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艺术奇葩

2022-04-25 00:44吴济夫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4期
关键词:郓城县剧社工农

吴济夫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流行于鲁西南和冀、豫、苏、皖临鲁边区,因其说唱曲牌主要是“柳子调”,故名柳子戏。1992年,山东省柳子剧团获得文化部“天下第一团”美誉。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东省获得“柳子戏”保护单位资格。

柳子戏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柳子戏发祥于鲁西南的济宁市与菏泽市,主要是济宁市汶上县、嘉祥县、梁山县与菏泽市郓城县的交界地带。过去,这一地区属于大野泽、梁山泊,后因黄河变迁、泥沙淤积,干涸成陆,余流在济宁、泰安地区形成“南四湖”与“北五湖”。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周围高地的冲刷淤填,南旺一带渐渐形成了季节性的积水湖,涝时有水产之利,旱时有农禾丰收,这里地广人稀,除明代军户、移民外,东西南北逃荒的、行商的、杂耍卖艺的……各色人等,逐水而居,云集于此,捕鱼、垦荒,落户度日,一个村庄的几百个村民竟来自9个省的13个县,有72种姓氏。文化多元,技艺多种,当地的一些村庄竟成了“戏窝子”。

柳子戏以中原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为基础,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皮黄等剧种的唱腔,以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为主,后来又吸收了更为通俗的七字句说唱——“柳子调”。柳子戏以三弦伴奏,辅之笙、笛,曲调繁多,音乐优美,唱腔典雅古朴、清新绵邈,又吸收当地戏曲配乐和唱法,唱腔更丰富、婉转动听,逐步形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的主旋律,流行于鲁、豫、冀、皖、苏5省交界的30多个县,自元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鼎盛时期,西至四川,北到辽宁大连,南达江苏苏州等7省市的广大地区,都有柳子戏的影子。柳子戏在各地叫法不同,京杭大运河以东的汶上、曲阜、泰安、临沂一带,习惯称柳子戏为“弦子戏”;黄河以北称“北(百)调子”“糠窝窝”;临清则称“吹腔”。

明朝万历年间,《野获编·时尚小令》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男女老幼人人爱听。清朝初期,这种由小令、俗曲组成的地方戏曲已在鲁西南流行。

《中国戏曲通史》载:“开封和临清二地,是河南弦索腔与山东柳子腔这两大姊妹剧种生长的良好温床。”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弦索腔曾一度以“东柳”称盛,与昆、弋、梆相提并论,被称为“东柳、西梆、南昆、北弋”。此后,皮黄占据京城剧坛,柳子腔返回冀、鲁、豫一带。

清咸丰元年(1851年),艺人姚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出一批名演员,如“十里轰”“盖山东”“玻璃水眼”“张道洪”。清宣统二年(1910年)左右,柳子戏以京杭大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为曹县的义盛班,活动于冀、鲁、豫边区;东路由立家兴领班,活动于济宁、费县、临沂等地;南路由张敬友带班,活动于苏、皖北部一带;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

清末,汶上、嘉祥、郓城一带曾有50多个戏班。梁宝寺镇寺后村在嘉祥县和汶上县的交界處,寺后村长椿寺建有戏楼,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十月初一古庙会,必请柳子戏班演出,少则七八天,多至半个月。当地流传着“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扒了房,卖了地,也要去听柳子戏”的顺口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寺后村有个柳子戏班,教戏师傅是嘉祥县马村苗悦勤,出身柳子戏世家,会的戏多,吹、拉、唱样样通,被誉为“戏篓子”“大戏包”“一人一台戏”。农闲时,村里挖一个大地窨,老艺人韩廷全、韩绍山、韩耀正等,教戏、排练、演唱。古庙会和春节后,都会唱上几天,营造喜庆的氛围,给村民以精神慰藉。

早在1915年,菏泽市曹县孙老家镇温楼村曾办柳子戏科班——曾家班,培养了3期学员,每期40余人。1935年,张春雷集合学员组成一个柳子戏班,在东明县、丰县、曹县一带演出,1944年,被接纳为“新生剧社”。柳子戏原没有女演员,戏班便从河南商丘四平调剧团招来部分女演员。因柳子戏曲调难学,戏班就既演柳子戏,又唱四平调,后改名为四平调剧团。

1948年,刘进堂率领定陶县的柳子戏宋家班迁至郓城,张春雷带领的四平调剧团的57名柳子戏老艺人也转去郓城,两家戏班于1950年成立郓城县工农剧社。济宁孙家班的李文远等人成立的曲阜县新生剧社和嘉祥县的杨汉春、苗悦勤成立的人民剧社,在不久后解散,主要演员也都进入了郓城县工农剧社。

