志为例,从传播学视角考察办刊理念、文章内容、标题结构、文化因素等对标题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翻译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
什么是文化类期刊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前司长张伯海最早提出了文化综合类期刊的概念,将各种知识性、文化娱乐性、生活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期刊统称为文化综合类期刊。唐玉宏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文化类综合期刊的定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中具有知识性、娱乐性、指导性、实用性的内容,以广大读者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感化读者,使广大读者在审美娱乐中得到享受和闲适中受到启迪和教育的连续出版物”[3]。
《寻根》是由大象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文化期刊,1994年创刊,先后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等奖项,在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知识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创刊理念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己任,扎根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之中,多视角探寻中华民族文明之源,融学术性、文化性、知识性为一体。《寻根》杂志作为文化类期刊的定位和办刊理念进一步体现在其主要栏目设置,包括百家纵横、东西风、民间习俗、民间文化、寻根扫描、寻根情结、田野调查、姓氏谈、家族史等。这些栏目设置突显出,《寻根》以民间习俗文化、中西交通交流、历史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从体裁、内容、语言方面,《寻根》杂志具有以下的特点:从体裁上看,《寻根》非纯学术刊物,更多强调内容的知识性、文化性,学术性论文比例较小。从内容上看,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目标读者以国内大众及全球华人为主,当然也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学者或读者。从语言上看,标题含有大量人名、地名、书名、姓氏等文化词汇、特殊词汇,构成了翻译的难点。杂志图文并茂,每期上百幅插图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体验,也辅助了标题翻译。
标题翻译涉及一种刊物的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应该体现刊物的理念和宗旨。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的重要尺度;而受众的阅读需求和审美心理等都会影响传播效果[1]95。从翻译策略上讲,一味采用异化为主的传播手段,不考虑受众因素、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国目前所处的弱势地位,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可能会沦为一句空话。译者须意识到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归化”和“异化”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互为补充[2]163。
标题的基本原则是名副其实,必须概括反映出篇章的内容。学界在探讨标题翻译的时候,通常默认标题准确、全面反映了文章内容,研究重点放在原文与译文之间是否对应,而很少考查名不副实的情况[4]。
文学性是文化类期刊普遍遵循的原则,其手段包括:引用古诗词;运用抒情、诗词格律的形式强调韵律感;运用对仗、对偶修辞方法强调节奏感;借用成语典故、四字结构;使用修辞使标题鲜明生动。一个理想的标题既能准确传情达意,又形象生动。作者在标题写作时都会追求文学性与准确性的统一,但不可否认,也有少数名不副实或以偏概全的情况[5]。
“《赵氏孤儿》舞出忠义诚信”:此题采用拟人修辞,揭示文章主旨为《赵氏孤儿》剧中的道德思想。2016年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次将《赵氏孤儿》改编为大型民族舞剧,作者以“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精彩新颖的舞蹈语言”两个子标题予以介绍。剧情结构上,舞剧采用了传统的“线性结构”,将整个故事完整演绎出来;舞蹈语言上,演员通过动作的舒展、节奏、幅度、力度等手段,让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难看出,文章内容实为该舞剧的结构、舞蹈语言等艺术特征,中文标题过于追求修辞效果而显得有些名不副实,英译为“Artistic Features of Dance Drama The Orphan of Zhao Family”。
七字格是中文里一种沿用已久、颇具民族特色的标题形式。其特征为典型的“四加三”结构,前面为四字格,后面三个字,类似古文中七言绝句格律,具有强烈的韵律感[4]98-103。仅以下面两则为例。
“阚峰阚湖寻阚泽”:文章为一则游记,讲的是作者参观游览阚泽故居。阚泽乃三国人物,据考证为宁波慈城人。文中,作者听导游说阚泽故居后面的山叫阚峰,前面的湖叫阚湖,于是造出了“阚峰阚湖寻阚泽”这样工整押头韵的七字格。此标题几乎不可译,译者只能舍弃其文学性,而以文章内容为依据重拟标题,译为“A Tour to the Hometown of Kan Ze”。
“彩云之南聆谱音”:文章为一项调查研究,讲的是上海图书馆课题组赴云南调研口传家谱的遗存和流传情况。虽未采用严格的学术论文格式,却具有较强学术意味,译为“Study on Oral Genealogy in Yunnan Province”。个别题目确实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译者不能够仅凭标题进行翻译,文章内容才是标题翻译的真正依据。
精神状态:因为他无钱返家,即便能回到家里也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待在北平也无法养活自己,他认为自己最好的归宿就是离开医院之后自杀。
标题英译,译者必须了解英语文章题目的结构形式。Haggen(2004)与Hartley(2008)将英文标题分为四类:1)名词短语结构;2)复合结构;3)陈述型整句结构;4)问句结构[6]。中文期刊标题大致分为:1)动宾结构;2)名词性短语;3)偏正或并列结构;4)陈述性句子;5)提示性或复合标题;6)疑问句[7]。其中,汉语标题类型中的2 和3 对应英语标题的名词短语结构,4、5、6 分别对应英语标题的陈述型整句、复合结构和问句结构。同一结构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相对比较容易,只需选择对应正确词汇就好。那么,汉语的述宾短语标题如何处理?不同结构之间是否有转换的必要?基于什么样的理据?
