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航母的百年发展史

2022-04-25 21:44刘琦杜雨澄
军事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海战甲板航母

刘琦 杜雨澄

20世纪初,随着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海上作战形态发生重大变革,轻型航母就此登上世界舞台。相较于尼米兹等超级航母和大型航母,轻型航母虽然排水量较小、载机量较少,却拥有着更低的技术门槛和更小的制造成本。在漫长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轻型航母逐渐解决了怎么建、怎么用、怎么改的三大问题,并在21世纪初重新回到了世界海军的目光焦点之中。

蓝图构想的提出与验证

概念提出与设想验证1909年,法国人克莱门特·艾德尔以惊人的远见卓识在《军事飞行》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并在书中大胆设想了舰船建造的相关要点。艾德尔指出,航母应当首要满足飞机的起降需求,不仅要拥有机库、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及宽敞平坦的起降甲板;而且还要拥有较高的航速,以创造利于飞机起飞的逆风条件。

在海战中,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往往是夺取海战胜利的关键:从特拉法加海战到日俄对马海战,先发制人的一方都在作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长期以来,海战的侦察都依赖于瞭望员的肉眼观测,瞭望员即便是在高倍率光学设备的辅助下也只能看到三十多千米处的目标;相比之下,运用飞机对敌进行侦察将带来显著的优势。然而受限于观念和技术条件,利用军舰起降飞机的观点在当时难以被接受,这个大胆设想的实践也因此停滞。

百眼巨人号航母

但不久之后的一篇新闻报道却让事情出现了转折:报道称,德国人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德国邮船的前甲板平台上起飞,借此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这引起了美国当局的警觉:一旦实验成功,就表明德国人有能力直接越过大洋对美国本土发起攻击。面对来自大洋上的威胁,美海军马上展开了舰上飞机的起降试验。

1910年11月14日,表演飞行员尤金·B·伊利驾驶飞机在安装了起飞平台的美海军轻巡洋舰伯明翰号上成功起飞;次年1月18日,伊利又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完成世界上第一次舰上飞机的起飞/降落试验。此后,各海洋强国纷纷开始探索建设海上航空力量的可行性。1917年8月2日,英海軍少校邓宁驾驶幼犬战斗机成功降落在航行中的暴怒号飞机母舰上,这开启了作战飞机在机动军舰上降落的先河。这些空中勇士开创性的试验,成功验证了海航力量建设的可行性,为轻型航母的出现提供了现实依据。

方案探索与技术突破为了使母舰能够尽可能满足舰载机的作战需求,各国海军在轻型航母的建造方案和结构设计上进行了诸多探索,攻克了诸多核心技术问题。

1917年,英国根据此前水上飞机母舰的使用经验,开始了百眼巨人号的改建工作;但甲板出现的“不定常涡流”问题却给改建工作带来了巨大困扰,造船专家们也难以解决,百眼巨人一时陷入了困境。或许是受到艾德尔构想的启发,一名海军军官提出一种另类的方案:首先把舰桥、桅杆和烟囱通通合并到上层建筑中,然后将整个建筑的位置从飞机甲板的中间线移到右舷上去。这样,不仅起飞甲板和降落甲板能连为一体,而且“不定常涡流”的影响也不复存在,这种设计构型被这位海军军官称为“岛”式设计。除了可以改善甲板的气流特性,这种“岛”式设计还可以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利于指挥人员时刻掌握全舰情况。不仅如此,岛型建筑还为后来相继问世的雷达、卫星通信天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安身之所。自此,宽大的飞行甲板和布设着各种精密设备的“岛”式建筑便成为了轻型航母的一个显著结构特征。

为了解决舰载机无法同时起飞和降落的问题,英海军上校卡梅尔创造性地提出了斜角甲板技术。通过使用这种起飞跑道和降落跑道分离的技术,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作业能够独立进行,这种技术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飞机降落时的碰撞概率,即使一次降落不成,飞机仍可复飞进行降落。20个世纪70年代,在斜角甲板技术的基础上,英国在无敌级航母上率先使用了“滑跃式甲板”技术。这种技术使得作战飞机拥有了一个向上翘曲的抛物线型跑道,作战飞机借此可在滑行中拥有一个向上的动量,大大缩短起飞距离。数据表明,“滑跃式甲板”技术的运用缩短了舰载机40%的滑跑距离。

这些有益的探索为轻型航母的建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后续的战场应用和转型改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航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航空战术的不断完善,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航母的发展和应用在二战期间迎来了巅峰,而各国对于轻型航母的定义认知也开始出现了分歧。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将轻型航母区别于舰队航母,将二战中排水量小于2万吨的航母归于轻型航母的范畴。

二战时期,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率先将目光汇聚到航母力量的发展,但由于战略需求不同和各国境况差异,轻型航母在各国的发展水平也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境况。

