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士冬
《弟子规》原本叫作《训蒙文》,也就是训导孩子的文章,它是由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写的三言韵文。李毓秀生于清代顺治年间,雍正年间离世。在李毓秀年轻的时候,他跟随同乡的学者党冰壑一起游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便放弃了仕途,把所有精力放在了治学上。
李毓秀精通《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又创办学堂讲学。后来,李毓秀根据传统对孩童的要求,写成了《训蒙文》,又经过贾存仁的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康熙年间,统治阶级崇尚儒学,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李毓秀以《论语》中《学而》篇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依据,写成了《弟子规》一书。
其实,《弟子规》里也隐含着很多故事,比如:“晨则省,昏则定”一句讲的就是周朝的周文王。
在周文王还没有即位的时候,每天一大早,公鸡刚刚打鸣,天还没有亮,他便穿好衣服来到父亲这里,问候父亲是否安好。如果父亲安好,他就非常开心;如果父親有所不适,他就感到忧愁,一定要找到法子让父亲安适。不但早上如此,中午和晚上都是如此。
周文王就这样每天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的。周文王的这份孝心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关心爸爸妈妈,常常问候他们是否安好。
再比如:“有余力,则学文”一句,三国时期的董遇就很好地践行了这句话。董遇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每天为生计四处奔波,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便问他:“你每天都这么忙碌,哪有时间用来学习呀?”
“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董遇答道。
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就是通过这些空闲时间来学习的呀!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可以通过学习《弟子规》,约束和提高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