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琰 周 典, 田 帝 接纯纯 汪 恒 周 苑 吴 烨
1.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22;3.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亚健康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机体不健康但没有疾病,表现为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疾病[1]。近年来各大高校定期举办大学生体质测试,监测报告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处于亚健康状态已不是个案[2]。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培养身心健康的新一代。大学生亚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行为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3]。其中行为生活方式最能由人们的意志决定,也是影响力极大的因素,因此本研究试图采用SHMS V1.0 量表测量安徽省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筛选出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为识别和干预大学生亚健康提供参考。
2020 年6 月至12 月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原则于在校大学生大样本框内抽选样本,主要分为3个步骤进行:依据安徽省合肥市学校排名情况、学生人数比例及经济状况确定抽取院校;每个学校按年级分层,在5 个年级随机抽取1 ~3 个班级;每个班级抽取的人数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最后对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共包括在校大学生1 250 人,收回问卷中无效问卷113 份,有效问卷1 1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96%。本调查组经学校同意后进入校园进行问卷调查。
在参照有关文献[4~5]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学生休闲运动特点自行设计问卷,经预试验,修改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基本资料。②休闲运动现况(包括态度和行为)。休闲运动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休闲、健身、娱乐、消遣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6]。休闲运动态度包括休闲运动的重要程度、满意程度、动机以及能否坚持休闲运动的原因等维度;行为包括参加休闲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频率、时间以及强度等维度。③SHMS V1.0 亚健康评定量表。经大样本人群测试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8]。该量表有9 个维度,由39 个题目组成(含反向评分的条目),计分方法为:正向评分条目的重新评分与原始分相同,为1 ~5 分;反向评分条目重新评分等于6 减去原始评分。将原始得分转化为百分制,转化分=(原始分-该方面的理论最低分)(/该方面的理论最高分-该方面的理论最低分)×100,分值越高则健康状况越好。分析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探讨大学生休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与亚健康的相关性。
采用EpiData 软件进行双录入数据,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划界常模后分析SHMS V1.0的评分情况、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与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2.1.1 一般情况 在调查的1 137例大学生中,男性占40.55%,女性占59.45%;年龄最小17岁,年龄最大25 岁,平均年龄(20.01±1.38)岁。该调查人群居住地以农村人口为主,占60.95%,其中汉族1 100人(96.75%),少数民族37人(3.25%)。
2.1.2 亚健康分级 根据许军等[9]建立的SHMS V1.0量表划界常模,将合肥市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按得分采用正态分布法划分为5种状态。即计算得出各个量表的均数±标准差(),做出以下健康等级定义:SHMS V1.0 量表得分为划分为疾病;得分为划分为重度亚健康;得分为划分为中度亚健康;得分为划分为轻度亚健康;得分为划分为健康。亚健康现状评定划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省大学生亚健康评定量表总分的划界常模(分)
2.1.3 亚健康定量评价 亚健康评定量表最终得到的评分总转化得分为(63.43±11.00)分,由此可见该群体大部分处于中度亚健康状态。SHMS V1.0量表9个维度中,身体运动功能的转化得分最高,为(85.95±16.22)分;认知功能的转化得分最低,为(55.55±17.49)分,其中8个维度转化得分均小于74.44,处于非健康状态。在3 个子量表中,生理亚健康子量表的转化得分最高,为(68.90 ±11.69)分;心理亚健康子量表和社会亚健康子量表的转化得分为(60.02 ± 13.22)分和(59.47 ±14.96)分,低于生理亚健康子量表的转化得分。见表2。
表2 SHMS V1.0各维度和量表的得分情况()
表2 SHMS V1.0各维度和量表的得分情况()
维度/量表身体症状器官功能身体运动功能精力生理亚健康子量表得分正向情绪心理症状认知功能心理亚健康子量表得分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支持社会亚健康子量表得分亚健康评定量表总得分转化得分60.70±18.77 63.26±13.83 85.95±16.22 72.57±19.64 68.90±11.69 62.55±19.14 59.83±15.27 55.55±17.49 60.02±13.22 60.96±16.11 58.28±17.14 59.47±14.96 63.43±11.00
2.1.4 大学生亚健康定性评价 本次研究中安徽省各高校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症状的人数达到801人,亚健康状况的发生率为70.4%,其中重度亚健康发生率为15.2%,中度亚健康发生率为38.9%,轻度亚健康发生率为16.4%。见表3。
表3 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状况[n(%)]
2.2.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得分比较 男性的亚健康总体评价指标在(64.32 ±12.02)分,女性为(62.82 ± 10.22)分,男生亚健康总体评价指标略高于女生(t= 2.174,P= 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在生理(t= 4.150,P<0.001)、心理(t= 3.827,P< 0.001)亚健康得分上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的大学生在生理(F= 3.174,P= 0.001)、社会(F= 2.794,P= 0.005)及亚健康总体评价(F= 2.834,P=0.004)指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F=3.782,P=0.023)、社会(F= 9.445,P< 0.001)及亚健康总体评价(F= 5.618,P= 0.004)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在生理(F= 8.462,P<0.001)、社会(F=5.510,P< 0.001)以及亚健康总体评价(F=4.401,P< 0.001)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亚健康总体评价(F=3.192,P=0.025)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群体社会亚健康子量表得分略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t= 2.648,P= 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亚健康等级情况比较 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从数据反应来看,不同性别亚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7,P=0.034)。无论男女都大比例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女性亚健康发生率较高。见表4。其他人口学因素在亚健康等级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4 不同性别的安徽省大学生亚健康等级情况[n,(%)]
