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钊 文丽娟 宋维毅
摘 要:网络空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认知,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途径,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呼应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提升高校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需要举旗铸魂,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丰富性;多向互动,提升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提升技能,加强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与高效性;形成合力,着力网络育人的协同性与系统性。
二、网络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提升进路
随着网络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互联网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变革。高校亟需加强大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舆论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
(一)举旗铸魂: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丰富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高校教育内容的来源仅限于报纸、书籍等传统教育渠道,严重局限了教育对象对于无限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未能收获满意的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完善了教育的发展模式,为教育组织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海量的丰富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皆可以自己的兴趣偏好、工作所急、生活所需去检索自己想要的资讯。与此同时,高校教育者可以在这片广博的新世界里汲取国内外丰富优质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充实教育内容,提升其内容的广度和宽度,进而提升高校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趣度。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教育受众进行道德观念、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媒介进行传播。这就需要投放科学、优质的教育信息,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社会实际相交融,与互联网多功能信息软件相结合,让主流教育内容成为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生活的指南,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形塑正确的“三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一体的科学学说,是我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石,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虚拟的网络空间尤其需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把握舆论传播的方向,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大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补足理想信念之精神上的“钙”,为大学生网民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提升大学生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
(二)多向互动:提升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应当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致力于满足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发展。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忽略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教學内容,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当前,互联网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度”传输向“多向度”转变,教育者可利用互联网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弥补课堂教学单向交流的短板,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良性的“双向”与“多向”的密切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利用互联网教学技术,既可选用视频课件素材,增加授课的生动性,也可选择图片案例,消除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的枯燥,还可以让浏览信息和受教育协同进行,以此提升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质保量地完成。高校可以采取脍炙人口、津津乐道、耳目一新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空间的学习、赛事、生活当中去,便于高校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与熏陶。
(三)提升技能:加强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与高效性
队伍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建设“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5]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提升自身技能,打造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刻的思想观点、独特的人格魅力、灵活的语言表达、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优势,也需要主动了解和熟悉运用网络语言,掌控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格、提升理想信念,实现网络空间引领力的形成。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6],提升感染力与渗透力。高校应将“微领袖”的队伍培训纳入日常工作中去,如举办专题讲座,集中学习党中央的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与时俱进的学习来满足大学生的思想理论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社交通信、校园网等公共平台获取教育对象的实时信息资源,进一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分析技术实时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洞悉大学生之所想、所行。通过网络技术的提升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思政教育者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提供精准教育、精准服务,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与期待。
以往广泛的教学实践表明,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教师能否符合学生的心理期望是教学活动能否持续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对学生心理期望的符合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对学生个体部分需求的满足来实现,但更多的是教师以高超的教学技巧和强大的个人能力使得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对教师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依赖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会因其传播的言论和思想未能契合所有受众的价值判断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网络攻击甚至是“网络暴力”。网络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思想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判概率,即使他们所传播的理论是准确且崇高的,这难免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失落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这种不可避免的冲击必然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思政课教育者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及时调整个人情绪,以推动教学持续进行。
(四)形成合力:着力网络育人的协同性与系统性
网络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环境,无论是教育发起者还是教育接受者都要在这个场域中生存和发展。网络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需要形成多方育人合力,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性与系统性。因此,社会各个群体都应该正视高校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的种种不良现象,及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道德观的培育等教育活动,让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随时随地辐射出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88BE0778-88A2-4018-9D86-1309C66DC97A
结合当前我国网络生态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政府部门有必要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治理,建立成熟的互联网生态治理法律体系。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危机治理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网络建设、管理和立法,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宣传方式,紧跟时代潮流、发展步伐。还需要积极引导网络虚拟空间与社会现实空间进行有效衔接,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和持续性。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互联网环境的治理贡献出应有之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领主体,高校教育者承担着内容传输、理论传导、观念塑造的重要职责。在网络时代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者,也是互联网世界的参与者,在教育地位上和教育对象以及其他竞争者处于同等地位,有些方面甚至处于弱势地位。对各种政策性信息进行及时、全面、有效地更新与整合,以便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与时代需要相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实时用好科学技术手段,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园地,牢牢坚守网络空间新的思想阵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增强育人实效,这是顺应网络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以坚定的使命感和无与伦比的勇气在网络空间中实现自身引领力的生成、提高与长效维持。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关系需要协调、建立和维系,有许多固有利益体系需要打破、重整和再建。但无论如何,我国的网络世界都应该有清朗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和无限的活力。其实,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中建立强大的引领力并非是最终目的,让网络空间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的有效载体才是最高目标。高校大学生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筛选与鉴别能力,认真分析、理性思考,以坚定的自觉、自省、自立做出准确的判断、正确的决策,进而提高自身的精神生活质量,为网络空间教育活动的开展添砖加瓦。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以互联网为媒介形成的新的教育生态,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当前时代环境下应时而生的必然之举,是在网络智能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选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能力的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界和教育界需要在未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扎实推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引领力的生成提供更多的有效路径和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1]方鹏飞.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20(6):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