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柳
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绝对是鸿篇巨制,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正以如是心态,将其中的重要篇章写扎实、写丰富,以资借鉴。
2022年,我国内地第一幅由大型公立三甲综合医院担当主力的抗疫图景在浙江省宁波市全面铺开。
1月1日0—24时,浙江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例,均在宁波市北仑区。然而,仅仅一周时间,1月8日,宁波市北仑区应急响应等级调整为Ⅱ级,标志着北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至1月中旬,北仑区连续多日无新增病例,此次北仑疫情正式迎来尾声……
3月中旬,内地本土感染者破万并涉及20多个省区市,《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线上视频采访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党委书记柯春海,从亲历者角度讲述宁波抗疫背后的故事与成功要诀。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党委书记柯春海
“这一轮疫情呈现的是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充分体现其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我想,医疗卫生行业以及政府、社会各界正遭遇不一般的挑战。”柯春海继而表示,对医疗卫生行业而言,疫情防控考验着卫健系统的专业水准,包括流调溯源是不是及时到位,采样组织是否快速有效,医院工作人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核酸检测的能力、主动筛查和医疗救治的水平,相关软硬件设施配备等方面。
自2020年1月以来,全国范围内,神州大地每一方土地上的疫情,我们都能够看到党委、政府的靠前指挥。这一点在宁波疫情中同样发挥出实效。柯春海表示,以此为前提,宁波经验中还反映出党委、政府指令下达后,执行部门的高效协同,比如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的划分,“指令一旦明确,执行层面就以最快速度落实,哪怕延误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可能会增加数倍的传播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就大打折扣。”
各部门高效协同中,医疗机构的专业担当得以充分展开。柯春海表示,自2020年1月以武汉、湖北为前线的疫情阻击战打响,李惠利医院作为宁波援鄂人数最多的医疗机构,在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两个方面的核心工作迄今一刻不曾停歇。就是随时做好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做好常态化的精准疫情防控,且将两者紧密结合。
柯春海清楚地记得,在2020年1月16日、18日两日内医院发热门诊连续接受上级检查、督导。“临近春节,这让医院领导班子高度警惕,继而在全院第一时间安排好值班值守,要求全院中层干部和值班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在两个院区的发热门诊区域做好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并在浙江省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快速‘抢夺’防护服、N95口罩等防控物资。”这些应急准备为打赢这场硬仗大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李惠利医院将相关工作持续深化,重点放在“精准”二字之上,追求持续深入的精准。
“我们在两个院区都对发热门诊进行拓展,发热患者的留置区也进行了扩大,发热门诊面积比原先扩大了4倍,两院区还分别都配上了方舱CT,也成为宁波市第一家设立方舱式发热门诊的医院;东部院区以前连接主楼的发热门诊则改为负压病房,设置负压手术室、分娩室,功能一应俱全。”柯春海介绍,作为距离北仑最近的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医院接诊了来自北仑区的多位急症患者和临产产妇,功能齐备的手术室、分娩室和负压病房在危机时刻发挥出救治生命的强大功能。
精准防控还体现于在两院区常规诊疗区域进门处设置中门就诊电子测温区和病房电子门禁系统,筑实院内防控的“三道门”。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尤其在人口稠密区域,抗击疫情考验之一就是巨大样本的采样和检测能力。
1月4日,北仑全域开展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我们在前一天将近晚上11点得到上级通知,要求医院调集400人的核酸采样队,在凌晨5点半到达北仑”,柯春海介绍,接到通知后的一个多小时内,400人的队伍全部拉齐,第二天凌晨4点半准时出发……
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曾要求各家医院要强化核酸采样队伍建设,一家医院要按50人一组设两组。李惠利医院考虑到防控形势和极端情况,同时兼顾正常医疗业务三班倒的人员需求,最大限度地拉起了10个组,一共500人的采样队伍,于是在北仑疫情防控中就短时间内落实了400名采样人员派出的指令。
与组建核酸采样队伍并行,柯春海与领导班子几经周折向企业租借、腾挪出3000平方米的厂房,建设了宁波东部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中心。此次疫情让检测中心的PCR实验室从样本接收、信息录入、核酸试剂分拣、提取、扩增和结果判读、报告审核、数据上报等各个环节经受住了考验。
北仑疫情结束后,该院又紧急上马实验室二期项目,将此前一天最多40万人次的检测量,提升到最多一天近200万人次。据悉,二期项目共计4000多万元的投入,可同时应对宁波10个区县中任2个区县的全民核酸检测需要。
正是一系列主动作为、发挥使命担当的举措,让医院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抗疫先进集体,成为宁波市市级医疗机构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机构。
这一轮疫情呈现的是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充分体现其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我想,医疗卫生行业以及政府、社会各界正遭遇不一般的挑战
指令一旦明确,执行层面就以最快速度落实,哪怕延误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可能会增加数倍的传播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就大打折扣。
党委政府有号令、国家有需要,就是发扬惠利精神、展现惠利风采的时候,且刻不容缓。
李惠利医院是由宁波籍爱国商人李惠利先生捐赠建成的大型公立医院,医院建设之初抽调了大量全市外科系的骨干医务人员,铸就了医院的学科特色。2008年汶川地震中,刚满15周岁的李惠利医院派出了宁波市人数最多的医务人员援助救灾。
“党委政府有号令、国家有需要,就是发扬惠利精神、展现惠利风采的时候,且刻不容缓。”柯春海表示,在经历2015年医院一分为二、2019年合并发展后,抗击疫情检验了院区融合的成效,促进了凝聚力与协同性。
在融合篇章中,医院主要展开了两院区信息整合、人员协同以及学科融合3大举措。医院近两年全面切换云HIS+临床一体化HIS5.0系统,实现跨院区事项全面信息化管控,解决数字赋能不强的问题;统一组织架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完成了新一轮中层干部的选拔聘任,深化了人员融合与协同;针对学科合力不足的问题,医院进行亚专业整合,建成了10多个诊疗中心,打造出骨科和运动医学、“乳腺外科+普胸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品牌诊疗中心。
创新篇章中,医院领导班子寄予医院王牌的大脏器移植、科研以及管理3大领域的创新。在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居第72名,跻身全国前3%,等级A+,位列宁波市第一;2021年医院综合CMI值排名浙江省第三,RW值≥2病例院内占比以及三四级手术例数和占比均列宁波市第一。据悉,医院2021年开展了33例劈离式肝移植,实现“一肝救两命”,也成为内地单中心完全半肝原位劈离移植例数最多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