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玄晖,刘强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有关意象与设计方法的研究是设计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往往涉及大量的审美等感性因素,设计过程是从抽象化到具象化、从概念化到视觉化的复杂过程[1],意象是设计师对设计任务感性认知的结果,不同意象类型的转化与整合一般贯穿设计方案形成的全过程,如何获取意象特征,使意象有效地转化为设计方案,对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意象的研究最早源于日本,以日本的感性工学为代表[2],随着国内外设计领域对意象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基于意象的设计方法研究,罗仕鉴等[3]对感性意象的相关设计理论进行梳理,明确了感性意象在设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感性意象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陈金亮等[4]以汽车前脸造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意象评价实验对SUV 汽车前脸造型的设计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不同风格的SUV汽车前脸的设计要素。郭金雨等[5]从文化意象角度,通过分析江西博物馆公共文化意象,获取了江西博物馆的文化特征,并进行了设计案例创作。张云帆等[6]从品牌意象基因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方法对品牌意象基因进行了获取。姚干勤等[7]从风格意象认知的角度研究了客车造型设计方法。白翔天等[8]通过感性工学的方法获取了高速列车座椅造型设计的意象特征,并探讨了其美学规律。Chang 等[9]结合感性工学方法对汽车方向盘设计的感性意象进行了研究。Takebuchi 等[10]结合汽车设计与消费者的情感意象相关性进行了研究。Xue 等[11]结合感性意象和灰色关联分析,提出了一种产品造型及色彩设计新方法。结合上述研究可知,目前相关研究常运用感性工学方法来实现对意象感知特性的获取,但对意象本体如何转化为设计方案的研究较少。意象作为设计方案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如何有效地将意象转化为设计方案,获取意象的关键信息,使较为抽象、模糊的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提高设计任务的可执行性,是设计学研究领域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拟从意象本体在设计方案中的转化为切入点,参照生物DNA 重组理论,从意象重组的角度出发,以展示设施为研究对象,探索一种基于意象重组的展示设施设计方法。
意象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意图与形象[12],可以视为设计师对原始设计概念的感性描述,也可以理解为人对设计的一种心理感受,是设计师对设计任务进行加工与认知的结果[13],通常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14],贯穿设计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是推动设计概念逐步具象化、视觉化的重要桥梁。在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领域中,意象往往通过图形和语义词汇的方式进行呈现,一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方案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并不是全新的创造[15],通常会对周围事物进行参考与借鉴,形成意象联想,并从这些意象中获取设计概念,形成设计方案,意象可以理解为设计师对设计方案宏观方向的综合性、模糊性判断。另一方面,意象刺激了设计师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迭代、完善和补充,是设计师与用户交流的中间桥梁。在设计学研究领域,意象的表现形式包括视觉形式和语义形式,视觉形式主要指视觉图像,语义形式主要指语义词汇,通过将较为抽象的设计任务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像或文字,使设计方案逐步可感知化,这就是意象的作用,它是推动设计方案形成的重要驱动力量。
展示设施设计是一种功能性与艺术性相互结合的创造性活动[16],并最终通过物理层面的载体进行呈现,其也是在产品信息传达基础上的一种陈列手段[17]。良好的展示设施设计能够实现产品信息的准确传达,加深用户对展示信息的理解。从载体层面出发,展示设施主要包括展台设施、墙面展示设施、其他装饰设施等。从设计层面出发,展示设施设计的内容可分解为形态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光影效果设计等,这些设计单元共同构成了展示设施的设计效果。具体展示设施设计的要素分析见表1。
表1 展示设施的要素构成Tab.1 Analysis of color elements in subway station
