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具有内容涉及面广、应用领域宽的特点。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可以让学生对语言、文学、生活等方面产生深刻认知与理解,是增强小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文章以阅读教学为主体展开论述,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析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梅晓雪(1997—),女,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生活观的重要方式。若想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以发展和创新,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存在课堂阅读氛围沉闷、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让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难以体现出来。基于此,笔者一直在努力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理解、欣赏、思考等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告别被动学习的模式,能够主动阅读,喜欢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落后的教学观念,仍运用“题海战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授课,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灌输下,学生往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如同将知识强制输入学生的大脑并机械性的存储一般,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往往只会直接套用知识和模板,并没有加以思考和创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疲于思考,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真正融入课堂,使阅读教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对课堂创新的认识仅停留在对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往往只是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如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在课堂中开展活动等,却忽视了活动背后的真正目的。这样大量地开展形式化的课堂活动后,课堂的活跃度看似比以往高了,实际上却是教师只关注对方法的应用,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思考,无法真正理解文本,最终影响了阅读思维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严重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核心素养。
(二)阅读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制订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对教学活动的流程和效果有着指导和检测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们都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导致阅读教学目标仅流于形式。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盲目抄襲。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充分研读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而部分教师忽略了对教材的研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直接照搬教学用书上的内容,没有切合实际教学,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需求严重不符。第二,目标抽象。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特殊性和具体化的特征,太过于抽象的教学目标既不符合其本身的特征,也无法促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笔者在撰写文章之前就实地调查分析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目标和实际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具有两极分化的特征,主要分为学生“吃不饱”和“够不到”两个现象。“吃不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课程目标定得较低,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已经高于教师设定的课程目标,最终让学生想学而不可得。“够不到”是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制订,不充分了解某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基本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阅读教学的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没有随着学情的发展而设计教学目标,让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相分离,使学生脱离教学的核心。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的后果直接体现在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回答或不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见,教学目标不明确,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教学活动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内容苍白、泛化,缺乏深度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阅读内容苍白和泛化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所选的阅读内容有广度却缺乏深度。大部分教师为了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还会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的阅读素材,以期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对课外阅读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和分析,所选的阅读素材与教学内容脱节,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不相符。这样不仅达不到想要的阅读教学效果,反倒增添了学生的阅读压力。二是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语文教师基本会为学生介绍一些阅读书籍,以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但是大部分教师推荐的书籍题材局限在经典文学类的作品,很少选择其他类型的书籍,而学生往往更偏爱那些趣味性更强的作品。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的阅读内容,从而降低了阅读的主动性,甚至会排斥阅读这些类型的书籍,最终无法完成新课标规定的阅读任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一)合理设计阅读教学过程,渗透多元化教学理念
对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教学理念未能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和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多元的教学方式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投入地学习,并在综合性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基于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多元化教学理念,探索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地设计小学阅读教学的流程,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应用。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以“诚信”为主题,主要有四篇课文,分别是《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和《将心比心》,其中,《中彩那天》表达了“诚实守信”的主题。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依据文章内容,制作PPT,在PPT中添加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照片和一些展现诚信主题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投入课堂之中。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在解读文章之后,鼓励与引导学生畅谈日常生活中经历或感受到的关于诚信的事例,而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和总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此外,教师在教学该单元的文章时,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即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课。在“翻转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收集材料,做好课前心理准备,然后将准备好的资料内容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还加强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查阅能力、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多项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阅读目标
明确且有效的阅读目标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前提,也是保证阅读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更是促进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避免阅读活动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基础。但是,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其各项能力还在学习与培养中,无法自主制订合理有效的阅读目标。对此,教师应当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阅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目标必须依据学情制订,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让目标能对语文阅读课堂的开展发挥指导作用。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让学生知道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且这篇课文是她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时写的回忆录。如此,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在作者的心里,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时阅读悬念和意境有了延伸,教师就可以根据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主动为完成目标而阅读与思考。关于这篇课文的阅读目标,可以制订为如下三个方向:1.记录文章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对文章进行结构划分,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叙述方式;2.课文一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3.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思考作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感情,总结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此明确阅读目标之后,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认真阅读,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活动的有效进行,满足阅读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促进阅读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教师除了需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日常阅读环境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划分一个区域作为“读书角”,让热爱阅读的学生能在这里进行日常课外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读比赛、语言知识竞赛、主题辩论赛以及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断拓宽视野,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提升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与自身文化素养。在多种阅读活动的配合下,班级的阅读氛围就能自发形成,学生也能够在自觉和积极的阅读氛围中获得自我提升,逐步完善自身的语文知识体系。
(四)精选阅读内容,开展高质量阅读
阅读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想促进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就要精心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环保”,该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一定的培养作用。教师在教学该单元时,可以从单元的主题出发,为学生推荐关于保护环境的阅读素材,让学生继续阅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本,还能达到拓展阅读的目的。此外,小学生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在寻找阅读内容的过程中脱离阅读任务和需求。教师还应当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阅读文本,防止学生在寻找阅读内容的过程中出现“想看却不知道看什么”的现象,同时也能减少娱乐性的阅读,促进高质量阅读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阅读文本的内涵,读懂文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与理解,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结 语
综上,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能科学合理地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地开展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以趣味性、创造性、生动性的阅读活动来吸引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永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1(43):165.
[2]杨治宁.关于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0):17-18.
[3]趙明月.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0):2.
[4]孙学梅,杨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J].天津教育,2021(29):114-115.
[5]王引弟.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4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