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对从湖北潜江走出来的传奇兄弟颇为引人注目:兄长李书城是国民党的三朝元老,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农业部部长;弟弟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三十七岁时赴国难而牺牲。
风雨如磐,李书城踏上革命征途
1882年6月24日,湖北潜江沱埠垸袁桥村私塾先生李金山家诞生了一个名叫筱垣的小男孩,父亲李金山给他取的学名是李书城,字晓圆。十六岁那年,李书城读完四书五经,赴县城考中秀才,轰动十里八乡。十七岁经县衙保荐,李书城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设在汉口的经心书院学习。
1902年5月,张之洞从省城几个书院选派学生东渡扶桑,到东京弘文书院继续深造,李书城是其中一个。他到日本后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一起从事反清、反帝、爱国的宣传活动。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阪本金弥的家中,“同盟会”正式成立,会上大家签名入会,李书城化名“李唐”在盟约上签字。李书城在革命的征途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1908年10月,李书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到广西桂林与黄兴取得联系,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担任了陆军干部学堂及陆军小学堂的监督,主管教学工作。他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革命热情和爱国之心,培养了不少人才。
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1911年11月2日,李书城来到武汉参加武昌首义,由黄兴提议他担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参谋长。次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场举行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将印信、令旗、令箭授予黄兴和李书城。时过境迁,如今很多人都知道黄兴拜将,其实黎元洪当时拜了两员大将,一个是黄兴,另一个就是李书城。
黄、李二人亲率大军向汉口的守敌进攻,因手下三名将领贻误战机导致进攻受挫。经过一番整顿,11月17日再次向汉口发动进攻,但终因敌强我弱,加上连续作战,士兵疲劳,武器、弹药、兵员损失,汉口未能攻克。
在风雨如磐的1917年9月,坚持民主主义立场的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李书城也在武汉组织了“湖北护国军”,反对军阀专制统治。
当时上海法租界为国民党政治精英集中居住地,李书城也在法租界白尔路三益里(今自忠路163弄)租了一幢三楼三底的房子把家人安顿下来,人称“李公馆”。李书城回到上海后,在苦闷与彷徨中闭门读书,欲从书中寻找中国革命之出路。
“红色房东”,让李汉俊成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正在此时,李书城的胞弟李汉俊从日本留学回来,给李书城带来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也带来了马列主义救国救民的真理。
沪上重逢,阔别多年的兄弟俩促膝而谈。李书城因护国、护法运动连连受挫,感到革命前景渺茫。李汉俊则向哥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说这是中国革命的一条新路,俄国人那里已经获得成功。这使李书城的精神为之一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便全力支持弟弟从事革命活动,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居住上海法租界比较安全的条件,为中共“一大”提供了会址。
李汉俊比李书城小八岁,1890年4月出生,父亲李金山按李氏家谱的辈分排序将他取名“书诗”,又名“人杰”,“汉俊”是他的号。
李汉俊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1904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法国教会学校读书,后为清朝官费学生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留日期间,受日本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影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李汉俊十分勤奋地学习马克思原著,并用以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曾评价说,李汉俊是中共“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1918年回国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翻译和撰写工作,创办《劳动界》周刊。他参加编辑的《新青年》《星期评论》《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最重要刊物,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在内的整整一代革命青年。
早在1919年9月,李漢俊就萌发了在中国建党的思想。1920年初,他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着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同年5月,他和陈独秀等组织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他和陈独秀等又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和联络中心。同年12月,他成为代理书记,负责全面领导工作。李汉俊还负责帮助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担任联络工作。1920年夏,他写信给董必武,希望武汉也建立共产党组织。董必武后来回忆说:“1920年,李汉俊这个从日本归国的学生,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在上海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到武汉来同我商量,我决定参加,并负责筹组党的湖北支部。”
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组织推动革命,需要一个稳定的活动场所。李书城表示,我家就是你的活动场所、“避风港湾”,我就是你的“保护神”。
李书城为官清廉,并没有多少积蓄,但他对李汉俊的革命活动给予慷慨资助,还吩咐妻子变卖家中收藏的书画,充作李汉俊的活动经费。1920年夏,李书城搬进了法租界望志路106号、108号连成一体的两幢房子。为方便居住,李书城把两幢房子的隔墙打通,成为两楼两底的住所。前门通常不开,日常从108号的后门出入,餐厅、客厅设在106号。在李书城的全力支持下,望志路106、108号,都成了李汉俊从事革命活动的基本据点。由于李汉俊当时“在党内地位仅次于陈独秀”(一大代表包惠僧语),望志路“李公馆”又是他开展革命活动、革命同志聚集最多的地方,这里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共建党初期在上海的活动中心。
