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探寻新航路”一课为例

2022-04-23 02:39周丽甫王燕燕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航路史料中考

周丽甫,王燕燕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河北 保定 071000)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统称为中考)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拓宽试题材料选择范围,丰富材料类型,确保材料的权威性,杜绝政治性和科学性错误。”《意见》规定了材料选取的原则。选取合适的材料,是试题命制的前提。对考生而言,正确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中考成功的关键。纵观2021 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对阅读考查的特点有明显体现。下面以2021 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一:粮食生产关乎国运民生。国家之大,粮安天下。

材料一:

1964 年,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杂交研究。1973 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优势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亩产700 千克到1149 千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不断取得突破。1976 年以未,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 亿亩,增产稻谷8500 亿千克。

材料二:

1978 年底,一直靠吃政府救济粮过活的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 户农民私下把土地包干到户。虽然土地、人没有变化,但产生了惊人的效果:1979 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65 万千克,相当于1966 年至1970 年产量的总和。

1982 年1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粮食总产量因此由1978 年的3047.65 亿千克增加到1984 年的4073.05 亿千克。

(1)据材料一、二,归纳在粮食生产问题上农业科学家、农民、党和政府各采取的方案。这些方案取得的成效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效都对我国成功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哪一方面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此题考查了袁隆平研究籼型杂交水稻、小岗村包干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点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分析、提炼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能读懂设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农业科学家”“农民”“党和政府”三个主语,以及“各”“分别”“方案”“成效”,据材料信息“首次育成优势杂交水稻”“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农民私下把土地包干到户”“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可分别得出采取的方案;第(2)问据材料信息“增产稻谷8500 亿千克”“小岗村迎来大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因此由1978 年的3047.65 亿千克增加到1984 年的4073.05 亿千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成效。但在实际作答中,很多学生将题干中的“分别”一词审漏,造成学生答的都是共同成效“粮食产量增加”。也有同学将“据材料一、二”审漏,造成学生答成效时未从材料获取信息,而是完全照搬课本,也有的学生完全照抄材料原文,未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归纳或概括归纳不到位,不能熟练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过于口语化。

河北省中考试题也体现出了对学生阅读深度与广度的考查和重视。

例二: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英法联军的侵略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的侵略

本题主要借用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的一段话,巧妙地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并解读他口中的“祸乱”是什么事件。统编版历史教材中提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是镇压义和团运动,作为此次战争的侵略者的英国,应该不会认为己方是“祸乱”,由此推理出“祸乱”应为义和团运动。对于本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审辩式思维,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题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无形延伸了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认识的宽度,也增加了此题的难度。对于此题,相当多的同学选择了D项,主要是未考虑到题干所提到的这段话是出自谁之口,站在哪方的角度上。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统编版历史教材并未提到法磊斯这个人物,对他的事迹并不了解,那么他是否有可能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上来评判八国联军侵华呢?假设这一观点成立,法磊斯定不会如材料所言将征收赔款说得理所当然,所以从逻辑推理上D 是不成立的。为了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性,课上我也补充了有关法磊斯的史料,通过拓展阅读进行印证。

可见,河北省中考试题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也逐步意识到学科阅读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开展学科阅读教学无论是践行历史学科承载的育人功能,还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初中学生由于阅读时间、经验、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着很大的阅读障碍,他们擅长机械记忆知识点,在遇到历史新材料新情境时,往往不知所措。那么如何开展历史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呢?笔者结合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 课“探寻新航路”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笔者认为,在指导历史学科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和学生应明确各自身份;第二,教师选取阅读材料的依据;第三,以精读策略指导历史学科阅读。

第一,在历史学科阅读中,教师和学生应明确各自身份。

在学科阅读中,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明确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即所负担的任务必须明确。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既是学科阅读指导的主要参与设计者,又是学科阅读材料的参与筛选者,还是学科阅读方式、策略实践的引导者。而学生在学科阅读中则应成为阅读规划与设计的参与者、阅读方式尝试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探究者。总之,笔者认为,历史学科阅读从设计规划到史料筛选再到阅读方式的探索实践都应以师生共修、共研、共创的原则贯穿始终。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是学科阅读的参与指导者而不是执行实施者。

第二,教师选取阅读材料的依据。

就阅读素材的选择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教材的结合度,应该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这样既可以让知识回归原典,又可以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学生的适配度,史料选取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情,把握好难易程度,既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又不能过于复杂,使学生不能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读分析;中考的相关度,基于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和阅读能力考查特点选取材料,拓宽材料的选材范围,丰富材料的类型,确保材料的权威性,保持材料的鲜活。以“探寻新航路”一课为例,笔者首先利用以“我眼中的新航路”为主题的KWL 表对所在学校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学情调查,KWL 表上显示的部分问题和统计结果如下:

1.KWL 表部分问题:

A 你知道新航路吗?

