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多声部合唱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4-28 02:11蒋贤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合唱音乐

蒋贤敏

【摘 要】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的歌唱形式,要求多声部之间声音的和谐统一,是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感受声音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而且能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关键词】音乐 合唱 多声部

在每年的市级比赛和各类活动中,合唱这一表现形式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开展校级合唱队活动,为各级各类的表演和比赛做准备。但是,组建合唱队的对象从几年级开始?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合唱是不是太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低年级的学生有无限潜能,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开始合唱教学,哪怕只有一个和弦。

一、模仿自然声音,感知歌唱状态

要唱好合唱,和谐、舒服的歌声是基础。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辨别并掌握哪种声音是好听的。而声音是摸不着、看不見的,所以,笔者会跟学生讲要像百灵鸟儿一样唱歌。培养学生正确的声音和良好的歌唱状态,可以母音哼唱旋律为基础,树立好听的声音形象。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唱歌,可以让学生在形象的语言中迅速进入良好的歌唱状态。

在歌唱时,我们会发现开口音比闭口音容易,但声音容易散、不集中,用“O”“U”母音模唱旋律可以使口腔自然打开,声音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在教唱《小树叶》时,笔者先让学生聆听风的音效,欣赏小树叶在秋风中摆动的动作,然后,请学生用人声模仿秋风。在笔者弹的旋律中,随着旋律的走向,学生唱得准确且富有表情。

对于形象的语言用声音表现出来,学生容易接受。类似这样的母音模唱旋律还可以用在欢快的歌曲中。如教唱《拍皮球》这首歌曲时,笔者先让学生选择饱、瘪皮球,然后拍一拍。学生发现,鼓鼓的皮球拍起来是很有弹性的。因此,笔者让学生也来模仿一下富有弹性的声音。笔者选择“lu”母音练习,也是因为发声时比较轻声,而“轻声唱法”这种自然的声音是进入良好的歌唱状态最好的方法。

二、感知声部魅力,体验合作快乐

合唱这一演唱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俨然很陌生,它是一种声部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只讲概念,很难完全理解合唱的意思。根据这一心理特点,笔者让学生在聆听与体验中形象地感知多声部丰满的音响效果,享受合作的快乐。

(一)对比聆听,感知多声部音响

在低年级学生欣赏合唱歌曲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引导。新课标中指出,低学段的学生需要知道一些辨识度比较高的演唱形式——齐唱与独唱。例如,拓展欣赏《摇篮曲》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独唱版本,再欣赏合唱版,说说更喜欢哪种演唱形式及原因。学生认为合唱版的更好听,能把摇篮曲柔和、亲切的情绪特点表现得更为丰富。

(二)针对训练,创编多声部节奏

节奏训练是音乐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训练,音乐训练最先应该从节奏训练开始。笔者给一年级新生上第一堂音乐课时,开始了节奏式的自我介绍,并让学生顺着这种方式按着拍有节奏地介绍自己,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恒拍感,为进行多声部节奏打下基础。单纯的节奏练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教师将节奏与学生熟悉的内容结合,更易于学生接受。

从学生出发,找到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加入节奏进行练习。如一年级《动物说话》,笔者先让学生模仿小鸡、小鸭的叫声,然后,加上固定的节奏进行分组练习、合作练习。又如《过年我当家》是一首欣赏曲,笔者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有节奏地做声势动作和劳动动作,并且让一个学生自创动作,其余学生模仿。教师总结创编的动作都来源于生活,接着,用图谱的形式规定学生在每小节最多只能画两个圆圈,最少可以不画圆,总共四小节。随后,根据学生画的圆圈添画符干,三个声部的节奏呈现出来了,最后,分组讨论要模仿哪种劳动并伴有人声。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分别模仿了扫地、炒菜、擦桌子的声响,从单声部的整齐划一,到逐步进入的多声部的节奏清晰,每次都有提高与进步,最后,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三个声部的立体效果。

三、运用多种方法,参与学习合唱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的歌唱形式,要求多声部之间声音的和谐统一。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想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合唱,教师应该智慧地引导他们学唱。

