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城市生活空间和具有传统特色的生活形态也发生变化。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存量经济的重要资源,整合其现有文化资源、协调多元利益冲突、保护其完整性与真实性是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为例,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与策略,通过更合理、更创新的方式凸显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与特色风貌,展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
关键词:存量优化;历史文化街区;徐州户部山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文明建设的交融点。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扩张,出现了许多没有统一规划管理、生活水平较低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部功能紊乱,公共设施老旧短缺,交通不便。同时,街区内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长久失修,甚至有的还遭到破坏。原住民迁出、大量人口流失导致街区丧失活力,商业开发模式单一使街区丢失原有特色。在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面临着多元利益冲突、改善诉求明显、项目落实困难等系列问题,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格局的有机联系被割裂,阻碍了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历史文化的传承[1]。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底蕴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2]。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了恢复经济,展开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扩张,大量历史建筑被拆除,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手术”式大拆大建的做法造成了城市特色丢失和文化断裂,不利于地域文化传承,于是开始兴起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研究。我国在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定义了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务院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部分学者在文化遗产框架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进行阐述,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复合遗产,具备真实的社会物质形态,其因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区别于其他普通街区。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将历史形态的传承、文化脉络的延续作为重点。
二、存量优化理论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大量研究学者提出多种城市保护更新理论。吴良镛教授提出,城市的有机更新应当顺应城市的肌理,采取适当的模式与尺度,采用小而灵活的保护手法,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国外学者提出的“城市针灸”理论是指通过特定区域范围的切入点进行局部范围内小规模改造,以带动周边环境变化,激发活力。有机更新、“城市针灸”、城市触媒等理论不谋而合,都以一种综合、柔性的角度进行城市更新的探索,符合城市存量优化的更新需求。
存量优化理论通过存量用地、挖潜提效实现现存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内部更新,旨在保护城市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3]。历史文化街区的存量优化强调避免大拆大建或一味增建,通过引导新的商业模式,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活化与再利用,协助居民提升生活水平,完善基础设施,达到更新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延续传统风貌特色与文化生活形态的目的[4]。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价值与更新原则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价值
随着保护对象的扩展、保护方法的改变与理论的完善,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归纳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具有文化、社会、经济、艺术、建筑、美学、场所感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是弘扬文化的实物载体,通过对街区内现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保护具有特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及重要场所,修缮具有历史典故和交流性的文化景点,修建展示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的民俗博物馆等,通过更加鲜活的方式展示历史演进的浓缩景象,有助于延续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其次,社会价值。提升街区内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的质量,改善破旧杂乱的街区环境,修缮街区内老旧建筑,排除居民日常安全隐患,增加街区内道路数量,改善街区道路拥挤问题,为居民增加公共交往空间,可以使街区居民更加舒适健康地生活。再次,经济价值。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文明在商业发展中的交融点,可以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住宿、休闲等商业经济可以给居民带来收益,彰显街区在片区内开发商业旅游的优势。最后,艺术价值。独特的建筑风格、植物景观、传统技艺与民俗习惯都是街区独特地域文化与发展背景的呈现,活态化的保护与发展是继承传统优秀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基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两手抓、两手赢”的目标,从历史文化街区持续不断的保护性探索与尝试中总结出三方面保护与更新的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孤立考虑其发展,要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生活形态与物质遗产进行完整性保护。第二,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肌理、场所感等诸多因素,应保留反映时间信息的物质存在与历史环境的特质性。第三,延续性原则。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根本原因是使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改善街区内部基础设施,完成街区新功能与旧功能的置换,满足居民及后代生活所需。同时,继承传统优秀的价值观,保留传统聚落形态和独特的民俗艺术与民俗习惯,实现活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四、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概况及现存问题
(一)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概况
户部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老城区,区位地理环境绝佳。户部山自明代起由登临胜地转化为商业活跃、富人聚居的区域,成为徐州发达商业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徐州市自然人文的焦点所在,孕育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脉和优秀文化。20世纪50年代,经济地位的衰退使得户部山地区逐渐没落,不少古院落结构遭到破坏。20世纪80年代,不少原住民在破败的古院落抢地造屋、违章搭建,严重影响了街区的秩序。2006年,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徐州市政府秉持“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的原则对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改建工作。
