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语文学科有着显著的人文性特征,加强情感教育的实施既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与“三观”,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展开分析,仅供参考。
一、研读教材,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最为基础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先对教材进行研读,从教材中挖掘出符合情感教育要求的内容,继而在讲授文本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较好的情感体验。以《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讲授为例,教师需要在备课中对课文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时代背景,并利用网络与相关书籍找到一些有关的资料,使学生能清楚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和生存状况,让学生了解到晏子到楚国的使命。通过引入这些材料,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当时的情境,这对促进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很难进行深刻理解,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更不会获得良好的情感熏陶。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当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唤醒学生的情感认知系统,使其可以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以《开国大典》一课为例,教师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珍贵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本中的情感,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充分展现了情感教育的优势作用。
三、联系生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知识源于生活,而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时,也可以将情感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引导,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索溪峪的“野”》为例,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将教学活动放在室外进行,让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美,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这一过程不仅能为学生更好地感受索溪峪的美打下基础,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加强情感教育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与要求,相关教师务必对此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研读教材、创设情境与联系生活等教学措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