(一)从师生问好着手,创编简单的二声部单音练习

“同学们好!”“你好,你好,老师,你好!”音乐课上的师生问好就是这么有趣。但长此以往,这样的师生问好会淡之乏味,教师觉得没劲,学生会疲劳,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时可能会觉得很新鲜,时间久了也会兴趣降低,问好时,声音懒散。教师要想改变这样的现象,就要想办法解决。课标中关于“表现”指出,一至二年级要有简单的合唱体验。于是,笔者在最平凡的师生问好的旋律中,加入了最简单的单音,形成了简单的二声部。比如,学生唱sol fa mi re do,最后一个单音保持在do,第二声部可以创编一个三度关系的单音mi。教师在手势的引领下,帮助学生唱准属于自己的音高位置,并保持每节课都有练习与进步。当学生的声音有明显的三度音程效果时,教师可以再加入一个与mi形成的三度音程sol。这样,简单的一个和弦效果就出来了,学生也获得了最简单的合唱体验。

(二)从趣味发声入手,体验丰富的多声部旋律

发声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开嗓,发声练习也是唱好歌曲必不可少的一个方法。但枯燥的发声练习会使学生缺乏兴趣,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趣味发声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声部的趣味发声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尽早地获得丰富的音响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多声部旋律,同时增强合作意识。

比如,问好歌:sol do’ sol- sol fa mi re do-。这是由四个小节组成的练声曲,变成两个声部后第一声部是sol do’ sol-,第二声部变成了sol fa mi re do-。在教唱时,学生分组在教师手势的引领下唱准、唱会,填上歌词后再进行两个声部的练习。先在一个调上练习,初步有两个声部的效果后进行移调练习,慢慢地逐步升高练习。

趣味发声练习有很多方法:音阶练习可以顺唱、倒唱,变成了两个声部;利用动物声音创编简单的多声部旋律,为低年级学生的合唱做铺垫。

(三)从音乐教材出发,培养声音层次感

1.象声词与歌曲的结合

小学低年级的很多歌曲都可以用情境表现。在情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特别有趣的声响。由于学生最喜欢模仿动物的叫声以及生活中、大自然中熟悉的声音,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声响为歌曲伴唱。

如《我当老师》,在歌曲中小主人是一位教师,而学生是非常可爱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小鸟、小羊)。在学生唱得比较熟练的基础上,笔者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唱歌曲,另一组学生用四种小动物的叫声有节奏地为歌曲伴唱。对于用象声词为歌曲伴唱,学生很容易表现,而且,由于两个声部的效果也不错,学生很喜欢。又如《小蚂蚁搬米粒》,歌曲中唱到了“嗨哟嗨哟嗨哟,搬呀搬不起;嗨哟嗨哟嗨哟,搬进洞洞里”,笔者先问学生“嗨哟”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一只小蚂蚁搬不起米粒和一群小蚂蚁搬进洞洞里的情境表演,让学生自己创编节奏并加上“嗨哟”为歌曲伴唱,让歌曲的情绪变得生动活泼。

2.回声与歌曲的结合

在歌曲《夏夜》中,第二声部只是在第一声部的长音处加入了回声。“0啊 小灯 笼”“0啊 亮晶 晶”“0 不是 星”“0 不是 燈”进行伴唱,节奏、音高简单易唱,准确与高声部衔接,控制音量,达到和谐统一。

3.卡农练习,锻炼多声部协调能力

卡农也是轮唱,它是由两个或多个声部先后演唱同一个旋律,形成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在低年级进行卡农练习,既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能力。为了让低年级学生了解什么是卡农,笔者用“跟唱”的方式引导他们,接着和录音进行轮唱做示范。引导一年级学生进行卡农练习时,教师可以先从有节奏的说儿歌开始。

如音乐游戏《亮火子虫》以卡农的方式创造了二声部。渐渐地,这种练习可以渗透到歌曲中。如《萤火虫》第一、第二句进行卡农练习,更好地表现了萤火虫飞来飞去的样子。二年级歌曲《云》也可以进行二声部轮唱。歌曲中加入了卡农,不但让歌曲情感的表达更丰富,还让学生的学习更有趣。

著名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认为,合唱训练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声思维,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教师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有计划、有层次地坚持多声部教学,锻炼了学生多声部的协调能力,积累了与他人合作演唱经验,为中高年级的合唱教学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合唱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合唱艺术普及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合唱教学的美育功能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通俗歌曲改编为合唱的几点建议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