生物DNA 重组是生物演化的基础,为生物体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生物DNA 重组包括同源性重组和非同源性重组两大类[18],同源性重组指同源序列之间的DNA 重组,非同源性重组指2 个非同源序列DNA 之间特异点位的重组[19],见图1。利用生物DNA 重组理论,科学家可以对DNA 片段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为生命科学研究服务。
图1 DNA 重组类型示例Fig.1 Examples of DNA recombination types
意象重组是参照生物DNA 重组理论,将生物DNA 重组视为来源域,将意象重组作为目标域,建立两者之间的隐喻关系。在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设计师往往不断进行思维的发散与联想,产生大量丰富的意象,进而形成设计创意。意象重组是为了对相关意象进行梳理与解构,提取不同类型意象的优点,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设计创新。参照生物DNA 重组理论,可以将意象分解为两大类:同源性意象与非同源性意象。同源性意象指与设计目标类似的意象来源,一般是优秀的设计方案,例如一些设计大师的经典设计作品;非同源性意象指异于设计目标的意象来源,一般是概念原型的衍生,是创意灵感的体现。同源性意象往往提供的是设计参考案例,非同源性意象往往提供的是创新素材来源。以设计史中的典型产品孔雀椅为例,见图2,不同类型座椅的形式是其同源意象,各类座椅提供了座椅设计的基本形式,并提供了座椅设计的表现手法,对各类座椅设计进行分析,椅背及扶手是体现设计丰富性的重点区域,体现了不同座椅的艺术效果。孔雀原型是其非同源意象,是概念原型的本体,孔雀本身是一种鸟类,完全异于座椅,其提供了设计创新的激发点,孔雀的开屏形态具有良好的识别性,因此作为孔雀椅的背部形态来源。
图2 意象重组示例Fig.2 Image recombination example
在意象重组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形成意象重组模型,其目的是获取各类型意象的关键特征,为设计师的设计表达提供参照与指引,提高方案形成效率,其主要包括意象认知、意象收集、意象重组3 个宏观过程,见图3。首先,在接到设计任务时,设计师将对原型概念进行分析与理解,初步了解最终设计目标,形成意象认知,这一步为相关意象的收集提供了基础。意象认知往往从视觉图像和语义2 个维度出发,设计师通过对设计任务的感性认知,形成对概念原型初步、模糊的描述。然后,在意象认知的基础上,设计师进行思维的发展与联想,对相关意象进行广泛收集,形成与概念原型相关的视觉图像与语义词汇集合,使概念原型更加具象化、可感知化,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可对各类型意象进行分类,同类型表示为同源性意象,非同类型表示为非同源意象,为进一步获取各类型意象的关键信息形成基础。最后,在意象收集与分类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意象进行梳理,将典型意象特征进行优化与重组,强化概念原型的表达,获取设计参照与设计指引。针对同源性意象的分析,可获取设计表现手法的参照,例如哪里是设计表达的重大区域,形态、色彩、材质等设计形式与组合形式都有哪些,这一类型的设计手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等关于设计表现手段的参考。针对非同源性意象的分析,可获取其原型特征的参照,例如最能够凸显概念原型的事物有哪些、这些事物中的哪些特征最具代表性、哪些可以加以应用、如何能够与设计目标形成匹配等关于概念原型特征形式的参考。
图3 意象重组模型Fig.3 Image recombination model
意象重组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意象进行有效梳理,获取各意象类型的关键特征,并进行优化重组,为设计方案的形成提供参照与指引。在意象重组模型的基础上,形成基于重组的意象看板,使关键意象特征的获取更加直观、有效,其看板构建过程见图4。意象看板的构建是意象特征获取及重组的关键,基于重组的意象看板的构建是为了有效获取不同意象的关键信息,从而形成设计指引。首先,意象重组模型提供了不同意象之间进行组合的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厘清意象获取、分类、重组的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同源意象维度和非同源意象维度来构建意象看板,能够更加直观地提取相关意象的关键信息,使意象特征的重组与优化更加便捷,意象看板的构建方法可以采用图像和语义相结合的形式,语义作为图像的补充,可以更加全面地表现意象特征。构建意象看板的过程也是设计师思维不断发散的过程,有利于拓展设计师的想象空间。最后,针对不同意象看板的分析,获取其关键特征信息,形成相关设计指引,使设计师的思维从发散走向收敛,从而使设计方案的形成更加准确。当同源性指引与非同源性指引能够有效匹配时,可以进行设计输出;当两者不能形成有效匹配时,说明意象特征获取不良,需要重新构建意象看板,或者补充相关意象内容。
图4 基于重组的意象看板构建Fig.4 Image board construction based on reorganization
