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针灸的基础是传统中医理论,通过针刺、艾灸对人体腧穴、 经络进行刺激,实现保健、治疗的目标。作为非药物疗效的针灸,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更容易为大家接受。针灸包括针刺、灸法、耳针、穴位贴敷多种方法,形式多样,但机理相同。通过针灸治疗,帮助患者通经活络,起到调理气血和提高脏腑功能的作用,以此实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本文为你普及简单的针灸治疗常识,仅供参考。
1.针刺治病机理
针灸的作用是通经络、安神活血、补泻脏腑、调理阴阳的功能。其中疏通经络是根据中医理论“不通则痛”,通过针刺疏通经络,以此止痛。安神是对穴位针刺,选择风府穴针刺,用于失眠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样针刺风府穴还能起到治疗嗜睡的作用。可见,针刺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针刺后会影响血脉,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管扩张充血,针刺后周围变白再变红,向周围扩散。针刺后可缓解口干、痰多的症状,具体选择何处穴位化痰,具体效应治疗机理尚缺乏有效的说明。补脏腑,针刺无法为脏腑提升营养,不能对脏腑直接补给,针刺后也不会使脏腑内气血精微流失。补阴阳,针中无阴无法滋阴,无邪不会损伤阴阳,其理论需要进一步讨论。可见,以上相关理论说法并没有涉及到针灸治疗的实质内容,具体针灸起效还要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人体五大联系,人体作为连贯的、自成系统,各部可划为卫脉、血脉、毗连脉及极联联系、层连联系等。其中卫脉指神经系统,血脉指血管系统,毗连脉指神经和血管连接组织,极联联系指极与极联系系统,层连联系指层与层间联系系统。
2.针刺治疗的功效
以痛为出发点研究,针刺后,患者首选会产生痛感,通过疼痛的刺激,起到消除疼痛的作用,即由痛到可耐受、不适这一过程。关注疼痛会对疼痛过于敏感,如果不关注疼痛,则可以减轻疼痛感。针刺操作后,通过针刺局部皮肤疼痛感,对原本疼痛部位关注进行转移,以此缓解原来的疼痛,实现针刺调神的功效。通过针刺治疗可以对引起疼痛化学物质进行消耗,以此减轻疼痛感。可见,针刺产生疼痛后会减少疼痛介质,从而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起到调理卫脉的功效。通过针刺皮肤局部,周围变白再变红,红晕扩散,表明针刺可扩张血管效应,具有调节血脉的功效。针刺后产生疼痛感,为适应疼痛,机体会对身体力量进行协调,通过调动协调能力,保持正气的充足,提高机体的适应力,以此快速缓解疼痛,如果正气不足会影响适应力,疼痛加重,止痛效果不佳。可见,针刺后产生疼痛,会减轻对原来疼痛的注意力,对疼痛介质进行消耗,以此提高患者对疼痛的适应力,即提升疼痛阈值,促进血管收缩、扩张和充血,提高机体的自适应反应能力,实现对气血阴阳的调节,帮助脏腑功能调节到正常状态。而正气足,调节速度快,病情康复快,反之则效果差。
通过对上对针刺治疗原理的分析,发现针刺不同穴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处穴位针刺治疗会用于很多部位疼痛的治疗,既非特异性止痛,同时也有某处疼痛只对同一穴位有反应,此为特异性止痛。
3.灸法的功效
艾味苦,性温,可归于脾、肝、经,以之灸火,可除百病。作为重要的施灸材料,使用艾灸可帮助机体温经通络,帮助行气血,散寒湿,回阳逆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叶中挥发油能对中枢神经起到兴奋、解热等作用,同时可以帮助镇咳平喘、抗菌和抗过敏等治疗。将艾制成艾绒,芳香易燃,穿透可达脏腑,用于养生保健在民间广为流传。
灸法配合针法治疗,能帮助中层得调理营卫,气血和阴阳,从而帮助机体调理脏腑,最终实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灸法具体功效主要有:温通经脉行气血,气血运行遇温则散,遇寒则凝,使用艾灸则可以实现温热通经,疏通血气的功效。灸法还可强壮元阳,有效预防疾病,真气壮则人强,艾为辛温陌热之药,由火助,两阳协同可实现补阳壮阳,补充元阳气,强健身体的功效,帮助人体培补元气,对疾病实现较好的预防作用。灸法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于中脘施灸,起到温运脾阳和补中益气的作用,而灸足三里则可以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利于营养吸收,起到濡养全身的作用。同时,灸法可起到升举阳气和密固肤表的作用,由于气虚下陷,导致清阳无法上举,卫阳不固,灸法可帮助升举阳气,起到调理营卫,健身防病的功效。
4.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操作者要严肃认真,针灸前对患者讲明要求,取得患者同意后,再操作治疗。针对患者体质施灸治疗,准备选穴,灸穴避免过多,保持均匀的火力,发生晕灸要按晕针方法处理。针灸时为避免艾火将患者衣物烧着,操作后要熄灭艾条,避免引发火灾。针对昏迷或反应迟钝的患者,要控制针灸量,防止发生烧烫伤。其中脉象数疾,抽搐或过于瘦弱的患者,都不适用施灸治疗。在关节活动处,大血管处和妊娠妇女下腹处,均为不可灸部位。
一般在小儿囟门未闭合时,不宜针刺治疗,由于小儿配合度差,多選速针法,忌留针。对于孕妇妊娠低于3个月的患者,忌对小腹、腰骶部等穴位施针,而达到3个月鸡皮疙瘩时,对合谷、三阴交等针感强烈穴位也忌施针治疗,合并习惯性流产时忌用针刺治疗。对于皮肤出现感染或溃疡的患者,不适宜针灸治疗;在为患者施针时,患者如果产生强烈的触电感,或者有明显的疼痛感,要及时退针,不适宜继续施针治疗。对于精神过度紧张,过度劳累或饥饿的患者也不适宜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时尽可以避开血管周围,避免引发出血。尤其是合并自发性出血症状,一旦出血不止,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不适宜针刺治疗。对患者的眼、项、胸背、胁肋等处用药时,要准确选择穴位,控制针刺合适角度和力度、深度,才能确保治疗效果,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5.针灸配合操作按摩
中医经络穴位找准穴位,特定穴位或经络循行部位,于特定反射点,进行按摩,可以起到配合针灸疗效,调理体质的作用。其中循经定位是指通过疾病症状,确定压痛点,通过按压、艾灸等操作,由经络大体循行路线进行按摩,能有效配合针灸的疗效。
综上所述,人体发生疾病,大多由于阴阳失调或者脏腑失衡,所以,通过针灸对经络、穴位等治疗,遵循经络循环,结合病理变化,进行辩证归经取穴治疗,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