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涵, 向克兰, 王青丽, 徐雯, 王非凡
健康传播是健康信息传递和分享的行为与过程,是实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目标的有效途径[1-2]。综合大学开设卫生健康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公选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康传播的重要载体。有研究显示,在面对意外伤害时大学生普遍缺乏防范意外的意识和行为,缺乏遭遇意外时进行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能力[3]。因此,以大学生作为现代急救知识技能等健康信息传递和分享的切入点,利用综合大学选修公选课的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习能力强、社会沟通能力强、时间精力充沛等优势,不仅可促进大学生自身学会一些基本急救知识技能,还能将所学的急救知识技能通过大学生这一传播媒介,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人群(亲朋好友)以及社会人群之间的普及和传递,可达到健康知识瞬时、短期与长期传播,提高急救技能社会化普及的效率。
国内将健康传播首先划到健康教育领域[4],这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健康教育在综合大学的教育平台中有了一席之地。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处于人生最活跃时期,意外伤害和突发疾病的发生概率也随之上升,每推迟1分钟抢救,病人的死亡率就上升3%[5]。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急救意识、知识和能力的现状非常值得担忧,当他们面对意外伤害事件时,基本是“不作为”或“乱作为”,导致许多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6]。同时也有相关文献表明,大学生希望自己能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7]。目前,我国的急救培训尚未形成规模,急救培训多以公益性为主,缺乏专业的、持续的急救培训资源以及推广模式[8];因此,在综合大学设置“现代急救知识技能”公选课,在传授急救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能在其大学阶段进行健康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9];对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技能的教学传播,不仅对学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正向作用,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提升其对突发、灾害等事件的急救应对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了健康知识传播的瞬时及短期效果。
健康传播,关注个人、健康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的[10]。依托综合大学公选课及当代大学生的传播优势,可在三个方面产生效果:一是对受传者个人的影响,二是对人群的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所以寓传播学理论于现代急救知识技能公选课的教学之中,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意外伤害的现场施救者,更能利用自身社会辐射效应成为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者[5]。通过他们实现三种途径的传播,首先是实现综合大学大学生的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提高自身的急救素养;其次是通过大学生这一受传者再生为新的传播者向周围人群传播急救知识技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及急救素养;最终大学生融入社会后会将健康传播延续下去,实现健康传播的长期效果,达到真正意义上健康传播的正效应。
首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而囿于师资、硬件设施等条件分配不均,大多数学校对于一般公选课的重视程度都有待提升。而现代急救知识技能作为偏医学专业的公选课,在许多高校都还未开设,开设了的高校又因为缺乏现代急救知识技能专业的师资及健康教育传播平台,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选课。同时,相较于专业课程,公选课一般来说学时及学分也偏少,学生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故“现代急救知识技能”在众多高校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
专家认为,掌握健康知识不足以确保人们采取健康的行为,因为大部分公共卫生或医学研究的知识都是基于人口层面,很难直接转化成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11]。现代急救知识技能公选课课程多按医学专业教学大纲编排或者教师自主选择,未曾考量学习内容深浅度与专业差异性的问题,同时缺乏急救现场感知和动手操作、急救互动等实操性强的课程安排,课程设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对等,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传播的元素转化为急救知识技能信息被学生掌握、互动、分享和传播。
传播的主体为临床医生,临床医生是教学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承担着临床和教学等多重责任和身份[12],他们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过硬的操作技能,但缺乏课堂教学及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经验[13],且教学方法单一,往往只能应用课堂教学的普通方法进行授课,不能依据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选择适合传播的媒介,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反馈的环节,不利于现代急救知识技能健康知识的传播。
高校是我国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应该自觉承担起培训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社会责任[14]。对此,综合大学可与教学医院合作,聘请具备扎实现代急救知识技能的临床教师来担任传播者,保证健康传播的专业性;同时,除了利用医务室、校园、宿舍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学校还可搭建“现代急救知识技能”传播平台,在校内定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宣传活动,吸引学生群体的关注,从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开展校外实践,鼓励学生担当急救志愿者,并给予适当的学分奖励,营造健康传播的氛围,提升学习、互动的切身感受。
