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庆远 侯静娴 苏同营
[摘 要]本文在对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不到位、科技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不到位、高校科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质量不高、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开展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快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创业配套措施的建设力度这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4-0017-03
寻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前景,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民生发展和繁荣稳定,是高校、企业、政府多方共同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相关研究显示,科技创新创业在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高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式。
一、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一)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积极性情况
图1-1显示,3.9%的高校毕业生表示对科技创新创业方面完全没有积极性,25.4%的高校毕业生表示积极性较低,39.2%的高校毕业生表示积极性一般;對科技创新创业方面表示积极性很高和积极性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1.2%和20.3%,两者的总和为31.5%。以上调查数据说明,当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创业的效果,不利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高校及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树立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提高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兴趣,使他们从内心真正愿意投入到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来,这是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
(二)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创业中自身能力发挥情况
图1-2显示,7.2%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在科技创新创业中自身能力的发挥程度在30%以下,45.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自身能力的发挥在30%-50%之间,两者的总和为52.5%。另外,30.8%的高校毕业生认为自身能力的发挥程度在50%-80%之间,仅有16.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科技创新创业中自身能力的发挥程度在80%-100%之间。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在科技创新创业中自身能力的发挥程度不到5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开展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真正激发起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科技创新创业中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程度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创业的最终效果。因此,当前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完善关于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创业的系统完善的有效机制,以最大程度上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使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三)创新创业毕业生的学历构成
图1-3显示,在科技创新创业毕业生的学历构成中,2.2%的高校毕业生为博士,5.9%的高校毕业生为硕士,两者的总和仅为8.1%。另外,50.7%的高校毕业生为本科学历,41.2%的高校毕业生为专科学历。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科技创新创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为本科和专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人数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不高,缺乏高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高校应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的学历结构,引导更多高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来,因为高学历有助于降低创新创业的风险,更有助于创新创业的成功。
二、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的科技创新创业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创业的效果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不到位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有力支撑,这里的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以及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等方面。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撑可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导,有了政策的指导毕业生在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更容易取得成效。然而当前山东省关于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还很不健全,很多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不够了解,使得他们在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处于盲目、被动的局面,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创业的效果。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角度来讲,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还是将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就业的第一选择,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尊重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创业的顺利开展。
(二)科技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支撑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可以说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比如科技创新创业优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科技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导师的培养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保障。然而当前山东省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极大地限制了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很多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正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而导致无法开展下去或者中途不得不终止。
(三)高校科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质量不高
科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科技创新创业的效果。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山东省很多高校在科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面还很不到位,科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部分科技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陈旧,不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科技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内容过多,实践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对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科技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性不强,没有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编写的随意性较强,对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创业的指导性、实用性不强。
(四)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开展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当前山东省各级政府在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中虽然出台了一定的政策保障措施,但由于配套措施的建设不到位,导致很多政策措施不能很好地落实,科技创新创业的效果不佳。比如缺乏专业的科技创新创业咨询机构,高校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中大多是自己摸索,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错误,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资金支出;对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无法准确地衡量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效果,不能及时地总结科技创新创业开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更好地指导下一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实施;对高校从事科技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不高,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影响了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改进对策
针对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存在的有关问题,需要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从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创新创业的效果,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加快高校大學生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良好的环境支撑是保障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效果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高校等各方主体要发挥积极作用,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形成对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认知,形成崇尚创业、热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节的形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毕业生的积极参与,毕业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创业作品,把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展示出来。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来,还能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起良好的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平台,使有能力的毕业生直接参与就业,解决了就业问题。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使他们认识到从事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光荣的,是受人尊重和认可的,是解决就业的有效方式,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大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撑,为保障科技创新创业充足的资金来源,高校和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拓宽科技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保障部门,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开展做好资金预算,保障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充足的资金投入,避免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影响科技创新创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了高校自身积极筹措资金外,政府也要发挥积极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要对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障科技创新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必要时可以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设置绿色通道,保障所需的资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位,以保障和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
高校必须想方设法加快科技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力度,使大学生全面掌握科技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组,编写合适的科技创新创业专用教材,并根据学生每学期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改进和调整。要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相应的科技创新创业课程,并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定期对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进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广泛地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特征,设置适合大学生自身需求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专业能力。
(四)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配套措施的建设力度
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配套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配套措施的建设力度,从多方面保障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高校可以通过聘请创新创业专家的形式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创业咨询机构,全面指导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及时总结科技创新创业开展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加以解决;可以定期邀请企业家到学校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讲座,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和实践予以具体指导,使他们在创新创业中少走弯路;高校可以成立由优秀学生组成的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并由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带队指导,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以形成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英顺.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比较研究—以中关村、板桥科技园及成都革新创新园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2).
[2]黄丹.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路[D].青岛科技大学,2020.
[3]李德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教育观察,2017(5).
[5]张可.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杜家和)
*基金项目:2020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就业促进视阈下的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创业研究(2020RKB01412)”;山东社科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个明确与三个统一融合研究”(18CJYJ35)。
作者简介:袁庆远(198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等;侯静娴(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共青团研究等。苏同营(196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