在日本,对马海战的巨大胜利使日本海军对于巨舰大炮的威力深信不疑,同时秋山真之在对马海战中提出的“七段式作战”方案对日本海军的战略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海军假日期间,日本海军又以“七段式作战”为蓝本,将大洋彼岸的美国作为假想敌,提出了“九段邀击渐减作战”,强调优先利用潜艇、水雷、航母、岸基航空兵等力量对美军舰队在航行途中进行力量削减,然后在其被削弱至一个合适的规模时由战列舰与其进行决战,从而将美军舰队一举击溃。为了满足战略需求,日本海军的两位“战略先驱”秋山真之和佐藤铁太郎提出:日本海军主力舰船吨位应该至少保持在美海军的70%。但《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使得日本只能够拥有美国主力舰总吨位的60%,于是,日本政府通过费用补助的方式选用了一些具有改造潜力的船只,以便它们在战争发生时能够迅速改装成军舰,隼鹰级和大鹰级轻型航母便由此而来。同时,日本海军还煞费苦心地建造了潜艇支援母舰剑崎、高崎,水上飞机母舰千岁、千代田等一批航母预备舰以规避条约的限制。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这些舰只相继被改装成轻型航母参与作战。

突击者号航母

在美国,海军内部则对于航母这一新兴舰种的发展方向存在着巨大争议,并围绕剩余69000吨航母吨位如何使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赞同建造轻型航母的声音占据上风。在此背景下,1931年9月26日,标准排水量14567吨的突击者号于纽波特纽斯船厂开工。作为美海军的第一艘以航母为目的设计并建造的军舰,突击者号在实战中显露了诸多问题:一方面,突击者号由于吨位过小难以在恶劣海况中进行舰载机起降作业;另一方面,突击者号偏小的飞行甲板和较小的燃油储备及弹药储备使其难以保障舰载机的作战行动,作战效能因此受限。而这些在作战应用中凸显的问题则成为了美国轻型航母建造的宝贵经验,并在改建的独立级轻型航母上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和改进。

日本凤翔号航母

在英国,轻型航母直至二战才开始被大量建造。由于大型航母只能由特定的造船厂来承造,并且需要耗费大量劳力、设备和时间。因此,为避免航母兵力枯竭,1941年到1942年,英海军制订了轻型航母建造计划,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即使是没有航母建造经验的商船船厂也能够制造航母,巨人级轻型航母便应运而生,虽然其在二战中的成绩并不亮眼,但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却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战后不少巨人级航母在其他国家的海军中服役,服役于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号航母甚至直到2001年才退役。

作战理念的革新与发展

海上作战形态的变革随着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陆基航空力量的快速崛起,航空作战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早对空军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利奥·杜黑。他在1921年出版的《制空权》一书中指出空军将成为未来战争中的主要的、决定性力量。

在《制空权》的影响下,海上作战态势开始发生变革,战争由传统的陆海二维空间开始向陆海空三维作战空间拓展,以空制海的作战思想开始萌芽。美国的比利·米切尔和日本的山本五十六便是主张航空制胜的重要代表。米切尔在其所著的《空中国防论》中用一系列实验数据证明飞机空袭对于海上舰船而言是致命的威胁。山本五十六也认为飞机将成为决定未来海战胜负的主要力量,并发出了“只要看看飞机在过去10年间的迅速发展,就应该相信,飞机在未来的10年中一定会取得更惊人的发展”的感叹。

至此,以空制海的“航空制胜”思想开始快速传播,在促进了航空技术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速了海上作战态势的变革。

以空制海战略的确立自1922年凤翔号服役后的近二十年中,日本经过大量实践探索,航母的使用方式日趋成熟。1941年,在日本海军对珍珠港的偷袭中,从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使得日本海军以极其微小的代价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此战之后,航母逐步取代了战列舰成为了新的海上霸主,制空权从此和制海权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海上作战进入到了以空制海的新时代。

在以空制海战略的指导下,海基航空力量开始迅猛發展,航母舰载机性能得到了质的提高,轻型航母也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相关作战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具体运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进行舰队决战,夺取战场制空权。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瓜岛海战、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中,都活跃着轻型航母的身影。轻型与大型航母组成编队作战时,其携带的舰载机可以强化编队的航空力量,夺取战场制空权,为舰队提供空中庇护。

二是进行反潜作战,保卫交通运输线。在二战中,传统的护航方式面对来自水下的潜艇威胁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大西洋上德国人的“狼群”更是一度使得盟军船只损失惨重。这一境况在轻型航母加入护航编队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航母舰载机能够更快更准地侦察潜艇动向,并引导水面舰艇对其进行有效打击。

三是进行飞机运输,拓展空军作战域。遂行飞机运输任务也是轻型航母的一大重要职能,通过向设置在其他作战海域或岛屿上的航空基地输送飞机,可以有效地加强目标区域的制空能力。在瓜岛战役中,由长岛号轻型航母输送至亨德森机场上的“仙人掌航空队”利用基地作战的优势,与远从拉包尔前来的日军航空队进行交战,成功控制了瓜岛区域的制空权,为战役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马里亚纳海战中,10分钟内起飞216架次战机,创了历史记录

