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王万鹏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国地方志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地方志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并开始尝试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信息化传播途径。贵州省响应国家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也开始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建立了“方志云”“数字方志馆”等,将大量关于贵州各地州少数民族方志信息的内容融入其中并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实现共享传播,这是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知识共享形式的方志信息化传播尝试,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的建设方向。基于知识图谱的贵州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的研究,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的传播优势、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知识共享;信息化传播;贵州少数民族方志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010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阳市科技局贵阳学院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GYU-KY-〔2021〕)阶段性成果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和使用,数字化记录传播手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信息革命浪潮,全国地方志系统也顺势而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山东等地开始探索地方志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进入20世纪以来,全国地方志系统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不断对网站进行改版升级,进一步完善地情资源数据库,将海量数字资源上传到地情网站,供社会各界查阅使用,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2月31日,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建成地情资料数据库达到32个①。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存储传播的基础,将数字信息转化为知识,实现共享是方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一、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建设现状
少数民族方志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方志以及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方志,随着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志书、年鉴、地情资料等地方志成果数字化速度加快,大批志鉴成果在网上公布,少数民族方志也在向信息化迈进,但是从对北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情资源数据库、地情网站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全国地方志信息化传播研究方面,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建设非常薄弱,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方志信息化水平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甚至还有建设水平为0的情况②。
(一)少数民族纸本方志修订需进一步完善
纸本方志是方志信息化的基础,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纸本方志界定主要以由官方专门修订的地方纸本的纪、图、表、志、传为基础,其中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内容都是少数民族纸本方志收集的内容。在较早重视地方志修订、整理的少数民族地区纸本方志资源较丰富,但是和全国整体比较来看,还是有数量和质量上的欠缺。这就造成了以纸本方志为基础的方志信息化的不足。
此外,对于方志资料的内容界定,应该有更宽泛的认识,不该仅仅局限于志、鉴,还应该包括各种权威的地情资料。因为地情资料和方志本身就没有明显界限,所以从纸本方志的搜集整理来看,应该要更宽泛,只有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地情资料、调研报告以及各种数据都要囊括其中,这样才能够为数字方志馆的建设提供更完备的检索服务和共享服务。
(二)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全国方志信息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对方志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少数民族方志的信息化程度还仅仅是将方志纸本信息收集并整理为电子文本形式,在新媒体传播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不能仅仅实现文本电子化就认为实现了信息化,但是基于知识共享的少数民族信息化传播模型的建构还不足,因此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建设更应该倾向于现代的文献记载方式的收集,比如说以短视频、vlog、动画、三D图像为内容的信息也要包含其中,而不是仅仅限于对于文字和图片的数字化转换。
二、贵州基于知识共享的少数民族信息化传播体系的构建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18个,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相关历史文献,地方志是记录地方历史、人文的重要资料,有着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方志就是记录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献,对这些文献的信息化传播有保护、保存、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贵州编修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数百年来,从贵州建省开始,官方权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真实反映贵州人民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宗教等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果,贵州少数民族的各种历史记录也融入其中,因此贵州地方志是贵州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③
随着互联网发展,数字技术的普及,数据收集、整理便捷,使得过去的方志记录从纸本发展到电子文本、数字化存储。这些技术上的变化给方志信息的传播共享带来了便利,让人们利用方志信息更加便捷,这也对方志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贵州经济发展、交通便利、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信息,方志是最权威的人文、历史记录,因此如果方志信息化实现以知识图谱模式进行存储、分享、传播,那么不仅仅提高了方志的利用率,还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因此贵州省近年来也开始着手基于知识共享的少数民族信息化传播体系的构建。
(一)贵州省少数民族纸本方志进一步完善
贵州省对于少数民族纸本方志的整理工作开始较早,贵州整理纸本历史资料起步较早,自1939年,上海大夏大学迁移到贵州,由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开展对贵州少数民族的调查,完成了调查报告,资料汇编20多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大夏大学教授吴泽霖牵头,带领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完成了“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区苗族的婚姻”等相关的调查报告。
在1958年到1963年,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又编写了少数民族简史、简志。1960年,贵州民族研究所成立以后,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调查资料丛书》一共185万字。1981年4月,正式成立贵州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具体负责编写出版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文献17部。
此外,坚持继续民族调查研究,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为主,组织民族科研人员分期分批对贵州境内的月亮山、雷公山、武陵山、云雾山、乌蒙山、大小麻山,舞阳河、北盘江、南盘江、都柳江、清水江、乌江,“六山六水”地区聚居的民族村寨,分别逐点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调查,出版了《贵州民族调查》(内部)12集。编写《贵州省志·民族志》,收集整理内部出版《贵州省民族志资料》10册。④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苗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三册、布依族、侗族社会调查资料、黔西北苗族彝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资料各一册。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志的修订还在继续,各民族志还在不断完善。例如《遵义地区志·民族志》《铜仁地区志·民族志》《贵阳地区志·民族志》这些纸本方志的完善是实现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的基础,也是贵州方志云服务平台建立的基础。
