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界到体量,从模糊到消解
——建筑与环境的连续性表达

2022-04-27 02:31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中级工程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量建筑师边界

文/冯 路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中级工程师

1 边界形态

边界,是指室内和室外之界,是建筑物的外衣,与自然的连接面,也是建筑的起点。对于传统建筑学而言,建筑具有一个很明确的外部和内部关系,即非常明确的内部边界,建筑物的内部或者围墙都区分了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即一个现实与另一个真正的现实。

几何学中的边界为线性元素;建造中的边界是一道墙壁;在建筑学中,边界即建筑本身,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间。

空间的本质是限定,边界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而边界的本质是波动的,它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开始,是一种与外部空间的连接。同时,边界存在着厚度,这里的厚度并不是由物理维度决定的,不是让它变得更坚固,而是由边界两边不同的信息、情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碰撞的结果。在交流与互动过程中,边界呈现出逐渐模糊或者逐渐消解的趋势,这些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建筑边界和体量的组合形态关系的再思考。

2 边界的模糊

2.1 不确定的建筑哲学:拙朴和轻盈的平衡

建筑具有没有明确边界的“灰色精神”,自然界的空气、植物、水等自然环境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建筑与周边环境存在普遍的关联。建筑的消隐是一种姿态,包容而谦逊,低调地表明对环境的尊重,和自然生活在一起,可以体验生活的真实与亲切。

有着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空间意识的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受到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她的建筑无边界感,空间对每个人都敞开,每个人都可以定义自己的空间。在对建筑与环境的认知过程中,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了恰当且牢固的关联性,建筑不再必须从环境中突显自己。她常常用玻璃幕墙作为室内外的分隔和界限,由于玻璃透明的物理特质使室内与室外的界限被打破,随之将场所带入人的行为中,引入空间的流动性,形成没有边界感而自由流动的“负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是她试图表达的内容之一。

2.2 室内与室外:对抗中的平衡,矛盾中的统一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里提出了室内与室外的概念。20 世纪的正统观念认为,室内与室外两者间具有连续性,室外应表现室内,内外部应取得联系[1]。同时,文丘里提出室内与室外之间存在差别或矛盾,这是城市建筑的基本特征。

德国建筑师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建筑,室内外空间没有明确的尺度感和分界,密斯“通用空间”的概念不仅是一种室内空间特征,更是对室外空间连续性的阐释。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对传统建筑与未来建筑的理解也有其独特性,他认为传统建筑有明确的室内和室外的界限,彼此之间维持相对独立的关系,未来建筑内外则相对独立存在,界限是模糊不明的(图1)。N-House 是一座由三重空间嵌套而成的住宅,其内部庭院构成外部空间,第二重套间被围合的外部空间进一步限定,第三重空间营造了更小的场所。这座住宅以模糊的形态展现出明快的可能性,在这个未经雕琢的场所里空间十分模糊,使人有一种在若隐若现、若有似无的空间中居住的感受,人身处其中不知哪里是外哪里是内,将人的视线吸引至深远的空间,甚至使人分不清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住宅内部将墙面和楼板“打通”,建筑边界被弱化后在外部和内部间营造出内涵丰富的场所,可根据使用者的心情而定义并使用,空间灵活而有趣[2]。

图1 传统建筑:室内外界限明确,相对独立;未来建筑:室内外界限模糊不明(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背景:建筑中的环境和环境中的建筑

建筑原本是场所,但却不是单纯的空间场所,场所兼备多样的职能,也包含着偶然性的感知或线索的景观。景观作为建筑的延伸,承载着建筑的功能与活动。建筑与周边环境存在普遍的关联,但有时候作为对自然的回应,建筑本身就是景观。

妹岛和世追求空间层次和进深感,大阪艺术大学的艺术科学系馆建筑本身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大空间,没有等级和清晰的轮廓,由于空间用类山坡景观的元素分隔空间,没有墙和水平地板等元素,实体材料呈现出去物质化的视觉效果。有趣的是,人游离在建筑中像在景观中穿行,没有方向性和明确的路径,建筑本身与其边界渐渐消解的同时,成为人类活动、景观之外的背景,促成了建筑与环境的模糊性和无差别性:建筑即环境。

2.4 连接:水平要素的自然接续

魏玛时期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设计的日向邸,位于被称作热海的东山海边小高丘,是一个更接近大海的建筑。为了遵循建筑与自然接续的主题,使建筑可以面向大海,日向邸的室内地面被设计成台阶状截面,室内设计成上下两个高度,截面构造使得建筑从各个高度都可以感受奇迹的海洋。你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眺望波光粼粼的海面。作为建筑一部分的水面自由溢出并被循环使用,从而消隐了水面的边缘和建筑的边界,空间向海洋无限蔓延,建筑与眼前的太平洋融为一体。

