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传华
文 题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双减”政策实施后,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改变吗?请把“双减”政策实施后发生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出来吧。
思路点拨
一、理解“双减”,巧妙立意
写作主题是“双减”,即必须写“双减”后的见闻、经历、感受,表达对“双减”的认识、理解、思考等。
何谓“双减”?“双减”是教育部出台的一项政策,是教育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具体指全面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切实减轻校外培训给中小学生增添的额外负担。
为什么要“双减”?从国家层面看,目前义务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短视和功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校外培训遍地开花,加重了课业负担。校外培训管理不完善,超负荷训练问题愈演愈烈。竞争无序,破坏教育公平,影响教育均衡发展,造成恶性循环。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而且也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同时,导致义务教育偏离教育的航向,形成严重的“内卷”,严重制约了教育改革的发展,阻碍素质教育向改革深水区推进。高分低能现象愈发严重,不合格的人基数不断增大,大大降低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社会反应强烈,师生、家长均深受其害。
因此,本次作文的立意,是对“双减”政策落地的理性思考。“双减”是对“应试教育”的革命,是育人教育的回归,相对而言,仍然可以看成是新生事物。在“双减”的实施过程中,肯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一定要相信“双减”的决策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从“双减”后真实的体验出发,可以着眼于兴趣的提高,可以着眼快乐感、幸福感的提升,可以着眼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着眼“双减”遇到的阻力,可以着眼存在的问题等。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
巧妙立意,一言以蔽之,就是立意要新颖、深刻。能透过现象触及本质是新颖,从个别到一般、从偶然揭示必然是新颖,发现真理是新颖,道出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亦是新颖。深刻往往和新颖相伴,直击本质、发现真理、道出普遍的意义,都是深刻。同一个问题,想得比别人深、比别人广,同样是深刻。立意的新颖、深刻,是思考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
二、聚焦变化,精心选材
题目要求叙述“双减”政策落地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寫作时就要回忆为作业所累的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作为参照,对比现在,发散思考。
学习生活,表面看起来三点一线,但在不变中却呈现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音乐室里的纵情高歌,美术室里的自由挥洒,微机室里的大显身手,绿荫场上的纵横驰骋,文学社里的下笔千言,手工课上的奇思妙想……每日一小时的活动课,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已经成为新常态。向课堂要质量,精讲精练,作业少了,做喜欢事的时间多了,能睡足觉了,同样也是一种新常态。
选材角度很多,但要学会发散,通过鉴别、比较,选择独特、新颖的材料。
可以着眼真实经历、体验,以此发散。可写“双减”落地后睡足觉不再是奢望,觉睡好了,心情就好了,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可写“双减”后可以光明正大地做感兴趣的事,如读想读的书,做航天模型,养花种草等;可写有更多机会亲近大自然,去看花开,听小鸟唱歌,认识动植物等;可写有更多时间丰富生活体验,如从事体力劳动、做科学实验、参加公益活动……总之,要找到并生动地讲述印象深刻的事,将快乐、幸福的感受和理性思考渗透进字里行间,表达对“双减”政策的拥护、欢迎。
可以着眼父母的变化,从侧面写“双减”给家庭带来的好处,讴歌“双减”政策。如,“双减”之后,父母有更多时间享受个人时光,有更多精力忙工作,因焦虑造成的紧张气氛逐渐消失了,家庭变得更和谐……
还可以从毕业学生的角度入手,写他们对现在学生的羡慕。比如一个特别爱踢足球的学生,因为“双减”前学校只注重学习,致使他既没有提高学习成绩,又耽误了足球技艺的发展和提高。以他的口吻讲述遗憾,表达羡慕,在对比中揭示主旨。
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呢?未必,像一些私立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喊着“双减”的口号,依然在大行应试教育之道,依然急功近利,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快乐,换取所谓的考试分数。可以将私立学校没有落实“双减”政策的学生的不快乐与落实“双减”的学校学生的快乐对比,突出主题。
毋庸置疑,“双减”还在摸索中,存在问题很正常,像形式主义泛滥,走过场,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也不是没有。比如劳动教育的开展,本义是通过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快乐,从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学习,就是一种艰辛的劳动。没有正确的劳动观,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其实也读不好书。但是,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公然造假,买花标上班级的标签,冒充学生的劳动成果。从这方面选材,对造假行为加以鞭挞,也是很好的写作角度。
