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历史地图渗入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2022-04-25 11:26刘光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9期
关键词:黄河教材教学

◆刘光友

0 引言

2014 年4 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推动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所谓跨学科,就是不同程度上超越原有学科的边界,实现交叉、整合和融入。而跨学科教学则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多元化的、特殊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现:将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黄河变迁史”等内容渗透到冲积扇形成、黄河治理、人地关系等地理课程中,开展跨学科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地图解读能力和人地协调观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1 黄河变迁与初中历史地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历史上,黄河素来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黄河的数次大变迁是塑造我国北方土壤、水文、植被、资源等自然形态的重要因素,在人口、城市、交通、工农业生产等人文特性方面也产生重要影响。以部编初中历史教材(2017 版)(下同)为例,教材中仅有两处以文字叙述了黄河的变迁:一是隋代开凿京杭大运河,连通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二是抗战时期花园口被炸开,形成黄泛区。与之相比较,历史地图在教材中却很丰富,从先秦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有黄河的历代政区、民族关系、经济、军事等地图共28 幅,较为全面地体现了黄河的变迁。

1.1 历史地图中的黄河改道

从先秦到抗战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 500余次,重要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大徙,见表1[1]。

表1 黄河的六次大改道

第一次大徙在战国中期,黄河自宿胥口折向长寿津,在今黄骅市入海,可参考的地图是《秦朝疆域图》。

第二次大徙是在11 年,黄河往东南改在今滨州利津入海,可参考《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更清晰的地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第三次大徙在1048 年,河道北移,在今天津入海;1060 年又在今河南省南乐县决出一支分流,在冀、鲁交界的地方入海。可参考《北宋形势图》,只是此图没有画出分流来。

第四次大徙在1128 年,南宋为阻金兵南下,决开河堤,河水由泗水进入淮河。这次大徙特别明显,是从山东半岛以北移到半岛以南,从注入渤海到注入黄海。其中也有一支向北的分流,在今黄河入海口入海,但在《金、西夏、南宋对峙图》上看不到分流。

第五次大徙在1495 年,明政府于北岸筑堤,使黄河全面夺淮入海并形成地上河,可参考《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第六次大徙是在1855 年,全河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可参考《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2 冲积平原的扩张

黄河的大徙,让黄土疏松,又经过黄、淮、海、滦等河流的冲刷,塑造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黄河冲积扇上至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等地形。另外,大徙让渤海、黄海的海岸受到侵蚀,更重要的是由于泥沙沉淀,造成海岸线不断变化,但大多为沉积延伸,受侵蚀的情况较少。如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著名风景区云台山,在《秦朝疆域图》上,它还是一座远离大陆的海岛,现今已经与大陆连成一片。

1.3 湖泊、河流的消失

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湖泊、河流众多。湖泊大者数百里,著名的如昭余祁、大陆泽、雷夏泽、菏泽、孟诸泽等,但自两汉以来日渐淤塞,至明末大部分消失。这些湖泊在《春秋争霸形势图》上可以看到一些。济水是“江河淮济”四渎之一,在《战国形势图》可以上看到,但唐代就断流了。其他消失的河流还有泗水、汴河等,其中汴河就是隋代开凿的通济渠,南宋后逐渐湮废。黄河成为地上河后,下游的支流也就消失了。

2 黄河历史地图与地理学科素养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变化和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在我国,从先秦的《山海经》《尚书·禹贡》到清代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都是历史地理学延续的体现。进入近代,特别是20 世纪前半期,我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卓有成效,如民国著名学者姚善友就考察了秦末至晚清的水旱灾害地理分布,历史学家岑仲勉也在黄河变迁的考察中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绕不开对黄河的讲述,对黄河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性的认识也离不开黄河的变迁史。黄河历史地图运用得当,可进一步助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生成。

2.1 区域认知

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黄河的区域认知主要包括支流水系、流域、气候、资源、交通、民生等内容。将历代地图进行比较就能发现,由于黄河多次改道,流域内支流减少,特别是下游成为悬河后,出现湖泊消失、径流量锐减等问题,再结合历史教材中经济重心南移、北人南迁等内容,就能发现黄河流域的发展逐渐落后于长江流域,人口密度也不及南方地区的原因。当然,黄河改道对华北平原的再造作用也让华北平原至今仍然是我国的粮仓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是南方追赶上来,比北方发展更快。