(二)贵州省方志云成为少数民族方志传播平台
2020年12月,贵州省方志云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方志云,面向互联网用户提供方志信息知识共享服务,设置了8个子系统,其中贵州省方志云综合服务平台及黔方志云微信小程序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服务,下设7个栏目:数字方志馆、志慧地图、黔专题、志专题、方志动态、历史上的今天、黔志讲堂等。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海量地方志数据的深度检索,通过知识图谱、智能推荐等先进的功能,提升搜索广度与深度;黔方志云微信小程序充分发挥移动端的便捷,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地方志书。贵州省方志云其余子系统主要服务于地方志业务工作,实现志书的线上编修、志书数据加工和管理等功能。贵州省方志云综合服务平台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特色,尤其是在志慧地图的地州版块,相关信息呈现的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字图片视频。
贵州省方志云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典型的利用知识图谱模式的信息共享的传播平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受眾非线性浏览、检索困难
知识共享的信息数字化传播模式应该是在一个便捷的搜索引擎上,可以根据需要搜索的词条,在平台上快速找到相关的信息,目前使用来看贵州的方志云平台还没有完全做到这种便捷性,很多资料都还是线性呈现(基于印刷传播的内容)整本志书、文章、文字片段,也就是说只是将纸本方志数字化,没有进行知识图谱模式的信息抓取、归类等工作,不能让读者实现非线性浏览。例如在数字方志馆里检索关键词很难对应相关内容,以及相关内容的延伸部分。这不利于方志的新媒体传播,也降低了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2.版块设计全面,但内容填充不足
贵州数字方志云平台在版块设计上非常细致,其中也涵盖了586本志书、29本年鉴、22份期刊、72份地情资料。并且添加了多媒体内容,从不同信息获取角度设置了很多版块,特别是以地图呈现的贵州各个地方版块,每一个版块又有更详细的二级版块介绍,非常直观且有趣,但是如果进入平台的二级版块,很多内容空白,这就像给游客打开一扇大门,房间里却什么也没有,难免让人失望。而根据贵州纸质方志修订的情况来看,这里面不应该是没有信息,而是没有进行数字化填充。例如在志慧地图里点进黔东南地图显示人物、风俗、文化都没有内容填充,让平台使用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3.信息资源的形式比较单一,以文字信息为主
方志自古以来都是以文字记录为主,文字是方志传播的主要载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影像为载体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常见,而且更加易于被接受,传播效果也更好,但是在方志云平台上多媒体资料较少,仅仅是在数字方志馆的多媒体馆有呈现,内容是关于地方文化、民俗、民间艺术的短视频,这些内容虽然也兼顾了视觉审美和文化传承,但从总量上来看,还是达不到知识图谱的检索、共享的程度。
根据调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像资源现在越来越多,也开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影像信息的知识图谱模式的整合也是目前正在研究和开展的工作,因此信息资源的形式还是要突破文字为主才行,以图、影像、声音来共同构建一个更全方位的少数民族信息传播平台。
三、基于知识共享的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反思
贵州方志云的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是还是面临很多需要补充完善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对少数民族方志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从传播的角度对相对权威的少数民族方志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加工。这个工作实际上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存在的共同问题,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知识共享的平台建构应该覆盖少数民族地区及非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方志资源内容
就目前全国方志信息化建设的进度来看,各个地方都在建立知识共享的信息传播平台,并将数字化、云处理等手段,运用到方志信息化传播中来,但就传播内容来看,少数民族地区、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方志资源内容整理利用还比较欠缺,专门的少数民族志资源整理还在进行中。
从《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统计明细表》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数据上可以看出:一些少数民族省份的地市级、县区级地情网的建设、数字方志馆的数据库建设还存在缺口,很多乡镇级、村级就完全为零了;现在方志传播最便利的新媒体建设也还在探索当中,尤其是地市级和县区级,数量还很少。因此实现知识共享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传播还需要对过去的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纸本方志进行整理开发利用,以充实知识共享的平台建构。
(二)知识共享的平台建构应该覆盖少数民族方志全媒体多类型的应用
新媒体传播日益发展的今天,应该跳出方志的纸本的纪、图、表、志、传的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应该结合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有全媒体多类型的记录,这就能提高知识共享平台的传播效果,让更多的人从方志信息中获得知识共享。
(三)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以少数民族方志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传播平台
全国方志信息化传播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专门的少数民族方志信息数字化传播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要加快少数民族方志的信息化传播,建立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数字化平台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结语
知识共享是信息化时代传播的目标,它能促进个人、组织、国家、社会的文化发展,知识共享的前提是能将各种信息数字化通过知识图谱模型的构建,实现每一个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最新、最权威的信息,从而形成知识。基于知识图谱的数字方志馆的建立,实现了泛在感知、高速互联、高效计算、规模存储和智能共享。
对于地方志的信息化数字化不是单一的,从存储角度去研究,而是更多的要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站群覆盖,实现方志的数字化共享以及有效利用。目前地方志信息化还在探索中,推进全国地方志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步伐,支持民族地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⑤。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曾经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設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⑥新一轮修志即将开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开始着眼于“方志知识共享体系建立”“方志的信息化”“方志的传播体系构建和发展”“少数民族方志信息化”等内容。需要建立一套“地方—中央”两级模式的少数民族信息化传播管理创新体系。
注释:
①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统计表(2020年度)http://difangzhi.cn/zxfw/tjsj/202106/t20210601_5337492.shtml。
②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统计表(2020年度)http://difangzhi.cn/zxfw/tjsj/202106/t20210601_5337492.shtml。
③黄黎:《让沉睡的档案启迪后人——论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贵州档案》2003年第6期。
④余宏模:《贵州民族研究与民族田野调查——纪念贵州省“六山六水”民族综合考察20周年》,《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37-42页。
⑤《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国办发〔2015〕64号。
⑥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3日至5日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余璐.浅议方志传播学的构建[J].上海地方志,2017,(03):134-141.
[2]黄铭.全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地方志数据库建设路径探索[J].史志学刊,2019,(04):64-69.
作者简介:
王蕾,第一作者,汉族,重庆人,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
王万鹏,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