基于上述分类,对《寻根》2016-17 两年24 期318 篇文章的中英文标题进行标注,重点考察不同标题结构之间的转换及其理据。
同学术期刊相比,文化刊物的动宾结构标题较少以“论”“略论”等开头,更多冠以“闲话”“漫话”“简谈”“简读”等字眼。318 条标题中,汉语动宾结构转化为英语名词短语共13 条。译者通常选择省略前面的动词不翻,如“闲话旧时上海老茶馆”译为“Tea-house in Old Shanghai”。尹世超指出,标题用词固然重要,但与所涉及的对象相比,信息核往往为后者。较“闲话旧时上海老茶馆”而言,没有标题动词的“旧时上海老茶馆”尽管失去了原标题的可识别性和标记性,却仍能反映出篇章的基本内容[4]13。此类标题的语义重心其实是在宾语名词上。
其次,动词名词化,宾语转换成介宾结构,也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如“细读三阳观”译为“A Visit to Sanyang Temple at Mt.Tai”,“解读清水江文书的信任机制”译为“Interpretation of the Trust Mechanism in Qingshuijiang Documents”。须指出的是,对于动宾结构中动词“论”能否译为“(A)Study on......”或者“On......”,目前尚存争议[1]93,但不可否认,英语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用法,尽管已相对少见。
据Haggen(2004)和Soler(2007),复合型结构标题在语言学、心理学和人类学论文中约占三分之一,文学、语言等人文类标题中复合结构所占比例要远高于科技论文[6]35。318 条标题中,40 条名词短语汉语标题译为英语复合结构标题。
名词短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最常见的标题形式,通常情况下可以实现对译。但对于介绍中国文化现象的文章,将特有文化现象放在主标题的位置,采用英语正、副句的处理方法可以使译文重点突出,结构紧凑,更接近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见表1)。
表1 汉语特有文化现象的名词短语译为复合结构
“蠡壳窗”、“纸马”、“冥婚”、“洗三”都是中国文化特有概念,也是文章讨论的主题。英文标题中,译者选择将其放在主标题的位置,用副标题来表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研究视角或对其进行解释。
对于汉语长标题,利用英语主标题短小醒目的特点进行处理也是一种有效方式,使读者一目了然,迅速把握主旨(见表2)。
表2 汉语长标题译为复合结构
汉语复合结构英译时处理成名词词组共有7条,分两种情况:
其一,主标题为中国文化专有项,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具体举例。两者都译,题目太长,不符合题目简洁明了的特征,且越具体的文化专有项越难以解释清楚,译者选择省略副标题不译(见表3)。
表3 副标题为举例的复合结构译为名词词组
其二,主标题抽象难懂,副标题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讲述的内容,译者选择省略主标题不译;因为翻译只会使标题变得冗长而突出不了主旨(见表4)。
表4 主标题过于抽象的复合结构译为名词词组
文化期刊中句子标题数量不多,但除了个别简洁明了的问句,如“如何开展海外中国学的研究”直接译为英文问句标题之外,大部分句子标题都转换为名词词组(10条)或复合结构(5条)。
句子译为名词词组,一是因为文化名词过多,英译时选择简化标题。如“永州、宾阳柳氏的始祖是宗一还是宗直?”一题含有五个地点人物名词,全部翻译只会让读者不知所以,根据文章内容和题目酌情删减,简化为“On the Identity of First Ancestor of the Liu(柳)Clan in Yongzhou and Binyang”。二是汉语主语为地点名词,英译时可以处理成介宾结构做后置定语(见表5)。
表5 主语为地点名词的句子译为名词词组
句子译为复合结构,本质上也是转换成名词词组的做法,因为主标题都是表示文章主题的名词词组,副标题是译者根据汉语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做的补充说明(见表6)。
表6 句子译为复合结构
从结构分析标题翻译,归根结底离不开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王力曾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即西方语言更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有一整套显形连接手段;而汉语则是靠着人的体悟,注重行文意义上的隐性连贯。汉译英实际上也是一个把汉语中的隐性连贯转换为英语的显性连接的过程。同时,标题英译也要符合译入语的标题格式及规范,而不能依照汉语的模式进行简单地复制[8]。
