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林
一、深刻理解和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内涵的科学概括。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总书记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作为勤政为民、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而形成的,也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总书记以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①,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宗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论”。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五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六是“两山论”是新时代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生态修复和保护必须坚持系统观、整体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提出以整体性保护带动系统性修复、以系統性修复促进整体性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作为推进落实的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九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全球视野,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①这开启了中国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的新征程。十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键在人、关键在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②“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日趋加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就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四个一”“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等理念,深刻论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科学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也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出了科学指引。
总书记提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④内蒙古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子。在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方面,要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方面,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方面,要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将保护草原、森林作为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黄河流域、“一湖两海”、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全区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稳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一直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内蒙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将50.46%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草原植被盖度为45%;2014年以来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万亩,占全国任务的40%。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兴安盟、阿尔山市、乌兰浩特市、根河市、康巴什区、鄂托克前旗、新城区、达茂旗等8个地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市县);兴安盟、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阿尔山市、科右中旗、根河市等6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 持续巩固提升环境质量
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全力以赴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蓝天保卫战方面,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解决呼和浩特市散煤燃烧和扬尘污染问题、包头市“工业围城”问题以及乌海及周边地区矿山开采、煤炭自燃、工业园区排放叠加问题,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和机动车污染防治。2021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9.6%,较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6.1%。碧水保卫战方面,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流域断面水质污染补偿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黄河、辽河、松花江等重点流域及达里诺尔湖、居延海、哈素海等重点湖库生态综合治理,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综合整治。2021年,全区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65%、劣 V 类比例5.8%,分别较2017年提高9.2个百分点、下降7.7个百分点。净土保卫战方面,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2021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6%、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6.6%、较2017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三)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把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加快转型的核心任务,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以推动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60%,“一煤独大”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全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打造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1/3以上。稀土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75%,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应用产品占比达53.6%。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未进行节能审查的高耗能项目进行分类清理整顿,违规开工建设和违规建成投产的项目全部停建。
三、持续深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
经过不懈努力,内蒙古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但生态环境脆弱性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正处于“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要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以“五个必须”为发展原则,以“三个转变”为路径选择,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统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源头管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美丽内蒙古建设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增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生态廊道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黄河、西辽河、嫩江等河流的保护治理,突出抓好“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点河湖湿地综合治理,完善“五大沙漠”“五大沙地”防沙治沙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构建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沙漠、沙地于一体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大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力度,加快推进清洁取暖,深化乌海及周边地区、呼包鄂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开展入河排污口、不达标断面水体综合整治,全面排查和整治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施污水处理厂精准提标工程,提升水环境质量。提升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能力,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农膜回收力度,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统筹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减碳与安全,有力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三区三线”,推动生态功能区走以自然恢复为主的路子,农牧业生产区走集约化、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城乡建设走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路子。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刚性约束制度,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强化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刚性约束。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宣传绿色文明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三)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围绕产业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方向,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坚决遏制焦炭、电石、聚氯乙烯、铁合金、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推动传统产业行业深度治理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全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加快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約高效的供能方式,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减碳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建设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以污染治理、节能改造、节能环保绿色装备制造作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产业园区绿色升级、废气、废水、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产业作为重点推动实现清洁生产,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强大内生动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实施能效、水效、环保 “领跑者”制度。
(四)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重点针对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公共服务场所、商业机构等,广泛动员各类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拓展传播平台,组织策划有影响、有声势、有效果的宣传活动,讲好生态文明故事;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以 “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不浪费粮食、不捕食野味、不乱扔垃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培育活动,为推动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开展绿色产品消费教育宣传活动,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和引导居民采购绿色产品。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开展宣传、培训和成效评估,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城市建成区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以城带乡扩大生活垃圾收集覆盖面。积极引导绿色出行,在一、二类城市全面建成或升级公共交通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公交调度中心全覆盖。整治环境脏乱差,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包头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