“双减”与提高学习成绩冲突吗?这中间其实没有必然联系。提高学习成绩,汗水加时间是落后的方式。但是,要转变这种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双减”要有成效,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如考试命题的改革,招生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因此,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也未必人人对“双减”有正确的认识,更不用说家长了。他们对“双减”实施影响学习成绩的担忧,必然体现在言行上,甚至做出与“双减”政策不相符的事。比如老师偷偷多布置作业,家长在家里布置作业等。这是观念造成的“善意的错误”。从这个角度写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要写的这件事必须放在“双减之后”这个框架里,必须是印象深刻的。
三、波澜起伏,生动叙事
叙事最忌平铺直叙,要有意设置波折,制造波澜。
波折从何处来?在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任何事情都有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原因,有经过,还有结果。它往往不是直线,而是一个立面。发展的过程,必然内含着许多层次,厘清这些层次,立体化地写出层次感,文章就有了波折。
制造波折的方法很多,或倒叙开头,或欲扬先抑,或对比,或设置悬念,或层层铺垫,或插叙,或设置矛盾冲突……总之,要使叙事曲折、生动。
叙事的文章,往往要安排线索,或事件本身,或一件物品,或思想认识的变化,或情感的跌宕起伏……要用线索将材料贯穿起来,形成思路,使之成为整体。
叙事,还要注意捕捉细节。细节,是叙事的点,要具体而微。概括叙述只有和具体叙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清晰、完整地呈现一件事。同时,叙事离不开描写,有描写的参与,叙事才能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还要特别注意,欢迎“双减”,支持“双减”,表达“双减”后的愉悦,是文章的重点。因此,行文中要巧妙地点“双减”之题,抒愉悦之情。
四、反复推敲,扮靓标题
和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样,主题作文需要拟就一个准确、新颖、有文采的标题。标题可着眼于事件本身,可以着眼事件的价值,可以着眼事件的影响,可以着眼主旨……题目一旦拟就,就对行文有了指引、规范、限制的作用。
比如拟题为“双减后玩得真嗨”,就要着力写怎样投入地玩、玩得多么愉快,要生动地体现“嗨”;如拟题为“活动课见”,就要交代“见”的原委,详细描述“见”的内涵,或是竞技未了想再比个高下,或是通力合作完成某项探索等;如拟题“这也是课堂”,可写在养花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产生感悟等。
主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有较高的相似度,联系紧密,既具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优点,像写作自由度高等,表达灵活,也有自身的特点。主题作文的主题,限定了立意的方向、范围,是作文立意、选材的基石,指向性明确。但无论怎样自由,都必须扣住作文主题构思行文。
这个主题作文好写,人人都有话可说,但是,要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作文,还得在立意、选材、叙事、拟题这几个方面多下一番功夫。
佳作展示
“双减”之后
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 张子轩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双减”政策,各学校都动了起来。作为学生,我當然举双手赞成,毕竟谁喜欢受应试教育的煎熬呢?
我最喜欢双减政策的地方莫过于不准在节假日进行学科类培训,这意味着周末的时光归我自由支配啦!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规划着周末要怎么玩。
上午,我正在吃早饭,妈妈的手机响了,我依稀听见了“上课”之类的词,便“噌”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脑袋嗡嗡地响,心想:“上啥课?不是马上就开学了吗?有了‘双减’,妈妈不能再继续让我上补习班了,一定是退学费的!”
等妈妈挂掉电话,我急忙问:“谁的电话?”
“是网校的老师打过来的。”妈妈小声说。
“是倒闭了给咱退钱吧?”我按捺不住兴奋,有些幸灾乐祸。
“倒闭什么呀,课还得继续上,只是时间调整了而已。”妈妈平静地回答。
“什么?我上学期间可没时间上网课啊!”我心中起了疑云。
“不是让你上学期间学,还是周末,只是直播变成了回放。”妈妈有些不耐烦地说,“这个网课很好,都是课上学不到的东西,抽时间学习一下,拓展一下知识面多好啊,在双减以后能继续学习就不错了。”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太天真,高兴得太早了。培训机构的办法多着呢!周六看回放,这跟补课有什么区别?说好的减掉校外培训负担呢,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这不是在钻政策漏洞吗?我气愤极了。
我继续做妈妈的工作:“我上初中后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能不能别再报网课了?说不定我自己学习的效果更好呢,而且还能节约一笔钱。”
“你不是挺喜欢这门课吗?再说这些知识对你将来的学习有帮助,现在辛苦一点,将来你会感谢我的。”妈妈毫无退课之意,眼神坚定。
我无言以对,心中竟矛盾起来:一些老师私下里给学生准备各种资料;补习班也想各种招数钻“双减”的空子;有钱的家庭已经开始请私教“一对一”授课;私立学校更是把“双减”当耳旁风,形同虚设……如果我相信“双减”,别人却在“双增”,我拿什么和别人竞争?还是听妈妈的吧。可是,教育部出台“双减”政策,不就是为了让我们不做考试机器,不读死书,全面提升素质、健康快乐地成长吗?分数肯定不是素质,但没有分数哪来素质?分数靠刷题,时间加汗水,道理很简单,熟能生巧,而素养,靠养成。升学只看分数,分数才是硬道理。未来重要的是素养,眼下重要的却是分数。这个矛盾,真是让人头疼。
开学后,“双减”背景下新问题不断涌现。公立学校真“双减”,私立学校真“双增”;老师真“双减”,家长却痴迷于“双增”……“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间仍存在“教育不公平”,这也许不是我们这一代能解决的问题。我很茫然,也很焦虑。
“我给你准备了一套拔高的试卷,你抽空做一下,对你会有帮助的。”一个周末的下午,妈妈亲热地对我说……
点 评
文章着眼“双减”后的现实矛盾,叙经历,写体验,道思考,提出严峻的现实问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双减”带来的阵痛和置身其间的茫然、焦虑,无所适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夹叙夹议,表达灵活。叙述简洁生动,议论鞭辟入里。体验真切,思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