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程
摘 要: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求实现反贫困目标和政策设计瞄准转向构建常规化扶贫机制,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极强的乡土性,在相对贫困治理方面具有独特优越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与相对贫困治理具有较强的契合性。通过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政策支持、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助力相对贫困治理。
关键词:相对贫困 农村集体经济 路径
我国的反贫困事业是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开展的,在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断调整的。当前,我国已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绝对贫困的消除并非意味着贫困治理的结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部脱贫,并不是说就没有贫困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指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相对贫困问题永远存在,我们帮扶困难群众的任务永无止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表明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心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入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阶段。
农村集体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与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将在相对贫困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首先要认清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反贫困瞄准对象和政策设计的转向,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相对贫困治理。
一、相对贫困治理的特点和瞄准转向
(一)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特点
相对贫困是个人或家庭对自己拥有资源的内在理性认知,是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可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但是,相对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并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同时相对贫困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相对匮乏感、相对剥夺感和相对排斥感,涉及主观感受和客体评价,因此相对贫困治理将呈现出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方面特征。
1.长期性。与治理绝对贫困比,相对贫困治理的时间更长、任务更重,相对贫困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从根本上讲,这种长期性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尚未极大丰富,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逐步缓解相對贫困,逐步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体而言,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以及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进而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中提出,这种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差距不可避免并不代表无能为力,我们既要正视和承认这个差距,也要发挥制度优势,主动作为,不断缩小差距,把差距控制在合理限度内。
2.艰巨性。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一方面,返贫问题依然突出。市场导向下资源向城市聚集是基本趋势,加之长期的二元结构影响,各种优势资源向城市聚集,尤其是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工作生活,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薄弱,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老年人因病致贫问题和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广大农村尤其是刚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部分相对贫困群体因自身发展能力弱,在教育、医疗、健康、发展机会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其思想观念和劳动技能难以很好适应现代市场要求,致使其无固定收入或收入较低,面临一些发展困境,很可能因为市场变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等原因而再次陷入绝对贫困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虽然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但是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农业收入所占比例不高,其他收入渠道不多。同时,较大的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加剧了治理的难度,有学者根据2018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设置为相对收入贫困线,估算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分别约为7000万人(汪三贵,孙俊娜,2021)。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医、上学、社会融入,以及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等需进一步系统谋划、扎实推进。
3.复杂性。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更难识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影响相对贫困的因素多且复杂,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不仅包括收入水平,还包括人们对于公平、正义、法治、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既有市场波动等经济性因素,又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非经济性因素;既有产业更替等周期性因素,又有技术进步等结构性因素;既有贫困人口自身的脆弱性等客观性因素,又有贫困文化融入、社会排斥等主观性因素;还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因素,且呈现出交叉融合的特点(吴振磊,2020)。加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发展水平不同,很难用明确的客观标准进行衡量,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
(二)反贫困政策设计的瞄准转向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贫困治理要实现瞄准转向,将方向转向相对贫困治理。新时期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仍然在农村,重点关注低收入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等脱贫不稳定群体,农民工、老弱病残等群体,特别是要关注刚脱贫的具备发展能力的群体。伴随着瞄准对象的转变,扶贫方式将由集中攻坚作战转向构建常规化扶贫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一体化推进相对贫困治理。坚持扶智和扶志相结合,更加注重相对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激发与培养,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其发展能力,让相对贫困群体逐步摆脱外界的依赖,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不断改善生活品质,实现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与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农村集体经济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具有极强的乡土性,能够有效发挥整合资源、合作发展的功能,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能够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农村集体经济在治理相对贫困的独特优越性
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农村集体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通过自觉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可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一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推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而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會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能够发挥集体优越性,又可以调动个人积极性。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有效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劳务、农机等生产性服务,改善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条件;集体经济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动和促进集体经济成员共同致富,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和集体经济成员富裕的双赢。集体经济具有灵活多样、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劳动者的智慧和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能够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和积累,在现有政策兜底的基础上,通过激活其公益属性,提升集体内部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水平,在医疗救助、互助养老、生活救济、教育补助、基础设施管护等方面为集体成员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例如,在集体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部分集体收益用于资助本集体内部的相对贫困群体,在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顾孤寡老人等方面,并给予一定补助,减轻相对贫困群体的负担,提高相对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思考
