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琪
摘要:语文课程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在语文初级教学中,除了识字,写字也是低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小学生识字之后,还要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书写技巧,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还存在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使用不恰当等,致使小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其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充分恰当地利用微课来优化写字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写字
近年来,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备受关注。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汉语以及其他科目的基础,学生要想得到综合素质的发展,就必须学好语文知识。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识字与认字是第一学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其中,认真写好汉字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应该将微课这种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识字、写字学习质量。
一、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写字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写字教学方式是静态的模式,主要分为三步走:观察書写、抓住关键、指导书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教师的“讲授”占主体地位,小学生被动地写字,机械化的重复抄写,注重占格和间架结构的习惯尚未在低段小学生中形成。相对于识字教学方式的多样和有趣,孩子们动笔写的方式单一,教学结构单一,教学过程简单重复,也就减低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和从写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美丽,以至于后期学生的写字效率减缓。
(二)写字教学不受重视
文章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没有足够的识字量,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前提,这是语文教育教育者公认的观点。但也从中看出,写字教学地位是被淡忘的,是不被重视的。实际教学中主要重视字的“音和义”,注重口头表达,对其形状所用时间、投入和评价也就相对减少,导致落实笔头时困难重重。中国的汉字其瑰宝在于其形状,中国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可见,写字教学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却被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忽视。
(三)写字学习兴趣低下
实际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简单化、重复化和单一化。低段小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动态为主,在活动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用时少、投入少、评价少,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减少了兴趣和投入,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应用微课的措施
(一)课中激趣
相较于传统写字教学中,直接出示带有田字格的汉字,让学生掌握字形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的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微课这种信息技术形式,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字形的美感和文化底蕴。例如,在教学《日月水火》时,这里出现的需要书写的生字均是象形文字。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采用微课,先出示“日月水火”的图片,再在其上面出示古汉字,再出示现在的汉字,再加上田字格,并配上音频讲解。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比教师不停讲解更加形象和直观,逐渐培养学生体验中国汉字形状之美。
(二)课后巩固
实际写字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低段小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一而足的。那么如何让学校课堂教学和家庭父母指导教学协同助力学生写字发展呢?那么,微课是助力家校合作开展写字教学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例如,在《日月水火》课后学习中,“火”字的笔顺笔画是一个易错点,其间架结构的掌握也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可以把关于“火”这个字的微课进行分享,便可以及时帮助书写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课后书写的提示和帮助。
(三)复习比较
随着写字教学的推进,学生会在形状相似或读音相似的字中开始有书写障碍。究其原因有学生对其“义”理解不到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其形状没有形成和其义的对接。试想造字者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笔画来解释这样的字义,是有一定缘由的。同时,为什么这个字的撇点要写这么来布局?是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兴影响着。学生前期有了兴趣,那么,学生对于字形之美的要求也就更高。学生有了内驱力,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写字也会有显著的进步,这对于学生后期书写能力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微课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在写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还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化教学指导中,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生字的写字技巧。
参考文献:
[1]田雪晶.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J].学园,2015(8):116.
[2]李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实践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12.
[3]张玲,李川川.浅谈微课在低视生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267.
[4]李清华.微课在写字教学中的优势[J].辽宁教育,2017(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