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婷 李素玲
内容摘要:历史上,韩愈曾经担任过潮州刺史,在治理潮州的大半年时间里,韩愈通过“德礼为先、辅以政刑”的治理策略,为潮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主要有驱逐鳄鱼、匡扶农桑等重视民生之作和赎放奴婢、兴办教育等革弊端、重文教之为。后世历代治潮官吏皆继承“昌黎遗风”,崇儒兴教。韩愈对潮州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潮州文化、经济、教育的发展,成就了“海滨邹鲁”的美名。
关键词:韩愈 潮州 “蛮夷之地” “海滨邹鲁”
韩愈不仅有非常高的文学造诣,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与思想家。他一生两次遭贬岭南,先后在阳山、潮州任职。然而他却并没有失意无为,反而“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极大地推动了两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据《潮州府志·潮州刺史》载,唐一代,共有十人曾担任过潮州刺史,在这十人当中,对潮州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韩愈。
一.韩愈刺潮之史实
(一)导火线:迎谏佛骨
韩愈被贬起源于一次的谏迎佛骨的事件。唐朝凤翔扶风县法门寺内有一座佛塔,内藏释迦摩尼一节指骨,是为舍利。公元819年,恰逢法门寺内佛塔三十年一次的开塔之年,正月,唐宪宗命人将寺内的佛骨迎入皇宫供养三日,由此便在国内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拜佛风潮,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趋之若鹜。时任刑部侍郎之职的韩愈,向来崇儒学、以孟轲继承者自居,他当时便意识到佛教给本土带来的危害。为了维护儒家正统思想,韩愈毅然排斥佛老之学,于是上表谏言。他在《谏迎佛骨表》一文中指出,在汉明帝之前,虽然没有佛法,但周文王、武王、穆王乃至上古黄帝、颛顼、尧舜禹等统治者皆长命,自有佛法之后,世代王朝的国运一再衰弱,运祚不长,并得出“事佛渐谨,年代尤促”的结论,并强烈表示,一定要把佛骨销毁,从此彻底断绝拜佛之风。韩愈的强烈反对引得宪宗大怒,险些被宪宗下令处死,后因裴度、崔群说情而免于死罪,但也因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二)根本原因:党派斗争
史料记载,唐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开创了著名的“元和中兴”,这样一位皇帝怎么可能因韩愈的上表谏言而雷霆震怒呢?对于韩愈被贬,卞孝萱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韩愈被贬潮州,究其原因,是党派斗争所致。唐宪宗在位期间曾经发生过一次叛乱,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起兵造反,宪宗决定平叛,便“以兵机委裴度”。然而据《旧唐书》记载,“天与奸回,妒贤伤善”的李逢吉却对此事“由是相恶”。当时的朝廷内部派系纷杂,其中,属于李逢吉一系的令狐楚与皇甫镈,就从中作梗,多次陷害裴度。令狐楚曾经在拟定任命裴度担任淮西招抚使的诏令时,设下了“激贼怒弘”的圈子;后者利用手中职权,克扣讨伐的粮钱。这些阴谋一一被裴度所破,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而韩愈是支持裴度的,大败淮西军也使得韩愈自感裴度功高,在撰写《平淮西碑》时,大力凸显裴度功绩,这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且与李逢吉有交集的李愬心怀不满,任其妻子进宫诉碑文“不实”,由此在宪宗心中埋下了韩愈与裴度为一党派的种子。党派自古是君王大忌,而谏迎佛骨一事便是韩愈被贬的导火索。所以,在唐宪宗本想重新重用韩愈的时候,皇甫镈即奏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由此可见,韩愈被贬其实不止是他的直言上书,更是在朝党派间争斗的结果。
二.韩昌黎变“蛮夷之地”为“海滨邹鲁”
潮州之名,起源于隋朝,到了唐朝时,虽然当时的长安城内,文化之风盛行,经济也高度发达,但是,作为距离中原腹地数千里之遥的边陲之地的潮州,已经是处于文化边缘的“蛮烟瘴地”。不仅如此,潮州也是罪臣的流放之所,其地位可见一斑。潮州此地阳多阴少,一日之内气候多变,地湿多瘴疠,四面近海、多飓风且州内河道水系众多。郡内还有鳄鱼作害,民不聊生;此处人多迷信,认为敬奉神明便可以祛除百病;当地文化水平低下,“废学日久”,教育一度停滞不前;法制落后,当地依然存在着人口买卖和奴隶交易。然而仅仅八个月,韩愈便使此地成了“孔孟之乡”。韩愈在任職潮州时的作为,潮州当地的府志以及唐代史书均有相应的记载,对于韩愈在潮州的治理,主要集中在民生改善和重振文化教育两个方面。
(一)重民生、忧民疾
韩愈在为官其间,始终心忧民生疾苦。早在韩愈因为上疏为灾区人民减免赋税而被贬阳山时,便时刻牵挂百姓民生。在他刚到达潮州时,便在第一时间“询民吏疾苦”。他现实从百姓安全的威胁入手,驱除鳄鱼,其次便着手改善民生,开始匡扶农桑,为民祈福。
1.驱除鳄鱼
