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BIM课证融合的改革与实践

2022-04-24 10:49:06朱争光
教育观察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证证书课程体系

李 娜,朱争光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300)

一、引言

建筑产业的不断转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建筑信息模型(即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GIS等信息技术助推建筑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向智慧化进行转变成为可能。[1]为推广BIM技术、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等制度和规范先后出台,为进一步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增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能力,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塑造建筑业新业态,促进智慧建造和智慧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的扶持。[1]因此,BIM技术作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应用的核心技术,是实现建筑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重要支撑。

产业转型,人才先行。行业BIM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建筑类职业院校是BIM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但由于高职院校BIM课程教学的滞后性,BIM技术人才的匮乏,产业转型乏力。为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得到大力推行,BIM作为国家首批1+X试点证书之一,旨在提升建筑类职业院校BIM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2]

二、云南省1+X证书制度下BIM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情况

(一)云南省1+X证书制度下BIM证书试点工作情况

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建筑类高职院校以及培训评价组织开展BIM证书试点工作的调研,得出BIM证书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云南省职业院校开展1+X(BIM)证书试点情况

由表1可看出,云南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报考人数大幅增长,但覆盖面范围小。第一批试点院校有9所,第二批试点院校有24所(含第一批9所),其中有9所院校未开展1+X证书试点相关工作。经调研,未开展试点的9所院校普遍存在三个问题:教师BIM技能水平低,不能支撑教学开展;学校实训条件满足不了教、考、评要求;教师对1+X政策解读落实不到位。二是在通过率上,云南省的BIM证书较全国还有很大差距。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大多数院校开设的BIM建模课程仅能够满足BIM初级考试需求,对BIM技术应用(中级取证)开展授课的院校较少,且未形成有效的BIM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以支撑人才培养需求。第二,教师BIM技能主要靠自学,且大多数教师未进行过BIM技能系统性的学习,无法支撑BIM课程教学开展。第三,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二)1+X证书制度下BIM课证融合存在的问题

从云南省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开展1+X(BIM)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在开展1+X证书制度的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制约着BIM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BIM证书内容与课程融合度较低,教学广度和深度不够

通过对云南省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由于BIM教学资源、师资和实训条件有限,BIM课程开设的面不广。其以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等专业为主,课程教学过程仅强调三维建模而忽略了BIM技术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应用。同时,由于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与BIM证书融合度不高,云南省内多数职业院校只能停留在BIM初级证书的取证上,能开展BIM中级证书取证的院校只有两所。两所院校通过一年的努力,将BIM中级证书的通过率从0提升到31.8%,但也只通过了21名学生。低通过率、低覆盖面反映了BIM在云南省内建筑类高职院校的课证融合推广上所面临的难题。

2.专业课程相互独立,未融合BIM技术形成有效的BIM课程体系

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8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BIM建模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以及专业拓展课,没有融入BIM知识。其BIM课程体系的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使BIM技术在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管理核心价值未能得到体现。

3.教师BIM课证融合的课程开发能力较为薄弱

BIM技术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要具备BIM的相关理论知识,熟练使用BIM软件建模,会利用BIM软件进行设计、成本分析、协同管理等。[3]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对BIM的了解大多停留在BIM就是建模软件的概念上,没有系统学习过BIM相关知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师资不能满足BIM课程教学和考证培训要求,更不能有效支撑BIM课证融合的课程开发。

4.BIM教学条件和实训室建设滞后,不能有效支撑BIM课证融合的实践教学

BIM建模软件对实训室硬件要求较高,云南省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大多没有BIM教师工作站、配置较高的台式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BIM软件单一、不系统。实训条件仅能满足BIM初级教学、实训和取证的要求,无法支撑BIM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及BIM中级和高级的教学、实训、培训、考评工作的开展。

对此,本文根据国内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BIM课证融合研究的情况,立足政策导向,探索新时代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课证融合的改革,基于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适应于职业院校BIM证书的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不大量增加课时的基础上,调整授课内容,将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效融入课程体系,重新修订BIM融入课程以后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法。

三、1+X证书制度下BIM课证融合的改革及成效

(一)BIM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1.搭建“1+2+4”的BIM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平台

我校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1个院级BIM工作中心,负责开展BIM课证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组建了“校内+企业”2支教师队伍,负责按照不同级别证书的要求。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4个课程平台上开展BIM课证融合的教学与实践应用研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1+2+4”的BIM课证融合人才培养平台

二级学院院长任BIM工作组组长,统筹整合了学院、教研室、教师的资源,制订了1+X证书制度管理办法,旨在促进BIM课证融合改革研究工作的实施。同时,我校聘请企业BIM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BIM课程资源,把学校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企业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融合起来,有效提升教师团队BIM课证融合的课程开发能力。

2.深化“三教”改革

要推进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有机融合,就必须深化“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改革)。[4]

第一,教师队伍改革。根据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培训教师的技能要求,我校联合企业组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BIM课程。通过“走出去”策略,让校内专职教师参加BIM专项训练、讲座论坛、沙龙、调研访谈、行业协会等,提升BIM技能;通过“请进来”策略,聘请企业BIM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团队。同时,与开展BIM技术应用的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打造出一支满足教育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第二,BIM教材改革。开启BIM课证融合的进程后,原有的课程教材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内容要求,而目前已出版的常见的教材有《BIM概论》《BIM建模基础》等,但真正涉及BIM技能应用、基于BIM实训项目开发的教材较少。因此,我校联合企业,将BIM等级证书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结合BIM技术岗位工作内容,自主编写符合课证融合的教材,真正实现BIM课证的有效融合。

