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扬 毛君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短板。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需要大量的具体形象為支撑,而他们大多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因无法掌握合适的方法,所以经常会出现片面、浅显、偏离方向等情况。为此,本文以小学阅读教育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提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通读全文内容,聚焦关键要点
通读全文,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而在对文章进行通读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要点,即“文眼”或者“题眼”,找到它们,才能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更准确的了解。
以《可爱的草塘》为例,要求学生先用下划线将标题进行划分,然后逐个分析每个短语的意思,弄清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题眼”。找到题眼后,趁热打铁,要求同学用三个短语来描述草塘。
二、明确主线关系,理清逻辑脉络
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眼”,学生们就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找寻文章的主线,是以“时间轴”为线还是以“空间轴”为线,是以“第一人称视角”为线还是“客观旁白”为线等。
1.绘制鱼骨图,厘清故事脉络
鱼骨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可用于探寻因果关系或表示问题与对策。教学时,教师针对《黄山奇石》写作顺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绘制鱼骨图,整合信息,清晰地呈现写作过程。
2.引入气泡图,解读人物品格
气泡图是一种常用的、可以展示多个变量关系的思维导图工具。教师可以使用气泡图,带领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行为等走进人物,形成初步理解、鉴赏文本的能力。
三、创造认知冲突,引发思维动机
冲突与矛盾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助推剂,也是吸引学生兴趣、激发思维动力的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聚焦问题情境,引入矛盾点来引导学生对冲突进行认识,激发其探索意愿。
1.聚焦问题情境,孕育认知冲突
怀疑是一切系统性思维的起点。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为例,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汇总分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把能互相解决的问题先行“消化”。最后,由教师将共性问题进行汇总。这个问题正是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冲突,用这个认知冲突在课上掀起了一番讨论热潮。
2.营造氛围冲突,激发群体热情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矛盾对话平台,能够使其思维发展有更大的空间。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后,可组织学生展开多重对话,即师生间、生生间、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进一步激化认知冲突。在课堂上,教师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亚里士多德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的论断一般不会被推断。这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以表格的形式认真记录每个组员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3.因势利导,化解矛盾冲突
追问看似连篇提问,却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层层深入,适时提出不同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累进的过程中收获更多。
四、开展角色扮演,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形象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事件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从某一方面去看待人物,忽略人物的其他特征,也不能先入为主,简单地给人物下定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中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地审视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培养思维。
1.评人不评事,挑起“问题争端”
“评判”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寻找依据,进而有理有据地去推断和评价。
2.场景再现,还原人物形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改编为小剧本,让学生自由组合,扮演各自反对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重新对所反对角色进行分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聚焦关键要点有利于提升学生掌握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创造认知冲突,有助于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开展角色扮演则有助于养成学生多维思考、审慎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