通过意象看板的构建,对不同类型意象特征进行分析,获取相关设计参照和指引,并进行优化重组,从而为设计表达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与展示设施的要素进行匹配,将意象特征进一步转化为设计语言,形成设计方案,其流程见图5。首先,基于重组的意象看板为设计表达提供了基础与指引,这一步是进行意象重组的基础。其次,通过对典型意象特征的获取与筛选,分别从同源与非同源维度对意向特征进行重组,截取典型意象特征,对各典型意象特征进行优化组合,获取更加具象化的设计指引,包括设计手法层面的形态、色彩特征等具象化描述,以及概念原型层面更加具象化的特征要素。然后,通过获取的设计指引、概念原型、设计要素三者之间的匹配过程,从抽象的概念原型转化为视觉化的设计语言,推动概念原型向具象的设计方案方向发展。最后,通过对形态、色彩等设计语言的整合,进行设计表达,并形成设计效果的输出。
图5 意象整合及设计表达Fig.5 Image integration and design expression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来阐述该方法的操作过程,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这里以具有未来体验感的展示设施设计为例,来阐述该方法的操作过程。
通过前文中关于意象重组的理论分析可知,对概念原型的理解与分析,是形成意象认知与重组的基础。意象看板的构建是为了使概念原型从抽象层面转化为具象、可描述的层面,进而为意象重组提供基础。首先,设计师需要对概念原型进行理解与分析,对设计目标形成初步预判,以具有未来感的展示设施设计为例,阐述未来感意象看板及特征的获取过程。“未来感”概念的核心意义是体现一种具有超前性、突破性、奇幻性的感觉,不能过分拘泥于现有的设计,具有未来感的设计一般与科技、魔幻联系紧密。由此,设计师可以形成初步的意象认知,产生思维的发散与联想,为相关意象收集与分类做好准备。然后,可从体现未来感的相关设计案例、相关物品、动植物、语义词汇等维度出发,收集各类型意象,意象的初步收集应体现代表性和广泛性,以便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未来感这一概念原型比较抽象,因此在意象收集时可适度拓展,例如一些参数化设计作品、建筑设计作品等能够较好地体现未来感,太空、宇宙、极光等事物与未来感联系密切。最后,对相关意象进行分类,由于展示设施设计与建筑装饰、家具等有相关性,所以将建筑、家具均归为同源性意象,能够体现未来感的自然界物体、或与展示设施区别较大的意象归为非同源性意象,同类型意象构成同源意象看板,不同类型意象构成非同源意象看板,这一步骤使意象特征的获取更加有序化、可视化,见图6。
图6 未来感意象看板构建Fig.6 Futuristic imagery board construction
通过对未来感的相关意象收集,基于未来感的意象看板分析,可对2 类意象进行特征重组,获取更加具象的设计指引,使未来感概念原型更加具象化,同时为进一步形成可表达的设计语言提供基础,这一步骤对最终设计效果的输出影响显著,是设计方案良好与否的关键环节,见图7。首先,结合上文中关于未来感的意象看板分析,提取各类意象的典型特征,形成设计参照。根据同源意象的分析可知,具有未来感的相关设计在形态上一般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简洁性,多以简洁的弧形线条为主,形态的组合形式多采用平行、渐变、放射的方式,具有良好的流动感,冲击力、节奏感强。色彩一般为单色设计,且色彩多以白色、灰色等中性色为主。根据非同源意象的分析可知,未来感在现实生活中并无直接对应的原型事物,能够体现未来感的事物一般为太空、太空星体、极光、深海等,往往与光影、流动、流体具有较高的关联性,总体而言,抽象形态、渐变式组合、中性色彩、动态感的事物往往能够较好地体现未来感。然后,基于各类意象特征的分析,选取典型特征进行优化与重组,获取未来感的典型设计指引,使未来感的表现手段与概念原型更加具象化。可分别从各意象看板中进一步获取未来感的设计表现手段,提炼和收敛非同源性意象范围,找出最能够体现未来感设计的手段和事物,为下一步的设计方案提供基础。通过同源意象与非同源意象的优化重组,未来感的表现手段应当纯粹,体现动态感,不应过于繁琐,例如连续放射状的弧形组合形态,纯色光影效果,滑落的陨石、流星群等都能够较好地体现未来感。
图7 未来感意象重组Fig.7 Sense of future image recombination
综合上述意象重组结果,形成具有未来感的展示设施设计方案,见图8。结合上文关于未来感意象重组与设计表达分析,首先,形态设计的表现采用流线、弧形形态,以平行、渐变为组合形式,色彩设计主体采用纯色,以白色为主体,局部结合灯光,从而体现奇幻、速度感、流动感、节奏感等语义特点。然后,以太空星体、陨石为灵感来源,通过星空、陨石主题来表现未来感。最后,通过表现手法和灵感来源指引,结合展示设施设计要素分析,形成设计方案。
图8 设计效果Fig.8 Design rendering
意象是驱动设计效果形成的重要因素,针对意象在设计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借鉴生物DNA 重组理论,从意象重组的角度构建一种设计方法,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进行设计实践活动,提高设计创新效率,避免设计偏差。首先,参照生物DNA 重组理论,形成了意象重组的理论框架,并且将意象分解为同源性意象和非同源性意象。然后,构建了意象重组的方法模型,明确了同源性意象一般提供设计表现手法的参考,非同源性意象是设计创新的源泉,两者是否能够有效匹配是设计效果良好与否的关键所在。最后,以具有未来感的设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操作过程,阐明了意象重组的关键过程和设计表达过程,为基于意象的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为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