1921年初,湖北人民不堪忍受北洋军阀王占元的残酷统治,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王自治”运动,公推李书城为“驱王运动”的领导人,急需李书城回到湖北主事。李书城返鄂后不久,李汉俊以“李公馆”为大本营,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党工作。
早在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等发起成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之后,陈独秀去广州任职,委托李汉俊“负责上海党组织的工作”。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抵达上海,与李汉俊、李达在“李公馆”秘密会见,马、尼建议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李汉俊、李达即与陈独秀、李大钊通信商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汉俊、李达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将“一大”会址设在“李公馆”。
李汉俊在家人的协助下,将“李公馆”十八平方米的餐厅兼客厅布置成中共“一大”的秘密会场。7月23日晚,口音不同、衣着各异的十三名一大代表陆续从后门走进“李公馆”,马林等两名共产国际代表列席会议。他们在一楼餐厅围坐在一起,酝酿开天辟地的大事——成立中国共产党。
7月30日晚,代表们举行第六次会议,会议刚刚开始,突然有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中年男子闯入,掀开门帘带着搜寻的目光朝室内在座的人们环视了一周。陌生人的突然出现,立即引起了大家的警觉,具有秘密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当机立断,建议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赶快离开此地。于是,代表们先后离去,只留下李汉俊和陈公博两人。这个突然闯入会场的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侦探。当代表们离开会场十几分钟后,望志路突然响起了警车尖厉的鸣笛声,十多名法国警察带着几名中国密探闯入室内进行搜查。李汉俊以房主的身份用法语作答,从容对付敌人的盘问,化险为夷。为避开敌人的视线,大会改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继续召开,直至闭幕。
之后,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不一,李汉俊回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會教育主任,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湖北党部青年部长等职。
胞弟遇难,兄长没有被反动派的屠刀吓倒
1923年,京汉铁路总工会组织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罢工的组织者除了林祥谦、施洋,还有李育南、陈谭秋、李汉俊。李汉俊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上,挥笔写下“大地赤化”四个大字。由于张国焘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十多条过于苛刻的要求,并要吴佩孚一一答复,致使罢工失败。施洋、林祥谦被害,李汉俊等人被通缉,不得已离开武汉去上海,然后辗转到了北京。
1927年12月17日,由于李汉俊、詹大悲二人在《新华日报》《楚光日报》上多次揭露蒋介石的可耻行为,国民党反动军警将李汉俊和詹大悲住所包围,并将二人抓走。
李书城知道后,连忙请时任西路军总指挥的程潜营救。程潜电话打不通,又派他的秘书赶往汉口济生三马路(今汉口单洞口门内),却得到了李、詹二人已被杀害、不准收尸的消息。随后,武汉三镇贴出布告——李汉俊、詹大悲是共党要犯,立刻处决。
李书城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不仅没能保住弟弟的性命,第二天他自己也被抓,软禁在卫戍司令部楼上,不准与外界接触,不准看报看杂志,只许读佛经。足不出户的李书城还真开始信佛了,举家迁往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时,他就住在一所大庙中,每天打坐念经。汪精卫有一次碰见他,问:“李兄近来身体可好啊,听说你学佛了?”李书城当即回敬:“我若不学佛,就要杀人了。”汪精卫讨了个没趣,悻悻而去。
1933年,北京人民将李大钊的灵柩移葬西山的万安公墓;武汉人民也强烈要求安葬李汉俊,后经国民政府同意,李汉俊的遗体移葬于武昌卓刀泉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汉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2年8月,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为其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胞弟遇难,兄长没有被反动派的屠刀吓倒。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河南的上千名儿童沦为孤儿,流落到武汉,中共中央派董必武到武汉开展统战工作。李书城当即表示竭尽全力救助,建议湖北省政府创建一个“战时儿童保育院”收容流浪的难童,并推荐李伯刚负责收容工作。
武汉沦陷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有人劝李书城留在武汉,可以得到在侵华日军中做高级将领的留日同学的保护。李书城笑言:“我宁愿去摆拆字摊,也不愿留下来当亡国奴,更不能充当无耻的汉奸。”
抗战胜利后,李书城随省政府迁回武汉。当时中共南方局从武汉地区的工作重要性和那里党组织活动中断的情况出发,派李汉俊的儿子李声簧到武汉重建党的组织,重新在武汉建立地下交通站。李声簧住在伯父李书城家中,以此为掩护向党中央和南方局递送情报。
1949年1月,李书城在武汉发起组织“湖北省人民和平促进会”,以该会常务干事的身份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北上河南解放区,拜会了陈毅、刘伯承两位将军。近一个月的访问,他为解放区繁荣兴旺的景象和生动感人的军民关系所触动。返回武汉后,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恐吓和威胁,多次在集会上宣讲解放区的情况,宣传解放区的大好形势。
1949年9月21日,受毛泽东主席的邀请,李书城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于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10月19日,在政务院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上,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李书城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此外,周恩来还提名李书城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既迫在眉睫,又困难重重。周恩来又派薄一波找李书城谈话,征询他对农业生产的建议。走马上任后,李书城不顾自己年近古稀,孜孜不倦地学习党的农业政策,学习农业技术知识,深入基层,关爱群众,因工作出色,受到党和人民的好评。
1965年8月26日,李书城因患胃癌在北京医院医治无效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
(摘自《名人传记》李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