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防线机制的建立

2022-04-27 13:02:23马子儒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健康

马子儒

摘 要:近年来,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普及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变宽,思想复杂性逐步加深,易发酵出心理问题以及极端思想。在突发事件面前,“泛维特效应”的表现愈发明显。如何有效避免“泛维特效应”的产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防线,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亟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泛维特效应;心理健康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毫无征兆爆发的、影响高校正常运营秩序和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变宽,思想复杂性加深,所面临的压力(Peer pressure,同辈群体压力)愈来愈多,更易发酵出心理问题以及极端思想,产生突发事件概率高,随着信息传播,容易产生以模仿、跟随为主要表征的“泛维特效应”,最终导致个体问题公众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如何有效减弱突发事件发生后“泛维特效应”的影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防线,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亟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理论基础:“泛维特效应”的提出与发展

1.“泛维特理论”的提出

德国著名戏剧家、理论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于1774年出版了《少年维特之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书中诗意地描写了主人公维特历经人生百态后,最终举枪自杀的故事。本书刊印后迅速席卷了欧洲各界,在青少年群体中影响尤为重大,甚至引起了模仿维特举枪自杀的现象,导致多国政府封禁了这本小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经过对近四十年间英国、美国等地自杀统计数据的研究,提出了当一起自杀事件受媒体传播影响后,社会自杀事件会规律性增多的观点,并将其称为“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1]。由上,“泛维特效应”是指当社会突发事件产生后,经过媒体扩散,舆论传播,引发社会人群跟风效仿的行为,会使得特定突发事件系列化和舆情衍生化,造成更加严重的不良影响[2]。

2.“泛维特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一,行为传染理论。古尔德(Madelyn S. Gould)等学者认为,就像是流行病会在人群中传染,特定的行为也会在群体中自然而迅速地传播[3]。该理论认为,在进行某些特定的行为前,行为主体会有特定的行为动机,而该动机会被行为主体内部的离避梯度所抵消,从而降低特定行为的发生概率,但当行为主体接收到其他主体进行相同特定行为的信息时,该离避梯度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减弱,从而使得发生此种行为的可能性增大,最终产生行为的“传播”现象。

高校中的学生群体人口密度高,社交关系复杂,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高校环境中,信息传播数量大、速度快,相較于其他群体,高校学生更易暴露在高密度的同质信息轰炸中,行为传染的剂量高、范围广,使得高校学生群体,特别是特殊敏感群体的心理离避梯度较易降至安全值以下,从而引发行为模仿和进一步行为传播。

第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lbert Bandura)等学者认为,个体的行为,特别是复杂程度高的社会性行为,一般是通过后天对于观察目标的模仿学习得到的,当学习者与被学习者拥有相似的特质、学习者更加频繁地暴露在被学习者的行为覆盖影响下或被学习者拥有“动人的特质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时,学习者模仿该行为的可能性会相应增大。高校的各方参与群体,特别是学生群体里,面对的矛盾、压力大多相似,在人生观的“锤炼期”,易产生同质化的情感障碍,虽然在空间上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在心理层面一定程度上是群集的,尤其是在精神健康障碍的个体中,对于某些特定的“信息源”有更加敏感的反应。通过信息的传播,会在心理上产生“感同身受”,从而导致在行为上的学习和模仿。

第三,区别认同理论。区别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渴望被认同,也倾向于藉由认同他人的方式融入群体;被个体认同的事件会对个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区别认同理论脱胎于区别联系理论,其最大的差异在于,后者认为个体认同以至于模仿的对象必须是与模仿个体有关联的且真实存在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别认同理论逐渐将模仿对象的范围从有关联的群体拓展至不相联系的群体乃至虚拟群体[4]。

当代大学生群体相较于以往,网络接触率高、视野宽广,大量接受了动漫、动画、网文等新兴艺术形式,这些传播广泛的“精神食粮”内容多元复杂,不乏大量以“丧文化”为基调的文学作品,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易受其影响,在精神上高度趋同符合于此类作品,有高度的认同感,更易模仿作品中角色的极端行为。

面临挑战:“泛维特效应”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影响

1.突发事件系列化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是独立的、不连续的无规律事件,然而,由于“泛维特效应”的存在,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呈现由点到线、持续发生的特殊态势。在高校中,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学生群体的联系较紧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涉及关联群体多、信息传播快,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信息的偏差和重复难以避免,造成该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覆盖范围广的假象,从而使信息接收方对该突发事件敏感性增高,再度削弱自身对该种突发事件的离避梯度,进而为采取相似的极端行为做好心理铺垫,最终导致突发事件系列化产生,造成恶性循环。

