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娜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实践、实用、实干”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同时也为高校课程设置指明方向:强调突出其实践性与应用性。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校外语院系的主要支撑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面对地方性学校办学宗旨的转变,指导方针与政策的变化,各种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对传统文学课程的冲击等挑战,英美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院校设置中的重要一环,是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1]对于新建本科院校中传统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应当改变其被动狭隘的现状,紧密结合“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方向,适应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及研究问题能力、思辨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人文关怀等情操。英美文学课在新建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恰当的建议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凸显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向的重要课题。”[2]
第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英美文学教学: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综合远程教育平台、视听媒体等先进技术适应英美文学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特征,将文本、影像视频、动画音响等模式介入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率与精准度。第二,翻转课堂促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重新调整课内外时间,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与同学在线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上课时就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达到更深层次消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其特点是:视频等学习材料短小精悍,针对性强,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和课堂互动重构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三,构建语料库促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文学语料库(Corpus Linguistics)是以语篇为基础对语言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文学语料库可以收集并科学地组织起一套语言文化欣赏材料,具有文学性、对象性和反馈性等特征,进行文学特别是作家文体风格研究,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者文学和语言修养的教学目的。第四,智慧化混合式英美文学教学体系研究:各类基于云端服务的教学平台以资源的高度整合、交互式技术的使用等优势给教学实践带来极大影响。从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交互式的虚拟学习空间、泛在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全过程的综合考评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混合式英美文学教学体系。
第一,教学内容老套,缺乏针对性: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文学史+选读”的模式,内容从古英语时期开始,但早期作品阅读难度大,有限的课时量内只能完成从古英语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内容,对现代主义和当代文学作品讲解甚少。第二,课时量少: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丰富,既包括文化历史背景,又包含作家生平、作品简介及作品主题思想,还蕴含各种文学流派及基本文学批评理论常识,要把所有内容都融入到教学中,显然课时是不够的。第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有限的课时内多数教师依然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3]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即使有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也只是把板书内容转移到了屏幕上。第四,评价体系单一化:当前的英美文学课程评价是以终结性方式进行的,一般是以每学期期末试卷成绩作为这门课的评价成绩。这种以闭卷做题的考试成绩为依据的终结性评价体系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如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得以提升,未能发挥过程性学习的优势,也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与评价。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4]基于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建立了以戏剧表演为核心的翻转课堂。
线上教学环节包括MOOC,SPOC 和云课堂,线下环节包括基于情景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围绕目标任务展开的学生线下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优秀的慕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内容;通过私播课,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为学生搭建通往慕课的阶梯,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补充;学生通过云课堂随时进行讨论交流,在线学习。课堂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表演、展示、分享、讨论、反思,逐步达成学习目标;以任务为导向设置的各种学习活动可以保证学生课下线下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课堂任务的顺利实施。
教学内容模块化:基于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分割。本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主要集中在了解英国各个时期的文学文化背景;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分析能力等;素质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合作意识、问题意识、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基于此目标,教学内容分为文化模块、文学模块、文本模块、文论模块和思政模块。文化模块和文学模块主要通过MOOC 和SPOC 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文本模块主要通过任务型教学和翻转课堂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线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戏剧表演为主;文论模块通过线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思政模块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表1 所示:
表1 基于情景式模块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模块化设计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以戏剧表演为核心的英美文学翻转课堂,具体的要点如下: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主导作用转换为统筹指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课堂有效进行的促进者。尤其在戏剧表演的推进下,更能体现教师引导者的角色:提前安排选择表演戏剧、小说章节、阅读的文字资料;分配学习小组;制作并提前发布视频资料(一个问题为一个短视频)等课件,“利用微课打造文学课堂,发挥技术优势,将碎片化的教育内容以结构化资源的形式呈现出来”。[5]教师需要充分备课,不仅包括课本知识,还要准备相关资料,充分体现文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课上教师操控整个课堂,如表演时间安排,学生参与评价、讨论时间,小组代表呈现讨论结果,教师在讨论基础上进行补充讲解、回答问题、评价分析、总结。
(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从静到动,从单独听课记笔记到小组合作表演戏剧、改编剧本、课件制作、讨论疑难、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形成一系列的课堂互动环节,与教师主动交流,达到提高文学审美能力的目的。
(3)课堂内容设置:戏剧表演、课件展示、讨论问题、回答问题,集中在对问题的研究上。
(4)教学形式:学生课前在线学习、课上表演戏剧、展示课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教师串联知识点,解答疑难点。
(5)教学技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表演、合作制作课件、交流、协作、讨论。
(6)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由单一的作业形式拓展为表演、线上学习时间、作业和测试、讨论、签到等部分构成。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中对外语类专业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6]2020 年6 月5 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了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其报告《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落实落实再落实 提高提高再提高》,强调要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7]外语文学类课程“需要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语言与社会文化机制相互作用。”[8]
表2 基于情景式模块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翻转课堂设计
表3 基于情景式模块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评价体系设计
因此,根据教学大纲,提炼了思政内容,并确立了思政目标,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系统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区分了思政重点和思政难点。以《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为例:通过对《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知识体系的重构,搭建融入上党地区或三晋地区文化文学元素为主的新型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思政为目标依托,内容依托,实现课程思政与本课程的同构同行同效,构建从“知识选择”到“价值挖掘”再到“人格塑造”[9]的梯度模式,达到人格至善的整体教育逻辑发展。
(1)制定一套合适的剧目汇编,教师根据学生所处年级与学习程度、能力程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选取一系列针对不同学期的剧目。
(2)戏剧表演与翻转课堂的紧密结合:课堂戏剧表演实践—配合课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搜集意见及建议。
(3)转变教师教学思维模式:通过进行戏剧表演推进英美文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角色与思维模式。
(4)转变学生学习模式:通过戏剧表演,剧本改编,课件制作一系列环节的实践,学生学会提出专业化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学习者进行研究式的学习。
(5)完善英美文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对戏剧表演,课件制作,剧本改编,讨论结果,学期论文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6)构建与《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相匹配的课程思政体系,融入本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表4 基于情景式模块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思政内容设计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线上文学史线下文学作品赏析的循环结构模式,运用情景式表演再现经典作品,翻转课堂。将慕课及私播课转化为录课视频,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构建了现代技术支撑下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有效组合教材与教学视频。课程建设中通过超星尔雅学习平台教师发布相关学习音频及视频,PPT 及链接,构成任务点,每次课前发布相关讨论,作业,课后发布章节测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线下学生根据学习平台引导设计情景式表演阅读作品,改编、撰写剧本,编排剧目,制作PPT,预演练习,在互助式情景表演中先解决基本阅读及理解障碍问题。课中学生边表演边讲解(同时拍照摄像),之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解决疑难问题。运用在线课程运行中生成的各种数据,形成大数据管理,以此对标课堂授课重难点。教学评价为形成性评价。
综上所述,培养应用型地方性人才的核心在于“应用”和“实干”,只有转变教与学的思路,才有可能实现向地方性,应用型方向靠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产业也随之发生巨变,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需求,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产出培养与时代衔接的人才。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应当发掘现代技术下的人才培育机制,学习各种技术功能,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信息化教育理念,才能产出优异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