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璇 冯杰 邬啸 李雪飞
襄阳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开始的。劲道爽滑的碱面,得是襄阳本地小麦加工而成才最为正宗。
襄阳小麦产量占全湖北省40%以上,被誉为“鄂西北粮仓”,正是无数襄阳农业人的努力,书写了“仓廪实,天下安”的襄阳篇章。
在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襄州区,湖北丰庆源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庆源集团”)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党长英围绕“一粒小麦”一干就是29年,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面粉就是做良心”
1993年,党长英借款购买了一台三轮车,边收边卖,白手起家做起了粮食生意。
“在我29年的粮食经营中,2009年的芽麦生意对我的感触非常大。”党长英回忆。2009年夏季,正当襄阳市的小麦丰收在望时,持续一周的强降雨让小麦长在地里发了芽。与正常小麦相比,芽麦每斤要便宜0.2元,但如果卖不出去,烂在手里更难受。
面对父老乡亲紧锁的眉头,党长英坐不住了。“过去行情好的时候,乡亲们把粮卖给我,我赚了钱;现在乡亲们受了灾,我不能坐视不管,只要能销出去,赚钱多少无所谓。”她跑南走北,多方联系,最终签订下了1000万公斤芽麦的外销合同。
黄集镇种粮大户张勤敏的137亩小麦不同程度地发了芽。党长英带上几辆卡车上门收购,每斤比其他经营者高0.05元。58225公斤芽麦比市场价多收入5800多元,这一举解除了张勤敏的后顾之忧。
快进快销,随收随结,党长英经营的芽麦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言而有信。十几年下来,不仅赢得了农民的信赖,也积累了不少优质客户。但仅靠小麦销售,产购双方的利润都很低,党长英萌生了创办面粉加工厂的想法。
“产品没有好的品质,是不可能赢得市场的。”与毗邻的河南相比,襄阳曾经的小麦产业大而不优、产量多而不强。创业之初,党长英就把目光锁定在小麦种子上。
党长英采取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向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价格低、质量优的小麦种,以及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并垫付前期资金,待来年小麦收获上市后再统一收购。
“今年种了16亩,每亩能增收200元。”黄集镇耿寨村的农民耿德平高兴地说。过去,耿德平种植的普通小麦一直增产不增收,2021年,耿德平簽订单播下了优质小麦种,不用愁销路,品质好、价格高,这下心里有底了。
企业下订单,农民来种植。党长英的订单农业带动了周边县市区种植优质小麦100多万亩,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因为小麦品质好,她公司生产的面粉比普通面粉每斤高出1元钱,且供不应求。
“做面粉就是做良心。”党长英始终坚持诚信兴业、质量第一,严把食品质量源头关,将食品安全视为己任。2021年12月,丰庆源集团被认定为“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党长英也先后获评“襄阳市十佳粮食经纪人”“襄阳市十大模范”“襄州区十大创业明星”。
紧急时刻做好“防疫后厨房”
“党建掌舵,企业扬帆。我们能在短时间发展为湖北省的龙头企业,离不开我们这支作风扎实的党员队伍。”党长英说。自2013年7月1日成立党支部以来,如何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党长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党长英以身作则,号召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责任”,在车间的每个关键岗位上设置“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监督公示牌”。11名正式党员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做好厂区卫生,推迟半小时下班,检查完安全生产再回家,进一步保证了安全生产和员工安全。
“永续吃面文化,不仅要吃安全的面,更要吃好吃的面。”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公司党支部牵头与武汉轻工大学共建了产学研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党员创新工作室。
“依托党员创新工作室,我们生产出的蒸煮类、速冻类、油炸类食品专用粉,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党长英介绍,党支部牵线搭桥,聘请教授定期来开展技术知识大讲堂,为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现场授课。
2020年疫情期间,居民生活物资告急。党长英第一时间捐赠了10万元人民币和价值10万元的物资,同时带领公司党支部即刻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在保证员工平安健康的前提下,克服一切困难,开足马力,24小时加班加点组织生产,日加工面粉300吨、面条60吨,有效保证襄阳市及省内其他地区的应急供应需求。
“在紧急时刻,我们粮食人更要坚决做好‘防疫后厨房,守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后方战场。”2020年9月,湖北丰庆源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获评“襄阳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拉着农民一起走”
“作为一名党员,荣誉就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党长英说。
薛刘村基础设施差,雨天道路泥泞,夜里一片漆黑。“都是种地的乡亲,要让大伙过上光亮的日子!”从2015年开始,党长英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为薛刘村硬化了村道,新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现在村里真是‘改天换地了!”村里的退休老师薜文发感慨地说。
“过去,我们扶贫更多的是‘补短板,给贫困户送钱送物。如今,我们利用产业优势‘搭跳板,积极帮助在企业就业的贫困人口,确保真正实现‘一人稳定就业、全家脱贫。”党长英说。
“今年的产销行情喜人,我也对增收充满了信心。”在丰庆源的扶贫车间,随着生产线上一袋袋面粉源源不断地下线,张安武不停地忙着码垛,准备装车销售,他还在家种了15亩小麦,农忙时节可以回家收割小麦。
今年30岁的年轻技工张婉,是黄集镇陶家村八组困难户。2015年,他来到丰庆源扶贫车间当机修工。通过技术培训,他担任生产班长并成为技术骨干。在丰庆源,像张婉这样通过扶贫车间输入进来的困难户还有30多人,既能学到技术,还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保障,扶贫车间每年为周边100多名农民拓宽了稳定就业的增收渠道。
每到丰收的季节,丰庆源集团门口就集满了“卖粮大军”,一辆辆满载着小麦的大货车,有序地排队验级、过称、卖粮。凡是贫困户送来的小麦,均以高于市场价0.05元到0.08元照单全收,质量高的做加工,质量差的做饲料,带动了周边80%的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拉着农民一起走,才能把‘一粒小麦的价值最大化。”30年来,党长英一直立足小麦主业,不断深耕小麦产业,也让襄阳优质的“一粒小麦”流通到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