2.3.1 休闲运动态度与亚健康之间相关性分析亚健康评定量表总得分与认为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程度、对休闲运动喜欢的程度、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天气状况影响程度有关。见表5。
表5 休闲运动态度与亚健康之间相关性分析
2.3.2 休闲运动行为与亚健康之间相关性分析 亚健康评定量表总得分与运动强度、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平均每月生活费用、每年的休闲运动消费以及获取休闲运动信息的途径有关。见表6。
表6 休闲运动行为与亚健康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格
上述筛选出的亚健康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将人口学因素作为协变量,亚健康等级为应变量,并分类合并为疾病、亚健康及健康三类,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休闲运动的态度对亚健康的影响:对休闲运动喜欢的程度越深反而越容易亚健康(OR=-1.852,P=0.015);认为天气状况对参加休闲运动造成影响的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升高(OR= -2.316,P= 0.011)。休闲运动的行为对亚健康的影响:运动强度越强(OR= 4.045,P=0.000),且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越多(OR=0.462,P=0.019),健康状况越好;平均每月生活费用越高越能降低亚健康的发生(OR= 2.830,P< 0.001)。见表7和表8。
表7 亚健康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休闲运动态度)
表8 亚健康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休闲运动行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为70.4%,其中重度亚健康发生率为15.2%,中度亚健康发生率为38.9%。提示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是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而亚健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身体不适、学习效率低下、承受压力能力较差[10],久而久之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大阻力。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亚健康是否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有益状态,或许暂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更能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但仍要避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校、专业、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亚健康状况中均体现不同方面的差异。男性亚健康总体评价指标略高于女性,与其他研究一致[11~12],这可能是与男女生理功能差异有关,男性参与运动的频次理论上比女性多,学校可以重点关注女生的休闲运动现状[13]。而男生在社会亚健康总体得分上却低于女生,这可能与传媒网络的发展有关,网络信息的转换在控制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学生们的休闲运动方式,进而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亚健康,男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14],社会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男大学生的网游时间;年级越高健康状况越差,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学业压力可能造成高年级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应重点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宣教;学校的不同造成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差异,可能是受到各高校的学习压力、体育政策与举办的课外休闲活动差异的影响,因此提倡高校间互相借鉴学习,促进高校的责任意识形成,提高大学生课外休闲运动的参与度;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于健康的理解和思考存在差异,表现出来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进而影响自身的健康状态。岳雨珊等[15]调查显示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低于其他专业,其原因可能和医学生能够通过医学知识来认识问题及原因,更好地调节身心状况有关。
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休闲运动喜欢的程度以及对天气状况的态度是亚健康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且是负向影响。运动强度、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以及平均每月生活费用是亚健康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且是正向影响。意味着大学生群体要想改善健康状况,必须从增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次数、适宜地提升平均每月生活费用、引导大学生喜爱休闲运动的同时适度运动、改变天气造成无法参加休闲运动的现状着手,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似[16~18]。但不同的是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本研究中未能影响亚健康状况,其原因可能是最适宜的休闲运动持续时间相对于不顾客观条件追求长时间锻炼的行为更为合理和有效。
首先是学校应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19],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和疏导,关注可能存在的隐患,提高学生们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度。其次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信人的意识能动作用,大学生应积极地自我调节,同时不断学习人生哲学的理论知识,学会珍惜,认知到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学校应提倡大学生定期进行人生和职业规划,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机会和挑战,从容地应对社会环境的发展。再次是普及健康理论,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应加强引导学生们自觉获取一些基础健康知识和理论。最后是提高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重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模式引导正确积极的休闲运动方式,不定期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推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学生们对休闲运动的兴趣。从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出发,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校也应协助大学生们制作出适合自身的、更加合理有效的休闲运动计划,改善面临的亚健康问题。同时提高休闲运动产品供给质量,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扩大体育消费的有效路径。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