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张敏
[摘要] 目的 觀察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6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创伤急救模式,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院内急救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救治模式下的急救成功率、时间效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与急救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91.18%)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确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观察组的ISS评分[(13.41±2.16)分]低于对照组[(20.74±3.14)分],GCS评分[(10.24±1.43)分]高于对照组[(7.81±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准确性、有序性、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中,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创伤急救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院内急救;一体化;严重多发伤;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07-0083-04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in-hospital first aid in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ZHANG Huan ZHANG M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Hubei 672 Orthopedics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integrated in-hospital first aid mode in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treated in Hubei 672 Orthopedics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34)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34)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ime.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uma first aid mode,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integrated in-hospital first aid mode, the first aid success rate, time efficiency, 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 Glasgow coma score (GCS) and first aid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modes. Results The first aid success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1.18%)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3.53%),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The time from emergency treatment to operation, effective treatment time, time to diagnosis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fter emergency treatment, the IS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13.41±2.16] points) was lower than that ([20.74±3.14] poi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GCS score ([10.24±1.43]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7.81±1.37] poi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The accuracy, order, initiative,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first ai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integrated in-hospital first aid mode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rauma first aid mode, and the former has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In-hospital first aid; Integrated;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Satisfaction
多发伤是一种很常见的重症医学科疾病,患者通常是被某一致伤因素造成机体出现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损伤[1]。严重的多发伤具有伤情危重、伤情复杂多变、进展快、休克与感染的发生率高等特点,容易引發非常严重的低氧血症,使人体内的多个器官出现衰竭,进而导致死亡[2-3]。因此,必须要积极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否则患者死亡率会大大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在临床上往往需要接受第一时间的急救治疗工作,如何提升“黄金一小时”的救治工作质量便成为了急救工作的重点[4]。为确保救治工作的规范性以及有效性,近几年来,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工作中采用了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将院内急救、急诊手术、急诊重症监护结合起来,提高患者的临床救治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8例,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按照入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有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5~65岁,平均(52.68±2.23)岁,平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21.84±4.27)分,致伤原因:车祸18例、坠落10例、挤压4例、钝器2例,损伤部位数:2处损伤的有24例,≥3处的有10例;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8~62岁,平均(51.26±2.72)岁,平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22.56±4.75)分,致伤原因:车祸16例、坠落9例、挤压5例、钝器4例,损伤部位数:2处损伤的有22例,≥3处的有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多发伤的相关诊断标准者[5];②ISS评分>16分者;③至少2个解剖部位或器官损伤者;④病例资料完整者;⑤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①具有严重精神疾病者;②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③依从性较差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取传统创伤急救模式,即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呼吸支持和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初步判断患者的伤情,予以初步处理,根据伤者的实际情况,召集相关科室的医师进行会诊,依据脏器损伤程度、创伤部位,由相应的专科收入病房进行下一步治疗;明确诊断后,确定患者是否有急诊手术指征,如无手术指征,则在急诊ICU监护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则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进行手术治疗,完成手术并转到相应科室治疗。
1.3.2观察组 从院内急救到急诊手术,再到急诊重症监护室,采取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院内急救:①接到伤者后,根据“CRASHPLAN”顺序检查法依次检查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腹部-脊柱-头部等处,快速识别患者是否存在多个不同系统的损伤;②开放静脉通道,对患者的伤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动态评估;③对于开放性气胸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将伤口封闭,转变为闭合性气胸;④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则要给予外固定制动保护;⑤对于心脏大血管破裂的伤者,应立即给予开胸探查。(2)急诊手术:首先对伤者的手术耐受性进行初步评估,按初始快速暂时的止血-阻止空腔脏器泄漏-骨折固定-复苏的顺序分阶段治疗,最后完成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治疗。(3)急诊重症监护室复苏:①送入急诊重症监护室后,于监护下进行损伤控制性复苏,包括纠正血流动力学、保护重要脏器及抗炎、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的发生;②如病情较为复杂,还需要与多学科专家医师会诊;③完成手术并转到相应科室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急救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成功率=(存活/本组)例数×100%。
