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肌电图指标的影响

2022-04-26 06:43:46倪孝兵王思宏黄崇兵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激肽原依帕司炎性

倪孝兵,王思宏,黄崇兵

2型糖尿病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1]。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患者常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为周围神经病变。据报道,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达61.8%[2],临床以麻木、刺激感、肌肉萎缩、力弱等症状常见,若未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诱发糖尿病足,使截肢的风险性增高[3]。因此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为当务之急。依帕司他属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一种,能有效抑制醛糖的降解,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4]。胰激肽原酶属于血管扩张剂的一种,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5]。本研究就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炎性因子及肌电图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2例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6];满足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标准[7],且经肌电图检查确诊;临床资料齐全;治疗前30 d内未行相关药物治疗者;患者均知晓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欠缺或丢失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因外周血管病变或其他原因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药物过敏者;未坚持完成治疗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入院后皆予以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在降糖治疗达标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089)240单位饭前温水吞服,3/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依帕司他(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50 mg饭前温水吞服,3/d。2组均不间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8]:显效为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膝腱反射恢复正常或较前明显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提升>5 m/s;有效为临床症状、膝腱反射皆较前明显好转,MCV和SCV提升2~5 m/s;无效为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炎性因子:抽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清晨空腹血5 ml,35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8 cm,取分离血清,置-20 ℃冰箱保存。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

1.3.3肌电图指标:采用POSEID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检测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

1.3.4不良反应:包括面部潮红、头晕、胃肠不适、肝肾功能受损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研究组显效24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79%;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9.39%。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CRP、IL-6、PCT水平 治疗后,2组CRP、IL-6、PC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1。

表1 2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前后CRP、IL-6、PCT水平比较

2.3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 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较治疗前增加,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2。

表2 2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比较

2.4不良反应 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7.55%),其中面部潮红2例,头晕、胃部不适各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4.08%),其中面部潮红、胃肠不适各1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较常见的一类慢性并发症,常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症状[9]。HASHEM等[10]研究指出,机体血糖长期升高是造成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但该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而现阶段临床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皆会存在MCV和SCV的损伤,造成患者机体感觉功能的减退甚至消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1-12]。另有研究指出,肌电图检查可有效预防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若存在MCV和SCV的降低则考虑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可能,并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13-14]。

相关研究指出,胰激肽原酶可促进机体激肽原释放激肽,使血管扩张,从而改善微循环,且可在激活纤溶酶原的同时促进纤溶系统活性的提高,以使血液黏度下降[15]。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既往单一采用胰激肽原酶治疗效果欠佳[16]。而YU等[17]研究显示,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可改善机体微循环,修复受损神经组织,有利于机体恢复。依帕司他为羧酸衍生的一种组织物,其能在高糖环境下对存在于山梨醇代谢中的醛糖还原酶发挥抑制作用,以阻断多元醇的通路,抑制山梨醇的形成[18-19]。鉴于此,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SCHRONER和ULICIANSKY[20]研究一致,提示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可发挥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相关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发病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对全身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显著调节激发作用[21]。相关研究指出,炎性因子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减少神经组织血流量,从而造成神经组织的缺血坏死,最终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因此重视血清炎性因子有利于患者预后[21-22]。CRP、IL-6、PCT是重要的炎性因子,研究指出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关[23-2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CRP、IL-6、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伴有慢性炎症,联合治疗对控制炎症反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分析原因为,由于患者多元醇通路中的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山梨醇,致使体内山梨醇表达增多,并最终诱发应激反应,使CRP、IL-6、PCT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而依帕司他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机体醛糖还原酶释放,从而有效减少了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促使体内CRP、IL-6、PCT等炎性因子水平的下降。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均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提示依帕司他联合胰激肽原酶对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有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为,胰激肽原酶可抑制磷脂酶Az,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进而促进神经血流量增加,以改善缺血缺氧状态,达到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25]。依帕司他属于糖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多元醇通路,限速酶醛糖还原酶,减少神经组织中山梨醇和肌醇蓄积,发挥改善MCV的作用[26],故二者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此外,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因此本研究还对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发现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依帕司他与胰激肽原酶联合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与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确切,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激肽原依帕司炎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4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45
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50例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27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