第三,BIM课程教法改革。我校通过慕课、混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发BIM课程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教学的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视频、图纸、已经建好的模型资源等)。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以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3.建成BIM工程实训中心,保障BIM课证融合实践改革

2020年9月,我校根据BIM证书初、中、高级对实训条件软硬件的要求,建成了满足BIM系列软件运行要求的BIM工程实训中心。同时,我校引进了欧特克、广联达、鲁班等软件,以满足建筑类相关专业的BIM教学、实训、培训、考评的需求。

(二)BIM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

我校教师联合企业BIM工程师,结合BIM技术工作岗位,根据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整合了我校的教学资源,建立了BIM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课证融合课程体系

1.整合专业基础课程

结合BIM初级标准,我校对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教师利用BIM模型向学生展示建筑构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我校还增加了BIM概论课程,为后续BIM建模奠定理论基础。BIM建模课程由原先的第三学期调整至第二学期,让学生在掌握识图和制图的基础上进行BIM建模技能训练,为后续BIM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融合BIM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

根据BIM中级(工程管理方向)等级标准,我校在建筑施工组织、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课程中适当增加学时,融入BIM技术应用的教学内容。例如,以往的施工组织管理课程中的“施工场地布置”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常存在教师讲授不直观、学生难以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的问题。在融入BIM技术后,教师的授课更具针对性。在内容讲解时增加BIM场地布置以及优化的实操的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BIM技能。

3.开设BIM技术专业训练课程

我校改革原有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内容,针对不同级别的BIM证书进行了BIM专项课程训练。学生在已有的BIM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通过专项训练,具备了考取BIM(高级)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实际工程项目BIM的综合运用的实战训练。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第一学年的识图制图课程和BIM建模课程的学习以及认识实习的BIM实操强化训练,即可报考BIM初级。第二学年各专业课程融合BIM技术,辅以跟岗实习中BIM中级的强化训练,学习完毕后学生可报考建设工程管理类BIM中级证书。第三学年遴选BIM技能比较好的学生进入BIM咨询的企业参与实际工作,锻炼学生的BIM综合运用能力。到第六学期,学生结合BIM实践经验可考取BIM高级证书。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充分融入BIM证书的标准,既保证了学历证书“1”的根本和核心作用,又让“X”证书赋能学历证书“1”,真正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三)1+X证书制度下BIM课证融合的改革实践成效

从2019年试点工作开始,我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课证融合的改革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BIM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1+X证书制度下BIM课证融合的改革与实践工作提高了BIM证书的取证率,我校的BIM证书通过率在云南省名列前茅。成功考取证书的学生大多顺利进入省内BIM研究与应用的单位工作,这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稳定的BIM技术人才队伍。

2.BIM证书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深化了校企合作

我校依托现有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及实训条件,联合企业组建BIM技术研发中心解决企业BIM技术难题,开展BIM咨询、岗前培训、考证等服务,充分利用了资源优势进行社会服务。同时,我校积极探索BIM教学标准,在创造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教师队伍BIM技术显著提升

我校统筹优质师资,打造BIM课程师资团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BIM课程融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对承担BIM证书试点工作的教师给予制度的保障和资金的支持。在此期间,我校培养出了11位承担BIM课程教学的教师,其中,6位教师取得BIM师资培训合格证,1位教师参加2020年全国第一届技能大赛建筑信息建模赛项执裁工作。

4.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

第一,搭建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的BIM技能竞赛平台。从2018年开始,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BIM各级各类竞赛,获奖20余次。学生参加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云南省选拔赛荣获第一和第四,并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选拔赛。我校承办了2021年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信息建模赛项,我校学生荣获第一和第九。通过以赛促学,我校不断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BIM的学习中,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养成。

第二,建立BIM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由二级学院BIM教师、企业的BIM工程师和BIM技能较好的学生共同组成,将企业里的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工作室。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指导学生分别完成建筑、结构、安装、机电、装饰等三维建模,并进行碰撞检查和设计优化、成本管理、施工模拟等应用。依托BIM创新工作室,锻炼了师生的BIM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成立BIM学生社团。我校吸纳了竞赛获奖学生加入助教、讲师队伍,为学生社团进行BIM培训。一方面,这给学生提供了技能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自发的BIM学习氛围,助力BIM教学的开展。

四、结语

BIM证书作为首批1+X证书之一,证书本身对建筑类专业知识体系和实施院校的软硬件要求较高,试点院校试点工作开展的效果参差不齐。本研究通过调研总结云南省BIM证书试点的现状发现,BIM课证融合度低、BIM课程体系不系统、教师BIM课程开发能力弱、BIM实训条件不足等是造成试点工作开展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对此,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建立BIM实训中心等基础上,结合BIM技术在岗位工作领域的应用,开发了适应于1+X证书BIM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了BIM课证融合的教师、教法和教材的改革探索。实践证明,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了我校BIM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这些措施也适用于云南省其他建筑类职业院校的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课证证书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CSCD收录证书
草原与草坪(2022年1期)2022-05-11 10:44:40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6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