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音
【摘要】积极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于不断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要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作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活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事业发展。
【关键词】中华文化;汉语;国际传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要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作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活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事业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方向
“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1]汉语国际传播作为一种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语言传播现象,既需要建立在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的基础之上,也需要遵循传播的一般规律,更需要提高政治站位,体现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功能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是繁荣和发展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根本意义之所在。一是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繁荣、发展、兴盛的坚强保证。繁荣和发展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构建中国理论与解读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讲得好与传得开贯穿起来,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讲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治国理政的故事、同心圆梦的故事、坚定走和平发展共赢道路的故事,不断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二是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奋斗力量、推进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更加聚焦中国发展、更加期待中国声音、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国际舆论中的“羊群效应”很明显,往往谁先发声,谁就有可能抢占舆论的主导权。要把汉语国际传播与国际舆论的议题设置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传播什么”“怎么传播”“什么时候传播”都需要根据国际形势和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深入研究、灵活把握,抢抓最佳时机,坚持先声优势,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文化是人的创造,人才是繁荣和发展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关键。要建立高效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构建“汉语+专业”的培养体系和不同区域的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兼备、锐意创新,拥有相关的学历和专业背景,既懂外语又熟悉专业的汉语国际传播的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中坚力量,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二、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活力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传播体系是否具有影响力、感染力、穿透力取决于创新创造的活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等具体形势,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繁荣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文明对话与包容互鉴更为迫切。一是坚持理念创新。有研究者指出,世界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大变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际主要行为体力量对比变化所引发的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等格局重塑及利益与权力的再分配;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甚至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迭代。[2]文化领域每一次理念上的重大突破,每一次手段上的重大革新,都会给文化交流和创造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将为进一步改变原有的国际传播格局,推动国际传播秩序及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契机。创新理念必须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性,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自觉从陈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把新时代中国所进行的史诗般的壮阔实践转化成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丰厚素材和生动内容,推进中国在世界的形象由“他塑”向“自塑”转变,实现有理既要讲得出,还要传得广,努力让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赞同。二是推进传播方式创新。要切实加强汉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立体化汉语国际传播新格局。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之一。讲好中国故事要创新方式方法,既要讲事实,也要讲形象,还要讲情感,更要讲道理。要通过讲事实让人相信,通过讲形象让人动心,通过讲情感让人受感染,通过讲道理让人真正地服气。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发声,创造各种精彩、精练、吸引人的故事载体,坚持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寓于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模式。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大网络开发运用的力度,积极构建“互联网+汉语国际传播”新模式,使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成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根据新形势下汉语国际传播的特点和需求,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实现融合发展,牢牢占据汉语国际传播制高点,以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在世界面前发出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展现中国魅力。
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事业发展
汉语国际传播作为一种在国际社会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繁荣发展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事业发展,才能推动这项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用大传播理念规划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重组,汉语的国际传播事业面临着专门人才对事业的支撑不够,传播的内容、模式、规模和结构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传播的平台、渠道、途径布局不够科学等一系列挑战。汉语国际传播作为一项对外输出中国文化、对内推动优秀文化发展的文化活动,是中国文化多角度呈现、多层次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優势的最佳途径之一。面对挑战,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多种形式,深入调研摸底,考察传播对象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对汉语的需求实际,坚持普遍需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科学规划、制定汉语国际传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提高普遍指导性、个别针对性和实际有效性。二是加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宣传思想和理念,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和优化,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政府为主导,有关智库、媒体、企业和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调动更多资源和力量,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因素,更好地实现综合性、全方位的传播效果。要坚持把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作为加强汉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加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大传播渠道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积极搭建境外全媒体平台,建设新媒体传播体系,充分借助海外媒体推动汉语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整合相关资源,做好重点工作。应切实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密切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主阵地和“桥头堡”作用。积极推动汉语本土化,充分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国外学习、出版等机构的合作,广泛搭建协作平台,深化汉语的本土化研究,培养本土化师资、开发本土化教材、推广本土化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汉语的本土化教学水平,为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使汉语国际传播真正走进外国的“寻常百姓家”。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国际汉语教师课堂会话修正研究”(项目编号:18YJC740051);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林省高校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BS76);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国际汉语教师课堂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70946SK)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18.
[2]杜庆昊.大历史视野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N].学习时报,2019-03-11.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