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强农 驰而不息

2022-04-25 07:49徐兴利黄家伟
食品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黑土地高标准农田

徐兴利 黄家伟

悠悠历史长河中,农业的地位稳固而持久,将农事比为要事之首也不为过。如今,农业仍是国家重视、社会关注、民众关心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2022年初,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农业领域焦点话题受到颇多关注,引发各界热议。

前进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2022年。开年之初,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的成功召开,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于农业领域。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在这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时节,“农事”牵动着万千人心。

粮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目前,粮食安全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22年粮食生产形势成为热议焦点。“近两年,受疫情、灾情叠加的影响,粮食安全、粮食危机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中如是说。

社会各方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从侧面折射出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对农业发展来讲意义非凡,其中对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着墨颇多。从具体落实举措来看,箍牢粮食安全红线还需从责任落实、收益保障、基础支撑等方面下功夫。

唐仁健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从吃饱到吃好,从米、面、油到肉、蛋、奶,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地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的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要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要抓得实而又实,重点是“三靠”。

一靠责任落实。在中国,抓粮食生产,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虑。中央明确,今后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主产区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要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2022年的粮食生产目标已经国务院审定,已经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下一步,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省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压实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

二靠收益保障。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今年将推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政策上,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经营上,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总之,就是要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而且还尽可能多得利。

三靠基础支撑。关键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在种子上,去年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不断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今年将打好政策组合拳,抓好种业振兴行动落实落地。在耕地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此外,在农机装备上,也要分区域分品种补上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强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支撑。

筑牢永续发展的根基

耕地的使用与保护是农业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耕地是极其宝贵的生产要素。既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力。

地之不存  粮将焉附

习近平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地是粮食生产之根之本。地之不存,粮将焉附?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我们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大概稳定在23-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底线,不能再低了。” 唐仁健表示,怎么切实真正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农化”,同时还要防止“非粮化”,最根本的还是坚决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问题一系列响鼓重锤的指示和批示,同时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系列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一方面,继续加大公开曝光、挂牌督办、追责问责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标本兼治,从制度、规划、政策,也包括技术方面,多个维度,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和执法的刚性约束。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管数量。这项工作我们将积极地配合自然资源部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的顺序,划好三条控制线。其次,现有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非常明确地规定,要足额的不是有差额的,要带位置的不是只是账面数字的,层层分解下达到各地,由中央和地方来签订责任书,实行上图入库、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二是提质量。现在耕地有2/3还是中低产田。通过提高地力,来挖掘产量的潜力。去年高标准农田建了1亿亩,今年还将建1亿亩,这样,高标准农田的数量就达到了10亿亩。按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标准,这10亿亩就能确保1万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同时,继续加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力度,去年安排了7800万亩,今年安排8000万亩。另外也包括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为了搞清地力,要进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力求把耕地质量和底数摸清,为下一步保护好、建设好耕地打下基础。

三是控用途。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耕地要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和饲草料的生产。二是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三是10亿亩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耕地保护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对于耕地保护、利用以及农田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其中,对黑土地的保护被频频提及。“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黑土地既要利用好,也要保护好。”吉林省梨树县委书记曾范涛代表说,作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县,梨树县有耕地面积394万亩,粮食年产量保持在40亿斤左右,黑土地是我们宝贵的资源财富。

对于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要提高农民主体责任意识,尤其是讓农民真正认识到黑土地的价值,引导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用自己的方法保护黑土地。其次,科学利用资源,通过挖掘可利用、可再生资源改善、保护黑土地。例如,将生物垃圾、生物粪便等通过科学方式处理利用,使其转化为增加黑土地厚度的有机肥料。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财富和优势,而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是耕地保护见实效的关键。”冷友斌谈到如何调动各方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时表示,第一,以先进企业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第二,实施“黑土地标志农产品”工程,提升黑土地经济效益;第三,加快黑土地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通过社会化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在农户中的应用;第四,将耕地质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出台黑土地质量、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相关标准,建立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

农田变良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挖掘土地增产潜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要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让更多农田变良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改平委员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管护机制,确保管护到位、利用到位,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于革胜认为,应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与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此外,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助于推动全国农田建设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加强动态监管和精准化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董事长解学智认为,可以在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和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加强高产增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做好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相关工作。

“在人均耕地不足的背景下,建议有效挖掘盐碱地等边缘土地粮食增产潜能,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进一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委员表示。

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将“农田变良田”,对农业领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且深远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张彤表示,过去一年,广安新建高标准农田21.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38.2万亩;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优化服务强保障,全面落实稳粮惠农政策;打好自然灾害防御战,最终粮食总产量达183.7万吨,实现七连增。

农业——践行大食物观的前提和基础

农业领域包罗万象,除粮食生产外,还兼具多种生产模式。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业进程不断加快,诸多细分领域也逐渐发展成熟。在筑牢粮食安全基础的同时,要推动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业态提质升级,使农业发展没有短板,齐头并进。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农业作为食品行业的根基,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大食物观的树立对我国农业的长久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农业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重视粮食生产、守住粮食安全红线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也要想方设法提升农业多种业态发展水平,对短板业态进行强化升级,实现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黑土地高标准农田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黑土地上稻花香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农田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