②时间效能:包括急诊至手术的时间、有效救治时间、确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③ISS评分和GCS评分[6]:对比两组患者急救前后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ale,I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其中ISS评分总分1~75分,分数越高说明损伤程度越重;GCS评分总分3~15分,分数越高说明神经系统损伤越轻。
④采用自行设计的急救满意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55)进行满意度评价,主要评价的内容有:抢救的有序性、及时性、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每项分值设定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满意。问卷包含两份,一份由急救医生填写,一份由患者(家属)填写,取两者之和为急救满意度评分。问卷发放136份,回收136份,回收率为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为91.18%(31/34),高于对照组的73.53%(2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24,P<0.001)。
2.2 两组患者时间效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救治过程中所需的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确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急救前后ISS评分和GCS评分比较
急救前,两组患者的ISS评分和GC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救后,两组患者的ISS评分和GCS评分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的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急救后的ISS评分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的急救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急救准确性、有序性、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发展,各类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各类创伤事件发生率有增无减。在我国,因各类创伤而导致死亡的人数较多,约70万人/年[7]。多发伤患者通常是在某一外力作用下,造成身体出现2个或以上解剖部位、器官损伤,其中有1个或者多处损伤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临床救治中一种非常紧急的情况。在当前,多发伤的发生率非常高,多以青壮年及老年人为主,同时,多发伤患者病情复杂严重,并且病情变化较快,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还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主要是因为多发伤患者多数是以复合伤的形式呈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通常只能判断出患者的外伤及骨折情况,对于颅脑损伤、颈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无法早期识别,倘若在救治过程中没有第一时间对致命性伤害进行早期处理和及时救治,伤者很容易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进而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8-9]。因此,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来说,对其的抢救必须要迅速、有效、准确,通过最佳救护方式来挽救患者生命,提升治疗效果。
临床上将创伤发生后的一小时称为“黄金一小时”,在“黄金一小时”内要进行快速精准的诊断与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10]。目前,在医院急诊科救治中,大多数医院采取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通过“院内抢救-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急诊创伤一体化流程,充分利用院内急救的医疗资源,使各环节的急救时间得到有效缩短,从而达到降低早期死亡率的目的。与传统创伤急救模式“分诊分科”理念不同的是,一体化救治模式是由急诊创伤外科医师首诊负责,并进行相关的病情评估、疾病诊断,第一时间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模式,通过初步救治、急诊抢救、院内损伤控制及确定性手术和急诊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在最大程度上缩短实际治疗过程中在一般环节上所耗费的非医疗时间,牢牢把握对“黄金一小时”的救治,从而确保一体化救治模式的有效性和效率[11-13]。
在院内抢救过程中,关键在于降低早期死亡率。通过床边辅助检查判断患者有无手术指征,如有,可着手进行术前准备工作,这样可最大程度缩短无效治疗时间,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为多发伤患者的后续救治争取更多宝贵时间[14]。在急诊手术过程中,先对患者进行初期简化手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止血、包扎、固定、抗炎等治疗;而后再通过急诊重症监护室复苏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全身生理机能,纠正休克、感染及全身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现象,在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确定性重建手术;最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续康复治疗[15-16]。由于多发伤伤情复杂、变化快、涉及科室较多,有时还需要多学科共同抢救、各专科医师之间团结协作,因此,在一体化急救模式的应用下,通过早期綜合复苏、选择合理术式施行手术以及重症监护,可使多发伤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提高大出血创伤及脏器受伤的多发伤患者存活率,降低后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7]。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创伤急救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结果表明,观察组所需的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确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救治后的I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则高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救准确性、有序性、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缩短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确诊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医生-患者的急救满意度。
综上所述,院内急救一体化在严重多发伤中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苏宁.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18):138-140.
[2] 王金朋,林彦婷,王宇,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J].中国病案,2020,21(1):86-88.
[3] 卢仁福,邱俊,孔令文,等.8003例住院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6):442-446.
[4] 秦燕明,王鹏,徐旋旋,等.严重多发伤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 33(3):299-304.
[5] 陈宁波,陈仿,曾杰,等.急救一体化模式在严重多发伤的救治中的优越性[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81-82.
[6] 刘珂娜.三维结构护理对急诊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45(16):1709-1710,1713.
[7] 李鑫,杨子含,杨贵淑,等.1例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航空医疗救援经验[J].现代临床医学,2020,46(6):472-474.
[8] 傅家清,田景中.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损伤控制理论应用效果分析[J].安徽医学,2020, 41(7):828-831.
[9] 李雪,赵涛,吴嘉荔,等.严重多发伤急诊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 9(16):26-29.
[10] 高子煦,高青,邵钦,等.急诊创伤一体化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及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1,9(3):844-847.
[11] 冯爱星,高建凯,赵志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 29(4):466-467.
[12] 何冠华.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3):144-145.
[13] 赵天补,许海波,田昌俊.多发伤骨盆骨折患者早期急诊救治流程的评估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S2):105-107.
[14] 刘爱琴,马玉静,黄红霞.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5):533-534.
[15] 赵艳.时间环节护理联合专职化分层护理在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6):1110-1112.
[16] 张聪,邓海,李镇文,等.严重多发伤后免疫紊乱与急性胃肠功能损伤间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 30(5):537-541.
[17] 马武剑,李玉翠.严重多发伤伴腹部损伤病人血清CRP、PCT水平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对脏器损伤的预测价值[J].河北医学,2021,27(2):288-292.
(收稿日期: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