B 你知道哪些航海家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C 你了解这些航海家的事迹吗?

D 你听说过大航海时代吗?

E 你看过哪些有关大航海时代的书籍?

F 你能介绍一下这些书籍吗?

G 你还想学到什么?

H 你喜欢通过何种方式了解新航路开辟?

I 通过学习请你评价一下新航路的开辟。

J 通过本课史料的阅读你收获了什么?

2.统计结果:

从以上的调查统计不难看出:本校九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历史素养积淀,但每个人的阅读理解水平及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素养能力不尽相同,且差距较大。如果直接在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意见》精神的专著中选取史料,其受众覆盖面必然有限。于是,笔者又进行了一次针对于全年级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从《哥伦布传》《世界史·近代史编》《航海日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四部著作中节选了与教材内容关联性较高的各100 字左右的文段,让学生就难易程度进行投票。最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节选文段以78.89%高票入选,而《哥伦布传》《世界史·近代史编》《航海日记》分别以50.39%、32.87%及23.43%位居第二、第三、第四位,于是笔者将后三部著作的部分文段节选作为本课的学科阅读辅助资料和中等、优尖生进一步提升学科素养能力的选读篇目。

第三,以精读策略指导历史学科阅读的初步尝试——以“探寻新航路”为例。

初中历史学科阅读的有效策略是近年来老师们竞相研究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以新课程标准和《意见》的精神为指导,在分析2021 年河北省中考历史相关试题的基础之上,以九年制义务教育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探寻新航路”这一课为实施载体,对精读策略指导历史学科阅读进行了一次初步尝试。

步骤一:了解班情,选取材料。

选取过程见上文。

步骤二:积思众筹,订立框架。

利用KWL 表了解到多数学生对名人生平传记非常感兴趣。依据学生需求,笔者订立了以哥伦布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贯穿始终,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世界史·近代史编》和《航海日记》《哥伦布传》节选部分相关文段作为全课支撑的基本框架。

步骤三:以精读策略指导历史学科阅读的初步尝试。

笔者认为应将精读史料定义为对史料研习过程中的深层次加工。它不仅注重从宏观上厘清史料间的逻辑关系,更注重通过标识、批注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某些史料的隐含信息进行挖掘,使之条理明晰,进而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全面的认识。以《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这一篇目节选为例。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这段史料,而后询问学生对这则史料的内容是否存在疑问,并指导学生将产生疑问的文段在原文中勾画标识出来。

……但是1435年随着郑和的死去,中国远航船队的帆影也在海面上消失了。而在西方半个世纪之后,却迭连出现了三个著名的人物。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跨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7年,葡萄牙人达加马绕过了非洲的好望角,于第二年到达印度。他是第一个通过海路从西方来到东方的人。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向东进入太平洋,虽然他本人在途中被戕杀于菲律宾,但他的船队则继续航行,并于1522年返回欧洲,历三年之久,绕地球一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于是学生们标识并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为何“1435 年后,中国远航船队的帆影在海面上消失了”?

2 .为何“而在西方半个世纪之后,却迭连出现了三个著名的人物”?

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上述的两个问题实际还可以归结为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中国渐趋衰落,西方日渐兴起。得出这个答案后,我再次指导学生把文段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词或字用特殊符号标识出来,并讲一讲标识它的原因。经过再次阅读学生们在文段中标识了“消失”“迭连”等词语。对于标识的原因,学生大多从民族情感的角度解释“消失”“迭连”。此时,我首先肯定了学生所具备的爱国热忱与家国情怀,而后我引导学生关注了“戕杀”这个词。这个词的本意是死于冲突。接着我问学生“麦哲伦被戕杀于菲律宾说明了什么?”。学生给出两个结论:一、麦哲伦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二、麦哲伦的航行是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的。通过标识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对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有全面的认识。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相关内容,并思考最初的两个问题,并建议学生可以把思考的角度以批注的形式写在原文旁边。学生们经过组内讨论大致得出了结论,而这恰恰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上述示例,在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阅读,自行提问、自我思考三个环节的同时,也促成了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到高阶的转化。

步骤四: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拓展阅读。

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本课的学科阅读材料外,还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设计与本课有关的拓展阅读。如本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寻找古今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这些地图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总之,在强调落实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在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引导下,如何开展学科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涵养历史学科素养,最终在今后的中考中做到游刃有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航路史料中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基于交叉航路影响的航路容量模型研究
应召反潜时无人机监听航路的规划
托勒密世界地图与新航路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