早在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界就有学者研究发现,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他们认为,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实际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而要最大程度满足受众需求才有可能矫正有限效果理论,尽可能激发受众的主动性[15]。现代急救知识技能作为一门实操性强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现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知识信息来源绝对符合科学、真实的原则,因此,受众在选择接受信息时仅仅是出于满足自身的需要[16],学生会希望借助自己感兴趣的传播形式掌握到自己想了解的学习内容,以促进急救知识技能的内、外在传播。
在课程设计前期应对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调查,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授课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不同的专业人群会有不同的急救知识技能需求,如体育专业学生对止血、固定等技能有需求,地质专业学生则对蛇咬伤等处理有需求,还有大部分学生对突发事件怎么办、心肺复苏如何操作、急性外伤怎么办、发热如何降温、溺水如何急救等常见的急救技能有迫切学习需求。对此,在做课程设计时,传播者应依据受传者的学习需求“投其所需”,贴近受传者的学习、生活,通过头脑风暴法、教学组讨论等方式制定相对应的传播内容,如教你描述急救信息,教你操作心肺复苏流程,教你急性外伤止血、固定、包扎技术等简短易学、易操作、易掌握等符合大众需求的实用性急救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急救知识技能的内在传播。
在传播形式上要以利于掌握、互动和分享为原则,线下、线上教学“两条腿”走路。在线下教学中,创新旧媒介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通过院校合作、筹办线下活动等常规媒介是促进公选课“现代急救知识技能”高效传播的支撑。临床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可以收集临床急救图片、视频、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安排学生到医院现场感知急救知识的应用,通过分组指导急救技能操作,以突发事件情景模拟、现场急救技能操作等方式对现代急救知识技能的知识进行生动传播,通过反复体验、提问、互动、反馈的沉浸式体验,提升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掌握和内在传播。
在线上教学中,微信、直播、短视频等作为新媒体的产物,在健康传播领域中发挥相应功能具有先天的优势,也更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且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比如,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急救的情景可以通过现场直播开启“云课堂”,不仅形式新颖更能实现即时授课,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还能实时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答疑,解答学生在观看直播时的困惑;同时,也能借助微信这一成熟的信息交流平台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急救技能练习,或进行课件的更新与内容完善,做到为线下教学查缺补漏,使传播的形式逐渐丰盈。
教学、教育过程是运用媒体把知识、技能和意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自觉、积极地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自己能力的过程[17],教学过程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如何能使现代急救知识技能教学信息在大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记忆,从而使其行为发生改变,信息和媒介很重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大学生能学以致用,并且将现代急救知识技能在人群中进行传播,就需要将教学过程融入到传播过程中。见图1。
传播过程要以教学任务为中心,按照传播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大学生急救意识、急救技能的教学效果。制定传播方案需以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传播信息),需突出“急”的理念、“救”的原则,突出急救情景模拟及临床急救感知等教学方式(传播媒介),提高教学效果(传播效果);大学生(传播受众)掌握现代急救知识技能,通过内在传播、师-生互动、生-生分享、生-人群传递,再生为传播者开展“再传播”,实现大众健康传播的目标;在传播实施中注重培养受传者对生命的敬畏感,提升对传播过程的选择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传播实施后要不断评估、推广传播效果,不断更新传播信息,形成闭环。
要做好健康传播工作,不仅要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也要培养公众的健康态度与行为[18]。依托综合大学公选课培训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平台,可以使他们快速掌握一些基本急救常识和技能以及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当这种单向传播被内化后就会衍生出“新传播者”对周围的人群、对社会公众进行健康影响和健康促进,有效提升健康传播的瞬时、短期、长期效果。
公选课可让不同人群共同学习,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优势,但学习人群存在文化层次不同、专业不互通、学习与掌握进程不同等特征,导致现代急救知识技能的教学深度不易统一,考核学习效果不易评估。这就要求教师(传播者)在设计教学内容及方式时应注重现代急救知识技能与健康传播知识转化对接,保证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急救操作简单实用;形式贴近大学生的审美和媒介使用习惯,利于掌握和健康再传播。此外,综合性大学对现代急救知识技能传播平台的建设需要增加关注度,公选课的学分和选课需要激励机制,以提高大学生综合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