现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隶属云龙区,总占地约15万平方米,空间形态外方内圆,独具一格。马市街、劳动巷、彭城路和解放路组成了外方形,环山路(状元街)为内圆形。街区南部以居住为主,北部以商业功能为主。街区内现存晚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以及若干处历史文化遗存等,凸现了地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二)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
第一,过分追求商业效益,缺乏文化内涵。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与开发中,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且同质化严重,缺少对传统业态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对特色文化遗产的重视,商业板块没有统一规划,布局混乱。各个街巷具备多重功能,并未体现特色化差异,整合与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传承性资源,尚未形成具有户部山地区特色的业态。
第二,街区传统文化风貌遭到破坏。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用地功能混杂,戏马台周边、彭城路中段及中山路沿线的建筑风貌较好,核心区内部仍有部分地区存在一些与传统风貌冲突的仿古建筑。街区内公共建筑质量优于居住建筑,居民对居住房屋自行进行修补,同时存在大量的违章搭建建筑,甚至存在危房。核心区域商业仿古建筑风貌不协调,建筑外立面广告杂乱无章,既有历史建筑改造没有兼顾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街区老旧造成内部胡同宽度受限制,大量停放车辆占用步行巷道,导致核心区域步行空间稀缺,同时对硬质铺装损害严重。虽然经过了几次改造提升,但最终呈现效果不佳。
第三,居民置换导致街区文脉断裂与记忆淡化。在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中,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部分原住民选择了搬离街区,街区内留下的大多为老年人,导致街区社会结构不稳定,老龄化严重。同时,低成本的房租和生活开支使得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迁入,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经历了大规模置换。由于原住民与迁入人员的生活习惯不同,同时街区内缺少展示街区形象与风貌的主客共享地段,历史文化街区文脉延续与传承逐渐缺失,街区记忆逐渐淡化。
五、户部山歷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
(一)合理引导商业模式,带动旅游遗产资源“活化”
面对街区逐渐商业化趋势,要持有包容与肯定的态度,引导发展合理的商业模式,综合文化、休闲、餐饮、商业、居住等功能。当地可通过不同功能划分打造主题功能街道。如以宣扬特色美食、打造旅游特色产品为主题的马市街,利用地理优势和历史优势营造环境氛围的古玩街巷翰林街,营造以名人书画、文房墨宝为主题的字画街状元街,以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为主题的特色街巷。对于街区建筑遗产保护单位,如展示帝王文化,被称为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宣扬士林文台科举文化的代表翰林府、状元府,特色建筑代表崔家大院、李家大楼,见证徐州近代盐文化的老盐店,展示徐州地方性节令习俗、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等民俗文化的民俗博物馆等特色建筑,通过主体性规划,强化相关历史事件关系,形成隐性的非物质文化线索,从而塑造深刻的记忆和感受,推动复合多元旅游格局形成。
(二)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糅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空间肌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旧城改造的启示下提出,一个城市应该有适当比例的老建筑,它不一定是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特殊保护物,可以是很多普通、貌不惊人的老建筑,包括一些破旧的老建筑。通过小规模的改造与复原,保护历史街区文化形态,并融入特色传统文化,弘扬徐州地域文化和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保留街区历史建筑本色,对主要建筑元素进行保留与修复。梳理原有街巷肌理,有机加入新元素,在不影响历史街区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在高度、色彩、肌理、尺度、材料选择上按照原有建筑的特征进行设计,使新建筑能与整个历史街区整体风貌保持一致。同时,通过建筑形式彰显原住民的场地精神。
新建筑可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形式,以表达对传统的尊重。景观绿化对现有植被进行合理改造,对名木古树进行保护,新增植被使用榆树、国槐等能够展现历史街区韵味的本土树种。地面铺装采用与传统街区相协调的铺装形式,街区景观小品与标识系统结合户部山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进行统一设计。
(三)打造“城市客厅”,形成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
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中心位置,交通便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人气,在注重街区硬件需求的同时,应考虑社会结构、情感依恋和生活文化方面需求,因此适宜以打造“城市客厅”实现保护与更新。通过科学划分街区功能分区,复合利用空间,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去延伸,注重空间的初始功能与二次功能的转化,打造“城市客厅”型历史地段的公共空间,保持原住民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营造同时兼顾本地大众市民休闲游憩、外地游客领略感受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公共空间。在保证传统地域文化完整性的基础上,两类人群对街区资源交错利用,形成主客共享的空间体系和展示城市形象与街区风貌的窗口,打造特有的城市名片。
六、结语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从存量优化视角探寻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合理引导商业模式,带动旅游遗产资源“活化”;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糅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空间肌理;打造“城市客厅”,形成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此外,笔者希望更多理论与方法策略可以应用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中,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并举,经济效益与历史传承共赢,重塑历史街区文化风貌,再现古城风采。
参考文献:
[1]张彦羽.基于触媒理论的重庆澄江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2]刘恩宇,魏莱,王佳仪.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赣州市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1(20):71-75.
[3]赵力生.用地存量背景下规划设计方法创新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常态:传承与变革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09城市总体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80-89.
[4]韩乐.历史街区传统生活形态的保护与更新:以苏州市平江路历史街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7):163-164.
作者简介:
刘国昊,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