2.舆论信息复杂化

在社交媒体普及化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群体接触各类信息的口径宽、频率高,学生之间的社交网络复杂紧密,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可能性大大增高,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官方信息尚未出炉的“空窗期”,舆论流言的大肆传播对敏感群体有极强的误导性和鼓励性。在“内卷化”日益严重的今天,高校学生群体中客观上存在着焦虑感和挫败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某些具有指向性的言论和行为会给敏感群体带来“社会认同感”的假象,进而产生极端想法,如有自杀倾向的敏感个体一般是被正常人群环绕的较封闭个体,但当其接触到的信息中出现了与其背景相似的对象采取极端手段时,对其而言是一种鼓励与认同,会进一步降低其对自杀行为的离避梯度,产生模仿行为,使得突发事件连续化,舆论信息复杂化。

3.突发事件的“时效性陷阱”

新闻引起的受众接触和产生的社会效果具有“时效性”,突发事件作为新闻传播时具有时效性的本质。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对外公布信息前须经调查核实,从而留给舆论一定的“空窗期”,这一“空窗期”恰恰是新闻传播中时效性最高的时间段。与此同时,消息来源复杂的舆论更易受“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影响,往往会使舆论偏向于远离事实真相的一个极端,舆情的聚集与极端化会随着突发事件的热度进一步给社会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加剧“泛维特效应”。待到官方公告发布时,往往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已过,热度减少,造成部分人群只接收到了舆论的“既定事实”,而无法接收到官方声音,使得高校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陷入“时效性陷阱”,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

4.未来隐患扩大化

“泛维特效应”最大的影响,是会使得原本点状分布的突发事件链式呈现,使得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舆论传播度进一步增加,拓宽覆盖面,对于敏感人群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强化其极端想法,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解决路径: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防线机制

1.宣传部门:做好价值引领,筑牢网络舆论堤坝

宣传部门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中建立起社会责任感意识[5];提高宣传权威性,把握负面事件报道、回应的量和度,减少细节性描述和褒贬性用语,不连续报道,不多次回应,用更多客观、理性的意见疏导公众情绪,对无需回应的特殊事件做冷处理,防止扩大信息覆盖面;占据网络舆论阵地,平时做舆论的“排水渠”,必要时做舆论的“防护堤”,扎实筑牢高校舆论工作的第一道堤坝。

2.学工部门:抓好队伍建设,分层次个性化管理

第一,辅导员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各方力量,搭建学生管理网络。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应与任课教师保持沟通,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依托学生干部,关注敏感学生各项活动参与率与日常言论;建立宿舍心理安全员队伍,工作下沉至宿舍,掌握重点学生在寝情况与情绪变动;辨别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对舆论风向做到有源可寻、有向可导。通过充分发动各方力量,搭建舆情预警的学生管理网络,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二是坚守高校育人阵地,创新丰富教育形式。辅导员应牢牢坚守高校思政教育阵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累心理学相关知识,为丰富主题教育形式,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压力来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专题活动,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学生辩证看待、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三是重点学生一人一策,工作流程一人一册。针对已经暴露心理問题的学生,辅导员应当根据学生现实情况,联合专业心理咨询师制定专属干预策略,直达病灶,持续关注。

第二,管理者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组建舆情工作组。学工部门的管理者应当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建立责任明确、协调高效的舆情工作组,在还原事件真相、安抚影响群体、解决后续隐患之余,密切流言舆论的传播转变,对学生活跃的各个主要社交媒体、网络群体有一定的掌握;建立起立体的、全面的网络舆情收集机制,对于影响高校稳定的不良倾向性信息做到及时掌握、及时处理。将可能出现的虚假信息和舆情苗头解决在萌芽时,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心理防线所承担的压力。二是重视学生心理工作,用好专业咨询师。学工部门应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中心,开发专业心理咨询师潜力,鼓励咨询师走出中心,深入课堂,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降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及时主动地通过专业心理咨询缓解心理障碍。将心理咨询师下派至学院,一方面,对各学院重点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另一方面,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学生工作队伍业务能力,巩固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3.支持部门:做好学生服务,减少客观压力

舒适的生活环境是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高校的后勤部门应当重视学生反馈的问题,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特别是寝室环境和食堂环境,降低敏感群体所承担的外部物质压力,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阈值,为学生心理健康防线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高校安保部门应当严格住宿管理,排查清除安全隐患,客观上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

[1] PHILLIPS D P.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4,39(3):340-354.

[2]叶大扬.突发事件媒体传播的“泛维特效应”及消解路径[J].东南传播,2018(4):65-68.

[3]GOULD  M  S,GREENBERG  T,VELTING  D  M,et al.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3, 42(4):386-405.

[4]杨子聪. 电影自杀内容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对维特效应的效能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5] 林玉佳,封海粟.浅谈“维特效应”与媒体新闻的关系[J].新闻传播,2014(4):57-58.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 08:49:56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8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突发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
“融”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之“变”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