围绕盘活集体资源、用好集体资本、管好集体资产,聚焦农民高品质生活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更为完善的集体经济支持框架,不断强化其减贫功能,增强其减贫能力,以集体经济发展推动相对贫困治理,切实将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相对贫困治理的强大动力。
(一)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着眼于发挥和扩大集体所有制的优势,围绕农业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深挖集体资产的综合价值,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相对贫困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充分用好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资产、生态和文化等要素,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培植特色优势乡村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因地制宜,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创文旅等项目,推动产业业态的多元化。推广适度规模经营,优先发展粮食的规模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激活农村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的生态文化价值,用好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集体资源,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升级。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提高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网络直销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强集体经济组织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发展订单农业,由集体经济组织与电商平台议价,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
(二)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运行机制,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其成为贫困治理的重要主体。加大集体资源资产盘活利用力度,激活闲置资产增收潜能。用好用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合理提高农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的分配比例。积极开展省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将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耕地节余指标交易形成的收益,安排一定比例优先用于支持本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幅提高种粮农民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能够获得更多收益。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与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共同开发集体资源。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机制,村集体经济在提取一定比例的集体经收益作为公共发展资金后,集体成员按股权分红,让农民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三)强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支持
一是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大力培育本土乡村人才,又积极吸引外来人才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对于一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结合当地农业结构特点,组织开展农技服务团到村送技术,把课堂设在田埂上,也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网络会议室等形式将学习材料发给农民,不断提高其劳动技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城市退休人员等积极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向农村选派第一书记和科技特派员,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围绕“三资”管理、财务管理、现代农业等方面,加强对村支两委成员、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培训。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扶持、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特别是要加大自我发展主动性强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支持力度。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构建经营团队的报酬和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的奖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三是强化政策协同。将发展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农田水利、自然资源等各类政策有机衔接,强化整合力度,探索在完成专项政策目标的同时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同步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支持模式。四是强化项目支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向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倾斜,对发展潜力好、带动影响力大的集体经济项目,在用地保障、税费优惠、项目支持和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项目实施和相对贫困治理的同步推进。
(四)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帮钱帮物,不如帮忙建个好支部。从各地坚持集体致富的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集体经济要想实现健康长效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实现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建引领,通过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将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具有实干精神、奉献精神的党员选入支委,打造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强的党支部。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支委成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党支部提名推荐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负责人,选配合适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发展带头人,打造专业化的经营团队。强化党支部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发挥其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集体经济项目的示范带动,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把党员、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搭建销售平台。提供技术指导,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建立起党支部与农村党员群众的经济联结纽带,增强联农带农能力,不断提高集体经济带富、致富、服务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劳动群众一起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韩广富,辛远.后扶贫时代中国农村兜底保障扶贫:形势、取向与路径[J].兰州学刊,2021,(1).
[2]王国敏,侯守杰.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难点、标准识别及应对之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汪三贵、孙俊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标准、测量与瞄准——基于2018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3).
[5]吴振磊.相对贫困治理特点与长效机制构建[J].红旗文稿,2020,(12).
[6]吴振磊,王莉.我国相对贫困的内涵特点、现状研判与治理重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
[7]张清霞.共同富裕目标下相对贫困长效治理体系和机制的建构——基于杭州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实践[J].创新,2022,(1).
[8]宋国兴,张英伦.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1,(9).
[9]王萍,曾依.發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价值意蕴[J].中国集体经济,2021,(3).
[10]季正聚.着眼治贫任务转换 着力相对贫困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