3 体量的消解

在这个建筑趋于“图像化”的时代,建筑师们常常找一些造型丰富的创意而忽略了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共存的潜在价值。许多建筑师的灵感来源于他们想让建筑达到消解的效果,通过对空间、光影、材料和造型的处理削弱建筑的存在感和体量,让建筑向自然回归,甚至在环境中消失。

3.1 光影、时间与空间

建筑是在阳光下把容器组装在一起的一种充满智慧、严格和美妙的游戏。我们的眼睛是为了观看光线下的形状而生的——阴影和光线的现实形状。光是建筑的材料,也是建筑的灵魂,建筑的形体和细节在光的照耀下才得以呈现,空间的创造是光能的凝聚与净化,一切透明性的表达都是基于光。建筑学大师路易斯·康认为,美术馆应该是能让人感受纯粹的地方,光的变化将时间的概念带到空间中,因此与空间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在时间中把握光与影的关系,从而使空间静谧而有力,金贝尔美术馆展现了康对于简单形式的回归和对于材料的偏好,用自然的元素,组合成庄严的承载空间的集合体。建筑内部高大的半筒形态作为建筑过渡空间将外部自然光漫射到室内,弱化了建筑体量的同时也使空间呈现出丰富的效果。

位于法国南部的多罗内修道院回廊的拱顶是石砌结构,内部拱顶洒满淡淡阳光,这些光线恰巧呈现出拱顶的形状,石头与光线融为一体,像远处拱顶生出万道光芒。日光在一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光线的演变构成了石砌建筑和空间的不同形态,建筑消逝在光影与时间的蔓延中。另一所具有30 年历史、位于日本大分市中心的组装住宅改建方案,将拆去现有的墙后呈现出的宽敞的大厅作为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浓淡各异的光线让空无一物的大厅空间营造出家庭生活的场所感,弱化了建筑体量,通过膨胀的扩建设计让建筑内部生出新的光线和空间。

3.2 材料的理性建构

每一种材料都有各自不同的表情和特有的表现力,当建筑与外界的视觉沟通不再是门窗,而是整个界面乃至整个外部轮廓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就会被重新定义。界面中的透明材质使建筑内外界限模糊,缓和了建筑形态与环境的冲突感,建筑自身体量也消解于环境中。

古埃及的金字塔形象是纯和的、可触摸的、没有任何虚伪的,它是最美的形状[3]。这也使它的体量即便庞大而宏伟,但与周围环境并不冲突。当你真正站在它面前时,会发现它并非十分庞大,各部分空间关系也按照正确的比例建立,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棱锥的灭点消失在空中,它是理性的。当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当年在巴黎的卢浮宫前徘徊了三个月,最终构想出玻璃金字塔的方案时,一时间受到评论界的质疑。在法国这样重要的卢浮宫前建造怎样的建筑才是最恰当的?今天,我们认为贝聿铭先生的玻璃金字塔是成功的,不仅因为它理性的建构法则在法国文明里的重要性,还因为其玻璃材质使建筑本身在广场上消失,体量的消解使它融入周围的语境,还原了卢浮宫的首要地位。

3.3 消解于自然与人工的交界

完全切断与自然联系的建筑物往往让事情变得简单,也没什么值得烦恼的问题,但正是让自然与建筑两者互相靠近、互相争斗,才会使空间的营造变得美妙。认真地设计自然与建筑物的界面,将建筑掩埋于环境中,是建筑弱化的方法之一。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的龟老山展望台是一座复原地形和场所的建筑。最初村长希望在这里建成一座村子里标志性建筑,而孤独的塔状展望台与优美的大自然很不相称,为了适应周边的环境,展望台被设计为用凹陷而隐蔽的形式来代替凸显的造型。最终山体被削去一大块,形成平坦的停车场,追求一种没有外观、形状的不可见的建筑,融于自然。消隐,是它对地理环境的回应,也是龟老山展望台的最终方案[4](图2)。

图2 龟老山展望台南北向剖面图,东立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在思考自身与大地和环境的关系时,建筑与自然毫无阻碍的共存。关于边界的模糊与消解,前人已经提出过相关理论,“柔性边界”理论最早出现在丹麦建筑师扬·盖尔所著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5];“灰空间”作为公共空间和个人之间模糊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过渡空间,也是最有活力的,在设计案例中屡见不鲜;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以退为进的弱建筑诠释了一种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不同方法;世界著名建筑学家柯林罗最早在《透明性》一书中发现了现代绘画与建筑学的奇妙关联,建立起空间组织的层化交叠,从全新视角解析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建筑的意义。有时候建筑边界的消解与建筑体量的弱化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建筑师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构建方式使建筑更谦和地与环境重新建立起联系,这是对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模糊性设计方法的探索,也是建筑与自然连续性的表达。

猜你喜欢
体量建筑师边界
胖胖的“建筑师”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明年目标1.5个亿?!这家体量过亿的动保企业正在谋划什么?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年度增长37%,体量达1.2亿! 这家资深动保专业户是如何“玩转”市场的?
让自己强大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