1961年,嘉祥县寺后村又成立了柳子戏班,招收学员40多人,先后排练出《打登州》《抱妆盒》《斩窦娥》《拿法青》等10多部戏。村民都清楚地记得,第一出戏《拿法青》,白天学戏,晚上排练,10多天后登台演出,足足演唱了一二十天。外村人戏谑:“寺后的戏,不用听,再听还是《拿法青》。”这部戏由于学得时间长、演得多,最后成为看家曲目,在鲁西南很有名气。

柳子剧团三进国务院

1950年,柳子戏爱好者刘进堂、黄遵宪、郑兰亭、李永秀等多位老艺人,申请成立了郓城县工农剧社后,汇集了民间柳子戏精英,吸引周边县柳子戏名角加盟,演员阵容突破了“四生”“四旦”“四花脸”的局限,被山东省文化局、菏泽专署文化科列为重点剧团之一。传统剧目《黄桑店》《三盗芭蕉扇》等被选上参加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和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演出,《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分获演员奖。

1958年年底,郓城县工农剧社在济宁演出柳子戏《徐龙打朝》。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谭启龙在济宁地区(今济宁、菏泽)调查农村情况,菏泽地委书记处第一书记杨毅推荐其观看了《徐龙打朝》。这部戏的剧情是:明朝万历初年,奸相张从私造皇宫,毒杀民工3000人,以灭口吞没赈粮,并陷害曹州知府孙安的父亲致其身死。曹州知府孙安为民申冤、替父报仇,抬棺上殿,恳请皇上斩张从。然而,张从独霸朝纲,孙安以诬陷张从被定为死罪。最后,定国公徐龙手执先王御赐黑虎铜锤打上金殿,逼皇帝严惩了张从,赦免了孙安。

谭启龙观戏后,对骂殿、打朝等情节很感兴趣,认为孙安敢讲真话、为民请命的精神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当即指示杨毅要发扬孙安不怕死、敢讲真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1959年4月,山东省三级干部会议在济宁市召开,根据谭启龙的建议,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安排郓城工农剧社为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专场演出了柳子戏《徐龙打朝》,舒同观后赞不绝口。在会议上,舒同、谭启龙号召大家学习和发扬孙安精神。谭启龙作了三点指示:一是派专人整理、修改劇本,限期两个月完成,准备进京演出;二是济宁地区所有剧团都要移植《徐龙打朝》,到各地演出,让孙安精神家喻户晓;三是把郓城县工农剧社调到省里,成立山东省柳子剧团。

根据领导要求,山东省戏剧界权威专家赵剑秋、杨汉卿等人集中到一起,帮助郓城县工农剧社修改剧本,修改后的《徐龙打朝》的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1959年6月,舒同等山东省领导在珍珠泉礼堂观看了由郓城工农剧社修改后的《徐龙打朝》首场演出。舒同当即指示:将剧本名称改为《孙安动本》。首场演出大获成功,山东省领导决定正式公演,宣布调郓城县工农剧社到省城,成立山东省柳子剧团,组织省内一批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剧团老艺人一起,整理加工排演《孙安动本》《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等一批传统优秀剧目。

1959年10月24日,毛泽东主席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和《张飞闯辕门》,高兴地说:“张飞拿扇子,在其他剧种没见过。”“人们都把吕剧说成是代表山东的地方戏,依我看,应该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同年11月,山东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一个月。柳子戏《孙安动本》作为重点节目三进国务院,先后在怀仁堂、全国政协、团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等处共演出17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看了演出,《孙安动本》获得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时任《人民日报》主编邓拓用“左海”笔名,于11月24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东柳吟》,评价《孙安动本》:“编排史事作传奇,万历江陵岂有知?正气如虹吞北斗,孙安合是古人师。”1962年,上海海燕制片厂将《孙安动本》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从此,山东柳子戏《孙安动本》风靡全国,各地剧种争相移植演出。

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

柳子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鉴赏价值同样也得到现代人的认同与喜爱。1998年,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音乐会上的开场唢呐独奏曲,源于柳子戏音乐曲牌《一枝花》。柳子戏传统剧目《玩会跳船》中的音乐,被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音乐教材中。

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它的剧目、表演,数百年来都起到了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它的许多剧目都展现了扬善惩恶、清正爱民、精忠报国、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等高风亮节的品德和精神。这为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生活,弘扬社会人文精神和优良道德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山东省柳子剧团编印出版了《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录制了一批经典剧目的音像资料,创作排演了《风雨帝王家》等新编历史剧,这是继《孙安动本》后的又一部力作。2004年9月,在阔别首都舞台45年后,柳子戏再次进京演出,将《孙安动本》和《风雨帝王家》奉献给首都观众,受到各界好评,柳子剧团再创辉煌。

新时代的柳子戏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走向广阔市场,为促进黄河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郓城县剧社工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戏剧演出
郓城县社会组织对困境儿童的帮扶探索研究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郓城县生猪市场现状及下半年趋势分析
冲锋剧社在唐县
关于郓城县就业增长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