对于韩愈在潮为民所办好事,应首推驱鳄。关于潮州地区鳄鱼伤人的传说,早在韩愈来潮途中到达昌乐泷时便已听闻。当地传闻,有鳄鱼作乱,时常会上岸骚扰村寨,捕杀老百姓圈养的牲畜,甚至还有过伤人的案例。对于鳄鱼之乱,韩愈在到达潮州以后,便筹集人力,带领当地的官员百姓一起举行了一场大型驱鳄活动,消除鳄鱼之患,自此之后,一篇《祭鳄鱼文》便孕育而生。《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也对此事进行收录:“咒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韩愈驱除鳄鱼的行动,保障了潮州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为当地带来了久违安宁。
2.匡扶农桑
农业,自古以来便是国家的根本,关乎国计民生。作为为任一方执政者,韩愈一直都关注农业生产。从在阳山任职起,韩愈就在当地大力发展农耕,鼓励农业生产,并且为当地带来了更为先进的耕种工具和种植技术,有力地推动了阳山本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来到潮州时,韩愈也不忘匡扶农桑以保障民生。在潮州,韩愈大力鼓励农业生产,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积极推动潮州农耕技术发展,有效的改善了潮州的民生,并写下多篇祭文,记录下当时的农业发展。
心系民生的韩愈在《祭止雨文》一文中,把他对百姓农耕的深刻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将丰收之时而雨下不止的天灾,归咎于自己的过错,认为灾祸不该殃及百姓,应由他来受罚,由此可看出这位刺史是真正的心系百姓的衣食,不求私利,做官一心为民。
(二)革弊端、兴文教
1.赎放奴婢
在古代中国,社会等级森严,奴隶处于社会最底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也逐渐改变,到了唐朝时,人口买卖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处在边远地区的潮州,民间仍存在着买卖人口与强抢强掠的现象。早在韩愈被贬阳山时,便已经注意到当地买卖人口充当奴隶的这个陋俗,当时,韩愈便是采用一种“计庸”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现象,“计庸”即是被贩卖的人将自己抵押给债主,然后通过做工的形式来挣取相应的酬劳,并将其为自己抵债用。对被抵押的人来说,如果自己实际获得的报酬和所欠的债务差额相差甚远,这个时候就由官府出面担保,先出资垫付所有欠债,在这之后,债主必须正式解除与被抵押人的质押关系,且不能反悔。不仅如此,在当时,以武力强行掠夺以“夷獠”为主的人口为奴也是一个原因。对此,他采用“羁縻政策”i,移风易俗,以革除弊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法制巩固统治。韩愈的学生黄甫就曾说过,韩愈在潮州担任刺史时,就以“计庸”的方式解决人口贩卖与抢掠的问题,之后转任袁州,依然采用这个方法,由此可见,韩愈十分重视解放奴隶的事情。
2.兴办教育
在治理国家上,韩愈认为执政者要以推行儒家的“仁义”为主、刑罚为辅的治理策略,这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而如要推行儒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育问题,必须要兴学育才。但在韩愈刚到潮州之时,当地的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州府所办的公学基本上已经荒废,这也导致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潮州当地没有出现过才学卓越的人才,而当地的百姓,也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久而久之,潮州民众的文化教育缺失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对此,韩愈提出解决办法,先是“置乡校牒,摄海阳尉,为衙推官,专领校事,潮人自此知学校”,韩愈重用赵德负责州学的事务,之后,他又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馀,以给学生厨馔”将自己的俸禄尽数投入到建立州学之中。从此以后,潮州的读书人,便开始学习儒道,在用心做学问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致使当地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优秀的人才也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在潮州影响相当广泛且深远,极大地改变了潮州的面貌。一直到宋朝的时候,潮州依然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区之一,这些变化与韩愈在当地的兴办教育是离不开的。
三.韩文公为政潮州的影响
就个人而言,韩愈因为上谏佛骨一事而遭贬谪,这是他的不幸,但是对于潮州人民来说,又是幸运的。在韩愈担任潮州刺史的八个月内,他体察民情,重视民生,先后施行多种惠民举措,兴建民生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的经济,让百姓从此安居乐业;他兴学办院,大力发展教育,促进了文化繁荣,使得潮州此后文风盛行,为当地培养了诸多人才。除此之外,韩愈还将儒士精神与思想带到了潮州,也正是源于这种精神文化在潮州不断被接受、不断被传承,才在后世造就出一座文化名都。可以说,是韩愈重新塑造了潮州的形象,同时也为潮州带来了新生。
