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拥华 李文双 李凯]
近年来,高职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扩招后,其招生对象将日益多元化,入学学生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还将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学生们的入学起点会有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也降低了。因此,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如何保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是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升学渠道已经多元化,在同一个专业中,存在多种不同渠道入学的班级。常见的班级类型有:
(1)普高班: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考试入学。考试可以是春季的学业水平考试,也可以是夏季普通高考。目前,春季学考已经成为了高职普高班招生的主渠道。
(2)3+证书班:生源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生除了需笔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还应持有一项专业技能证书。
(3)专本班:生源为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相对较高,由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开展协同育人,高职学段为三年,大三第二学期需参加转段考试。
(4)中高班: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
(5)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中上述各类生源的特点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各类生源的特点对比分析表
从表1 可以看出,一般来说,专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最扎实,学习能力最强,普高班的学生次之,而3+证书班、中高班、现代学徒制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但他们的实操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更愿意接受实操实训类课程。
当前,高职院校中同一个专业针对不同的班级类型虽然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基本上在学习课程、总学时数、总学分数等方面没有差别。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也普遍没有考虑生源多元化带来的差异,每门专业课程均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不同生源的教学班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上均采用同一个标准。
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做好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有的班级如:3+证书班,就会有很多学生反映教学进度太快,听不懂课;而教师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教学内容讲授完毕,对教学进度也很难有实质性的调整。因此,教师如果完全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计划来授课,则到了学期末,就会发现有的班级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所以,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如果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并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必将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较差。
以《通信电源》课程为例,我校开设该课程已有较长时间,它是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通识课程,共48 个学时,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运行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供用电技术等专业均需要学习本课程。上述6 个专业均有不同入学渠道的班级,如普高班、3+证书班,部分专业还有专本班。
《通信电源》课程包括了通信电源系统组成、高低压配电、整流电路、蓄电池、通信直流电源系统、交流不间断电源、后备发电机组、防雷与接地、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等教学内容,它具有知识点多、术语参数多、计算公式多、图表多、设备种类多、逻辑性强等特点,学习这门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而高职学生的入学起点较低,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逻辑思考能力欠缺、融会贯通能力弱、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意识较差的特点,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辨析清楚有关概念,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对于教师来说,挑战很大。
《通信电源》课程学习难度大与高职学生学习起点低的矛盾如图1 所示。
图1 《通信电源》课程学习难度大与高职学生学习起点低的矛盾
在教学改革之前,我校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通信电源》课程,不同类型的班级在同一套课程标准下进行教学,该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如表2 所示。
表2 《通信电源》课程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情况表
从表2 可以看出,《通信电源》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如下问题:
(1)及格率普遍不高。即使是专本班,及格率也只有74%,因此,各类班级的教学效果均需要改进。
(2)不同类型班级的及格率有较大差异。专本班最高,3+证书班最低。
(3)3+证书班的及格率很低。说明大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跟上现有的教学节奏,教学效果急需改善。
当前,对于同一个专业来说,虽然不同入学渠道的学生学习起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但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会造成一个矛盾,不同生源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能力不同,但是大家的学习课程一样,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也一样,如何能达到同样的学习目标呢?这实际是很难达成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不同生源的学生,由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不一样,从而给他们设计的目标知识应处于不同的层次。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教学引导,构建出自己的新知识体系。因此,不同类型的班级应设定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最终使这些班级得到基本一致的达标率。
达标率的设定应合理适中。如果达标率设定得太高,则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必须照顾到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学进度将较慢,教学内容必然偏少,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达标率设定得太低,则从表面上看,学习内容很多,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跟上学习的进度,学习的实际效果较差。那么,达标率应设定为什么值比较合理呢?可以采用二八法则,即达标率设定为大约80%,这样可以兼顾到较多的学习内容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不同生源的学生,由于学习特点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接收知识方法。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个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生源,其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如表1 所示,专本班的学生理解接受能力较强,则大部分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法,效果较好,效率也较高;而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弱的3+证书班学生,如果是相对抽象复杂的知识点,传统的讲授法则不利于学生的吸收,此时,应采用参观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并辅助以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综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选择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先确定本门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同时做好学生的学习起点调研工作,了解学生的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情况。
以《通信电源》课程为例,先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根据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重要程度,对知识点进行区分和标记,再根据不同类型班级的总体学习能力,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表3 为各类班级对《通信电源》课程知识技能点的掌握程度要求。
从表3 可以汇总出各类班级对《通信电源》课程知识技能点的掌握程度要求情况,如表4 所示。
表3 各类班级对《通信电源》课程知识技能点的掌握程度要求
注:表3 中0、1、2、3 代表该类生源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含义如下:0 -不要求;1 -了解;2 -熟悉;3 -掌握。
表4 各类班级对《通信电源》课程知识技能点的掌握程度要求汇总
当前,高职的专业课程普遍采用理论课和课内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理论课在多媒体课室进行,而课内实践课则在专业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训室内教学可以采用参观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仍以《通信电源》课程为例,教学改革之前,48 个学时中,有28 个学时为理论学时,20 个学时为课内实践学时。由于3+证书班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更愿意接受实操实训类课程,因此,对于3+证书班,可以适当增加课内实践学时,减少理论学时,保证教学效果;而对于专本班,可以适当增加理论学时,减少课内实践学时,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各类班级教学改革前后的学时分布如表5 所示。
表5 各类班级教学改革前后的学时分布
上述教改方案确定后,在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中进行了实施,不同类型的班级根据各自不同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该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如表6 所示。
表6 《通信电源》课程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情况表
从表6 可以看出,《通信电源》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且及格率接近设定的达标率80%。成绩提升的具体原因如下:
(1)在课程教学中,考虑到各知识技能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各类班级的教学目标均有所降低,尤其以3+证书班降低最多。
(2)在课程教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班级,选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效果。
(3)考虑到3+证书班的学习基础较差,在课程的正式学习之前,教师专门用了4 个学时来强化电工基础知识,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专本班基础较好,仅用1 个学时回顾电工基础知识。
在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如果不进行改革,必将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和教学资源浪费。本文研究了对于不同生源类型的高职学生,根据其学习起点和学习能力,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应实事求是,因材施教。这样,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均能在自身起点上进行课程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收获学习成功的良好体验,有利于学生树立通过学习成长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