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科研处,安徽 合肥 230001)
医院信息平台是一个集成各类应用系统以及日常运营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作平台,可实现医院内部业务应用系统的协同性和互操作性,形成一个互联互通、支持辅助决策的医院业务协作平台[1]。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统计信息中心)开展的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以下简称:互联互通测评)工作,通过对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项目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以及互联互通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推动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2013 年统计信息中心组织开展互联互通测评方案验证性测试工作,2014 年正式开展测评工作,截至2020 年,通过测评的医院共191 家[2],根据CHIMA《2019-2020 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参与互联互通测评的医院占34.51%,其中获得四级甲等(即采用总线技术)以上的医院占总调查的10.03%[3]。2021 年7 月、11 月,统计信息中心分两批次公布了2020 年度互联互通测评结果,两批次新增240 家医院通过测评[4],由此可见各级医院参加测评进程大大加快。国办发〔2021〕18 号文件《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5]。医院信息化是智慧医院的基础,而医院信息平台是实现医院信息标准化的核心技术,也是建设智慧医院信息系统体系的重要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于2019 年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最高测评等级为五级甲等,目前暂无医疗机构达到此等级),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探讨医院信息平台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5450 张,2020 年集团门诊量501.3 万人次,出院26.5 万人次,手术13.48 万台次。在2019 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跃居第24 位,等级A+。该医院具有多院区、高业务量、分院区专科化多元发展、集团化管理等特点,且实行“人、财、物、信息、管理”统一管理的模式,因此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至关重要,是支撑其开展医疗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抓手,其中医院信息平台在解决分院区间系统互联、业务互通、信息共享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多院区、高并发业务量也可检验医院信息平台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2015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建设医院信息平台。各分院建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院区间信息系统不互联互通,给患者就医、医生坐诊及医院管理等,带来诸多问题[6]。经充分调研、论证,医院决定采用“系统大集中+医院信息平台”模式(图1),即统一各分院信息系统,集中部署于总院信息中心机房,各院区统一使用的系统需具有多院区管理功能,所有系统通过接入医院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分院区间计算机网络采用双链路、环网拓扑结构(图2),以保障信息系统对各分院业务支撑的不中断,微创中心、传染病院区分别就近接入环网中的总院、南区节点。
图1 多院区信息系统“系统大集中+医院信息平台”部署
图2 院区环网
本项目于2015 年4 月启动,2015 年10 月完成,达到了预定目标:①实现院区间门诊“一卡通”和跨院区办理住院等;②实现各院区门诊排班信息统一发布,统一预约、挂号等;③实现跨院区管理患者,调阅诊疗信息,下医嘱、会诊等;④实现跨院区发布检验、检查、病理报告等;⑤实现各院区统一的医疗质量及医保管理等;⑥支持多院区的数据获取、统计及分析等;⑦支持集团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及统一管理的需求;⑧成立集团信息中心,实现各院区系统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运维。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按照互联互通测评要求,围绕数据资源标准化、互联互通标准化等完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于2019 年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
按照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7]要求,医院信息平台既应实现接口标准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也应实现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并进一步建立数据应用支撑体系,即临床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科研数据中心等。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医院信息平台应用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以HIS为核心汇聚点、异构信息系统之间互联的接口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Enterprise Service Bus 企业服务总线(ESB)为核心的标准化接口互联模式,实现医疗机构众多异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信息平台采用Ensemble2016 中间件,通过ESB 集成各类应用系统80 多个,因业务量大,所以基于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建立4 台ESB 服务器,其中2 台(ESB110、ESB106)分别集成院内业务、自助服务(包括手机端),日均消息吞吐量1000 多万条;另1 台(ESB115)主要用于临床数据中心抽取数据;第4 台(ESB107)用于集成新增业务系统。以下以ESB110服务器为例,图3 是ESB110 服务器2021 年7 月每日消息总量情况,其中7 月29 日(星期四)消息吞吐量达到9684785 条,为当月该服务器单日最大消息量,7 月4 日(星期日)消息吞吐量5 255 082 条,为当月单日最小消息量。表1 为2021 年7 月12 日-8 月1 日ESB110 服务器每日消息入量(业务系统发送至ESB 消息量)、消息出量(ESB 推送至业务系统消息量)、总吞吐量(消息入量与出量之和)、失败出量(未成功的信息出量)、失败出量比例(失败出量与消息出量之比)。ESB110 服务器日均消息吞吐量8 147 346 条。图4 是ESB110 服务器2021 年7月29 日消息类型,当日有50 种消息类型。其中消息量前10 名的消息类型分别是文档注册、生命体征推送、医嘱执行记录、医嘱执行记录状态变更、文档检索、医嘱信息、患者基本信息、打印报告信息返回、叫号获取等候人数、挂号信息,见表2。
表2 2021 年7 月29 日ESB110 服务器消息量前10 名消息类型
图4 ESB110 服务器2021 年7 月29 日消息类型
表1 2021 年7 月12 日-2021 年8 月1 日ESB110 服务器消息总量
图3 ESB110 服务器2021 年7 月1 日-31 日每日消息总量
由此可见,医院信息平台较好解决了异构系统接口标准化问题,且在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高业务量、系统高并发访问环境下得到了充分检验,具有较高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可完全取代传统的以HIS 为核心的接口接入模式。尽管如此,在数据标准化层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虽然实施了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标准化、电子病历共享文档标准化,建立了主数据管理[9,10]、患者主索引等,但因为多数业务系统的标准化改造工程量较大且相关改造工作存在影响业务平稳运行的安全隐患等原因,造成多数业务系统(特别是HIS等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局限于使用和管理自身体系内的主数据,对于业务系统生成的数据,整合后通过清洗、处理后再装载入数据中心,即遵循“源头少改动、业务保稳定、数据后处理”的保守原则,从而导致数据标准化效率低、效果差,而且已建立的临床数据中心主要用于患者全息视图展现[11],尚未建立基于数据的应用体系。
因而,在系统互联互通过程中,提升数据标准化建设效果,实现数据在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和医学研究等方面的有效应用,是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国卫医发〔2021〕27 号文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 年)》提出,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12]。智慧医院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向智能化、智慧化迭代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建立、完善和发展医院信息化三大体系是关键,即以HIS 为代表的基于桌面应用的传统的线下体系、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的线上体系和基于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应用体系[13],在此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建立互联、物联、感知、智能的医疗服务环境,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效率,辅助临床决策和医院管理决策,实现患者就医便利化,医疗服务智能化,医院管理精细化[14]。而医院信息平台是实现三大体系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支撑,见图5。主数据管理是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据标准化的基础[15],医院信息平台是实现医院信息标准化的重要工具,是建立医院大数据应用体系的基础。因此,基于医院信息平台建立临床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科研数据中心等,并进一步构建基于数据中心的医院大数据应用体系是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发展的方向。
图5 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智慧医院架构
医院信息平台是实现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医院信息标准化的重要工具,在互联互通测评工作推动下,医院信息平台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应高度重视运用医院信息平台提升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质量,基于医院信息平台,建立临床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和科研数据中心,逐步建立支持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和医学研究的大数据应用体系,以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