2.2 地图绘制

地图绘制是地理实践能力的一种。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正在开展认知地图学研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确立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地图的信息传输价值[2]。地图绘制包括填绘、精绘、简绘、转绘、测绘等,是学生的地理素养之一。通过黄河改道和海岸线变化的绘制,能够让学生了解冲积扇形成过程,熟悉沿河的城市、铁路和山脉位置,了解被湮废的河流和湖泊,对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3 综合思维

直至今天,黄河河道的冲刷及出海口的沉积仍然是非常活跃的外力营造。地表衍化则自然、人文等特性随之改变。因此,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不同的时空,各要素相互作用,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地理的学习必须重视地理因素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动态性,构建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洞悉地理学科的逻辑、原理和一般规律。

2.4 人地协调观

人们对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观。20 世纪初,著名学者梁启超就注意到人地关系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能力较弱的古代社会,如农业耕种加剧水土流失,南宋政府为阻挡金兵而掘开黄河大堤等,均对黄河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态度,自觉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破坏,因地制宜,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3]。

3 黄河历史地图渗透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原则

黄河历史地图是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如何科学运用,服务于地理学科并回馈历史学科,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养成必备品格,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基于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打破教材体系、自主创新,实现课程开发,开展跨学科教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必须实行大概念语境之下的单元主题式教学和长期作业原则。

3.1 大概念原则

大概念(big ideas)是指有结构、有组织的学科知识模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目标是搭建学科的知识结构。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需要构建很多知识点,学生需要用很多点才能成线,线再成体,学习效率比较低。大概念教学着眼于解决真实问题,提升核心素养、建构知识体系,联结学科内的其他概念,助力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融通[4]。以“黄河”为例,可以联系的大概念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冲积平原的历史成因”“自然环境变化对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等,若再增加黄河变迁史这个时间维度,则结构化、立体化更为明显,可以立足于任何一个大概念开展教学设计。

大概念教学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迁移大有裨益。以“冲积平原的历史成因”为例,黄河冲积扇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因素是一致的。相比较而言,“人地关系”是上位大概念,“水土流失与保护”就是中位概念,“华北平原的黄土流失与沉积”则是下位小概念。当然,华北平原的形成,除了冲积物沉淀外,还有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冲击抬升等原因。

3.2 单元主题式教学原则

课时教学设计的缺点是教学内容被割裂,呈碎片化、零散化。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整体性和系统性,能做到纲举目张,于地理学科而言,对综合思维培养的优势最为显著。初中地理教材讲区域地理时,有专门的子目讲黄河。以初中地理(2019 年粤教版)为例,主要有黄河的流域气候、土壤特性、水土流失、小浪底水利工程等内容,其植被、物产、人口、城市、工农业等要素分散在其他章节。如果以“黄河的变迁”为单元主题,再综合上述几个大概念,即可毕其功于一役,实现高阶教学。这些材料可以相互印证,关联性又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深度探究,让学习过程更具备挑战性和体验性。

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选题和构建教学情境。首先,选题要大小适中,能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新思路,理清逻辑关系,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学情境构建要立足学习目标、现有资源、学生状况等,要有助于学生体验感悟、分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地理专用教室,在讲授冲积平原形成时让学生通过VR 设备观看,还可以用流沙和流水制作模型,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3.3 长期作业原则

作业属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传统课堂作业就是课时作业,目的在于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是短期性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地图册为主,不仅枯燥,而且缺乏趣味和挑战性。单元主题教学则更适合布置长期作业,这是由于长期作业除书本学习外,还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田野考察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深入探究能力。思考深刻了,体会感悟才会更深刻。

根据不同情况,长期作业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或成立小组合作完成;时间上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一年。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在“华北平原形成”教学中,笔者除组织学生观看与黄河有关的视频、开展课堂讨论外,还要求学生观察校园附近青龙河(长江二级支流)的水土流失、沉积和环境污染等情况。根据这些内容,笔者布置长期作业“青龙河生态破坏的成因与保护建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外出观察、拍摄照片,形成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分小组展示后,再由其他小组评价。学生完成作业后,不但能深切体会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丰富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内涵。

4 结束语

将黄河历史地图渗入初中地理教学,是笔者在探究地理跨学科教学中所做的一次尝试。通过对黄河变迁地图的解读,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上治河、开通运河、战争、经济、人口迁徙、故道考古和古典文献研究等知识有新的认知,有助于学生的中国史学科建构,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黄河教材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黄河』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