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菊瑾
在陶瓷艺术之林中,紫砂短短的几百年历史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凭借着宜兴紫砂的稀缺度和全手工成型的神秘度,吸引了许多茶友关注的目光。当我们潜心研究紫砂艺术的时候,虽然最开始对于泥料的兴趣可能更多,但是慢慢地就会发现,紫砂的技法运用以及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更多的思考。宜兴的紫砂艺人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的同时,葆有着旺盛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让紫砂艺术在今天机械化大生产逐渐普及的情况之下,依然可以保持传统的全手工成型技艺,同时融合了诸多的技法特征,促进了紫砂艺术源源不断地推陈出新,也满足了我们广大壶友的文化需求。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凌云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江南随处可见的竹,而这在紫砂艺术的造型之中也比较的常见,竹器作为紫砂非常重要的造型门类,受到了许多紫砂艺人的关注和壶友们的亲睐。此壶壶身采用了碗状的设计,既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同时在竹叶的装饰之下,具有良好的视觉体验和艺术审美。壶肩部的起承转合干净利爽,没有拖泥带水之感,壶底部的圈足层次感突出,端庄稳重。壶嘴的设计采用了竹节的形态,自然而然地胥出壶身,出水非常爽利,在端口还有延伸出来的竹枝栩栩如生,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圈卷自然,不同的竹节长短端握更加的称手。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的壶钮也是竹段的桥型设计,把江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一一小桥和竹子都充分地展示出来,在壶盖的上面还有竹叶的装饰,仿佛迎风摇曳,翩翩起舞,令人遐想万千,心旷神怡。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凌云壶》,作者并没有完全地把竹器的特点都融合起来,而是有所保留,尽量简约地呈现出紫砂该有的质朴和肌理的丰富性,力图营造出一种青松自在的氛围和巧妙的仿生技巧,把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人文韵味凸显出来,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紫砂艺术的低调和独具一格。
竹器作为传统紫砂器型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延续了江南文人对竹的喜爱和敬慕之情,另一方面也是紫砂艺术的不断进化和创新之举。竹子在江南随处可见,特别是宜兴有着“竹的海洋”之称,在宜兴南部的丘陵地带,江浙皖三省交界,郁郁葱葱的竹海纵横千里,成为了天然的自然分界,而在大片的竹林掩映之下,清香徐徐的茶园令人心驰神往。有茗茶的地方,必然有着与之相匹配的茶具,紫砂被称作“世间茶具称为首”,由此可见其中的缘由。北宋徐庭筠在《咏竹》中写道:“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和元代文人杨载在《题墨竹》中的“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岩谷间,有此凌云气”有着一样的主题,都是吟诵竹子的凌云之志,它所有的坚持和不屈不挠都是有着凌云之志的支撑,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对竹子这样的情有独钟了。这件紫砂作品《凌云壶》也正是作者对于竹子无与伦比的喜爱,希望通过自己非常擅长的紫砂技艺来展示竹子的特征和精神,以此寄托我们在今天还希望能够追寻的品质和人文精神,这也是紫砂艺术应有的题中之意和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结语:正是在茶文化的推波助澜之下,紫砂艺术也随之不断地发展、深入和普及,已经成为了许多茶友的必备之器,而且紫砂壶除了带给我们良好的实用体验之外,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艺术的文人雅器,彰显出主人的艺术品味和精神境界,也代表着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