毋庸置疑,文化类期刊的标题一定含有大量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汇。仅以2016年第1期为例,涉及的专有名词类别和词条包括:1)时间类:清代、旧时、商代;2)地点类:徽州、昆山、永昌、蜀道、河南、荥阳、古海门、河北、广宗、西津;3)人物类:魏文侯、子夏、汪曾祺、卢世候、姜太公、阿格尼丝·居茨拉夫;4)习俗类:家规、家法、家族、祭祀、年味、藏历新年、分家文书、地契、姓源、居里;5)书名类:《新年风俗志》、《狮吼》、《程氏宗谱》;6)器具:饮酒器、觚、觯;7)戏曲类:小戏、梨园行;8)其他:门当、户对、零墨、祠堂、客家、郑。该期26 条汉语标题,共计322个字,上述专有名词就有155个字,占一半左右。
文化要素的空缺常常导致对等词语的空缺,具有强烈的中国地域和社会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英语中几乎不可能找到对应的表达[9]。音译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没有时效的翻译。因为它在信息量的传输上,其价值甚微或者几乎等于零[10]。文化期刊标题中如此高密度的专有词汇,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有些是否可以删去不译,尽量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其次,如果必须译,尽可能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处理;最后,如果必须音译,要尽可能控制音译词数量,确保单一标题中音译数量不超过三处,同时要加注,确保信息的有效传播。
“‘门当’与‘户对’”:此题为并列式名词结构,两个名词都是文化词汇,又源于一个汉语成语,这就几乎不可译了。若采用音译,“Mengdang”and“Hudui”传播效果几乎为零。“门当户对”本指中国古代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适合结亲。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导游说“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置的一对石墩;“户对”是门楣上突出之柱形木雕、砖雕,通常成对,故名“户对”。导游的这套说辞实为谣传,文章分析了其原因,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以文章内容为依据,该题目译为“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diom‘men dang hu dui’and Beyond”。
“姓氏谈”栏目探讨各地姓氏的渊源。关于姓氏的翻译,最常见的是音译。标题中特殊汉字词的英译常见方法包括:单个字词注汉语拼音;音译,并增加解释性词汇;音译加汉字;直接用汉字[11]。《寻根》目录英译时,译者出于为目标语读者考虑和有效传播的目的,一方面增加了surname一词,另一方面在音译后括号内标注了汉字,如“略论闽台粘姓”译为“A Study on the Surname of Nian(粘)in Fujian and Taiwan”。
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译者需要游走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不仅是要转换原来的语言符号系统,更要进行文化换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考虑译文能为目标读者所接受。好的标题翻译既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容,做到题文相符,还要适当调整句法与信息结构,符合目的语的规范。文化类期刊的标题英译要以杂志定位为基础,以文章内容和标题结构为依据,以服务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沟通。当今社会,国际化发展的潮流要求文化已不是简单的民族化,也不是对文化价值的绝对判断,而是东西文化的融合与互补。只有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和文化传播的高度去认知,才能真正审视和把握住不同语言特征及其转换规律,也才能更好地传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