(一)崇儒为政,积极作为:阳刚精神为后世师
作为正统儒学的倡导者、弘扬者,韩愈毕生都在推广儒家学说,他坚持弘扬儒家思想,排斥佛老之学,与当时的朝廷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甚至因为一篇《谏迎佛骨表》而横遭贬谪远离中央。在潮州,他积极作为,向危害百姓的鳄鱼“宣战”,保一方平安,“其无悔”三字就充分彰显了他施政爱民的意志与决心;他体察民情,移风易俗,赎放奴婢将儒士的人文关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又注重教育,兴建书院,改变了潮州地方教育长久荒废,百余年没有出过重要人才的现状,让这里的每個人都能将《孝经》的含义熟记于心。
韩愈对潮州的影响是长久的,潮州的发展并没有随着韩愈的离开而停滞,在后世的很多年里,治理潮州的地方官员皆“以韩为师”,以德为政,将韩愈的思想融入到当地的治理当中。在韩愈之后,会昌初,杨嗣复“不以迁谪介意,勤于吏治,民称神明云”。不仅如此,韩愈还没收豪绅土地充作军费,并亲自主持参与书院修建,增置学田以充实教育经费等。而他所选任的贤士赵德,把韩愈的所有文章都收录起来,编纂成册,有力地加强了韩愈在潮州地区的影响力,促进了韩愈文化在当地更为广泛的传播。
史料记载,在宋代,潮州当地除了传统的州学与县学之外,还另外设立了韩山书院、元公书院。由此可见,韩愈对潮州当地的文化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韩愈治潮八个月以后,唐代到乾隆年间,潮州地区共出过四百六十名进士和六百九十九名举人,这其中,海阳县出身的状元、榜眼、探花各有一人,名列广东下辖六个州府的头名,更有“唐宋潮州八贤”、明代“戊辰八贤”等人才的涌现。
(二)“江山姓韩”,立祠以奉:民众信仰造万年古都
韩愈对潮州的治理不仅仅是自己为官的功绩,也受到了当地百姓认同与颂扬,宋时,潮州的山水皆以韩姓冠名。王大宝在《韩木赞》中提到了韩木开花与本地文人中第人数的联系。其中说到了花开的繁茂与稀疏象征着科考考取功名的成败,若是中第人数可观,则百姓精心养育,花开繁盛事为必然,若是遇天灾人伐,则少也不足为其。这与其说花开繁稀决定科名盛衰,倒不如说这是当地民众的的一种心理寄托,然而我们深入探究其本质,百姓之所以将韩木与功名联系,一来是将木拟作韩文公以此来表达崇敬之心,二来,这种表达方式也是体现出当地民众重视科举、重视教育之心。
除此之外,潮州当地还兴建祠堂来纪念韩愈。宋真宗咸平二年,潮人建立公祠以奉之,其间多次修葺,至今仍香火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祠堂是“崇宗祀祖”之地,潮州当地民众除了日常的祭祀之外,也会在遭受各种灾祸的时候,去拜祭以祈求保佑。在潮州,当地民众将韩愈奉为宗祖,这是一种精神信仰,更是一种传承着的儒家文化追求。而这种精神信仰、文化追求,与盛唐之后远离文化经济高度繁荣的中心地区的潮州又是恰恰符合的。
到了今天,人们还时常举办纪念韩文公的活动,以此来表达对韩愈的崇敬之心,诗礼传家也几乎成了潮汕大家的祖训。韩愈的到来,给潮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正统儒学,切实提高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韩愈文化”已然成了一种潮州的一种文化特征。
所谓“韩愈不幸潮州幸”,韩昌黎八个月,得来了潮州千年繁盛。韩愈对于潮州来讲是“吾潮导师”,也是家喻户晓的神话。而由韩愈事迹改编的潮剧《驱鳄记》《韩愈治潮》等剧目也在本土不断传唱。
参考文献
[1](清)吴颖纂.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潮州府志[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3:98-100.
[2]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359、639-641、683-772.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7、5258-5262.
[4]卞孝萱.韩愈贬潮原因探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02):128-131.
[5](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32.
[6]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359、639-641、683-772.
[7]曾楚楠.韩愈在潮州[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11-12.
[8]杨方笙.胜景画卷[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11.
注 释
i起源于秦汉时代,在唐代开始兴盛的一种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
(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