技战术的探索与发展在以空制海战略确立的同时,各国海军也围绕着航母的技战术应用展开了新一轮的深入研究,深挖轻型航母的潜在作战效能。

在舰队编成上,各国海军在演习中发现舰载战斗机难以有效拦截对手发起的空袭,而且轻型航母薄弱的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了空中打击的理想目标——仅需要命中飞行甲板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航母瘫痪。为了弥补航母自卫能力薄弱的不足,各国海军开始将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诸多舰艇围绕航母进行梯次配比,从而组成轮形阵以保护航母免遭敌方水面舰艇与航空力量的打击。

在起飞方式上,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舰载机的起降效率、增强轻型航母的作战效能,各国海军纷纷将舰载机从机库移至甲板,以达到快速调度的作业目的,而这种方式也被美海军称为“全甲板攻击”。在这种起飞作业方式的运用下,美国航母群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创下了10分钟内起飞216架次战机的历史记录。

在舰载机群编队上,为了达到更好的空袭效果,起飞的舰载机被分为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机三个机群。在作战时,战斗机负责干扰、驱离、歼灭前来拦截的敌军战斗机,而后轰炸机率先对敌舰队核心目标进行重点攻击,鱼雷机则在敌舰进行规避时从舰群两侧分别进入、投放鱼雷。载机编队的划分进一步细化了轻型航母的作战职能,为各种海基航空力量的联合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功能定位的盛衰与转型

中流砥柱,破局新解。二战前期,盟军的海上作战形势并不乐观。美军太平洋舰队在日军对珍珠港的偷袭中损失惨重,8艘战列舰被击沉4艘,其余4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美海军一时间在太平洋战场出现了力量真空。在大西洋上,德国人神出鬼没的“狼群”令盟军不胜其扰,仅1942年1年内,德国潜艇共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达630万吨,而自己的损失率却不到7%。

盟军海上作战的不利态势在盟军大批轻型航母服役后出現了改观。在太平洋战场上,为了快速恢复海上实力、弥补航母数量的不足,美海军决定将九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改建为轻型航母。这些轻型航母服役后,成为了美海军对抗日本海军的重要力量。它们与大型航母并肩作战,组成新的航母编队,在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等重要战役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大西洋战场上,为了破解海上运输面临的困局,美海军利用C3型标准货船船体改建了大量博格级轻型航母;轻型航母的加入扭转了护航编队此前面临的不利局面。轻型航母的舰载机侦察使得德军潜艇无处遁形,确保了盟军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对战争胜利提供了扎实保障。

盛极而衰,陷入困境。二战结束后,喷气式飞机的大量应用改变了旧有的空战模式,螺旋桨时代的大机群编队已不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多层配置的小机群编队。同时,随着喷气式舰载机的不断升级迭代,其对起飞距离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轻型航母的飞行甲板已经难以满足喷气式飞机的起降需求。

不仅如此,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空前强烈,恢复经济、发展经济成为了各国领导层的工作中心。在此背景下,海军军费被不断削减,大量轻型航母面临着退役、拆解的困境,曾经辉煌的轻型航母日渐衰微。

枯木逢春,锋芒毕露。11966年,鹞式战斗机的出现使轻型航母的舰载机配置有了更多的可能,面临困境的轻型航母出现了一丝转机。同一时期,受海军经费裁剪的影响,英海军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大型航母建造方案,继而转向建造能够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无敌级轻型航母。

英国无敌级航母在马岛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无敌级轻型航母运用了多项划时代性技术,被誉为“现代轻型航母的先驱”,对以后的轻型航母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前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装置的其他常规动力航母不同,无敌级轻型航母将结构更为轻巧紧凑的燃气轮机用作航母的动力装置。同时,无敌级轻型航母还率先使用了滑跃式甲板,进一步缩减了舰载机的起降距离。通过这些创新设计,无敌级航母的舰艇尺寸大为缩小,满载排水量也得到了进一步降低,仅为20600吨。

在马岛战争中,无敌级轻型航母锋芒毕露,对战争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搭载的海鹞式战机以无一损失的纪录击落了阿根廷空军包括法制幻影在内各型战斗机21架,创造了空战史上的奇迹。

总的来看,无敌级轻型航母的出现标志着轻型航母开始从一个任务功能相对单一的辅助性舰种向能够独当一面的舰队核心转变,改变了世界各国对于轻型航母的旧有看法,开创了世界轻型航母发展的新时代。

结语

纵观轻型航母的百年发展历程,轻型航母的运用方式和功能定位几经变化,引起其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作战理念和作战制胜机理的变革。作战理念和制胜机理决定作战需求,作战需求指导运用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演变。我国在进行海军力量建设时也应准确把握当代战争制胜机理,积极推动海军转型升级,建设一支满足胜战需求的人民海军,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和力量保证。

责任编辑:刘靖鑫

猜你喜欢
海战甲板航母
人民海军首次海战
关于舰载机常用到的英文
五行真经(16)
甲板秀秀秀脸型
拼航空母舰
微观航母之飞行甲板的功能设计
基于网络和虚拟多媒体技术的海战平台视景实现
美国两航母“围住”伊朗
航母甲板上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